


















古陶瓷辨伪参考表象——“荞麦地”
文、图/永乐收藏网瓷器版主陈
平




↑笔者藏晚清青花五彩金玉满堂纹高足碟
“荞麦地”也称荞麦点,是古瓷器鉴定常用术语。在陶瓷釉面上出现微小的黑褐色或褐色斑点,
业内俗称“荞麦地”。 “荞麦地”具体形成机理尚不明,本文试对此问题做些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荞麦地”有宏观和微观之说。广义的“荞麦地”是外因介质介入后产生的“窑病”,产生原因是高温烧造瓷器时有飞尘附在釉面上产生的现象。狭义的“荞麦地”是特指古瓷器因年代久远釉面气泡变色产生“荞麦地”现象,且在高倍放大镜下可见到“荞麦地”系古瓷釉下大小气泡变性所致。现代还没看到有人能仿出乱真的“荞麦地”。或云为本身釉子之中的杂质含量高,也有可能会出现类似“荞麦地”现象。
为什么古瓷器有此现象,而现代瓷器没有这种现象?这是岁月使然。清三代官民窑胎釉坚致,无“乔麦地”。
↑清代简笔篆书款都清盘
一些“荞麦地”产生的原因为古瓷复烧即二次入窑烧烤所致。修补、后加彩和后加款,特别是后加蓝料款、红彩款(如上图)二次入窑烧烤时因为温度较高,复窑后器物釉面多带有火气,欠温润,并在新、老胎釉、青花和纹饰之间往往显得不太协调。而且釉面会出现小黑斑点现象。因此“荞麦地”也可作为复烧瓷、真假瓷判断的参考之一。“荞麦地”只出现于瓷器的局部,分布并不均匀,均匀者就有本身釉子之中的杂质含量高的可能。
此外,一些宋元青白瓷内壁的“荞麦地”现象(如上图),则毫无疑问是是器物表面产生的霉点,是年代久远的痕迹。
↑盘底底部出现的黑点与“荞麦地”雷同,则是所谓的“糊米底”表现,是垫砂里含的铁在高温下析出侵入胎体所致,与本文叙述的“荞麦地”是另一个概念。
在古陶瓷赝品泛滥的今天,很有必要重新界定“荞麦地”一词的内涵,愚以为,“荞麦地”可以作为辨伪的一个重要参考,特别是高古瓷鉴定时更有参考价值。

上图为笔者从浦城县收藏家协会王忠贵手上买的前中期青花瓶,瓶外壁布满细小荞麦点。
↑双圈蓝款康熙青花花篮盘,同类盘在圆明园遗址出土量颇多,估计是康熙早期官搭民烧或皇家采购的民窑精品。其覆面釉面可见明显“荞麦地”。
↑出土的南宋湘湖窑青白釉刻花云纹斗笠盏。
↑ 同治年款珊瑚红地彩绘花卉纹碗,内壁满布均匀小黑斑点,这种情况或是窑内灰尘落在釉面所致,因为外壁的珊瑚红地彩绘需低温二次入窑复烧,大抵匣钵变形密封欠佳使然。
↑笔者藏清代中期后加彩豆青碗,复烧后出现大量成片黑点,这与“荞麦点”局部分布有显著性差异。底部青花简笔篆书年号款。记得我曾拿一个清代早期无款粉彩盘到景德镇,请周怡发老师家乾隆年制蓝料款,结果款加好后,盘身出现大量分布均匀的荞麦点。
↑笔者2014年陪同首都博物馆张宁副馆长参观四川遂宁宋瓷博物馆馆藏南宋龙泉粉青盖碗内壁可见“荞麦地”。
↑南宋湖田窑青白釉刻花牡丹纹洗,洗外壁布满均匀的小黑点。
↑明代早期龙泉窑印花福寿纹兽耳衔环海棠口瓶,外壁布小黑点,这是因为墓中环境潮湿,器身长霉点,不易洗去。
商家大多是用草酸拔。但要注意草酸的浓度和时间。
↑明代嘉靖官窑五彩鱼藻纹盖罐底部釉面也有荞麦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