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双层底谈瓷器鉴定之观足研判

(2015-04-26 17:53:42)
标签:

教育

历史

时尚

收藏

文化

分类: 文物艺术品鉴定专家
从双层底谈瓷器鉴定之观足研判

从双层底谈瓷器鉴定之观足研判

从双层底谈瓷器鉴定之观足研判
从双层谈瓷器鉴定之观足研判

 陈平
   
    陶瓷底足有几何形足、象形足和数承足。圈足为陶瓷器足的一种样式。是指器物底部承制一个圆形圈来托器身,因器物底部接触放置面的部位成一圈形故名。圈足形态有高低深浅之分及足壁有薄厚之别。其成型方法有镶接和旋削两种。
    圈足的造型始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等诸多文化陶器均上已有所见。瓷器产生后,圈足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多为施削而成。由于各个时期的圈足挖足工艺略有区别,致使圈足的深浅、薄厚、足壁倾斜程度也有不同,成为鉴定器物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迨到唐代,一些瓶、壶、盘、碗等器具上出现了圈足,但不普遍。宋以后盛行,各类器皿几乎全有圈足,很少例外。还有一种假圈足。所谓假圈足亦叫饼形底,也是陶瓷器足的一种形式,外形似圈足,实质为平底,足与腹壁界限分明,故称假圈足。圈足底部均无釉,直接放于窑具上烧制而成。南朝、隋朝及唐初的罐、碗、盘,宋元部分瓶、罐及明清景德镇窑生产的高足杯之属都有这种底足。
    清代官窑和民窑中高档瓷器的圈足有多种。口端与圈足露胎,其余满釉。足之端面挖有半圆形小沟槽,通常称之为“双层底”。康熙大盘常有双层底,乾隆盘碗采用滚圆的泥鳅背圈足,但不再像雍正朝圈足触地面小,而是形成一个比较宽的着地面,瓶尊类器物圈足有一个明显的着地面,平面两边经过打磨,为无棱角的倒梯形。坛罐类器物圈足的倒梯形,打磨常粗糙不堪。
    双层底则始见于元代鲁山段店窑,内外圈距离较远。康熙早期部分瓶、笔筒、盘、罐等器物双圈足开始流行。康熙的双底足与元代不同,呈凹槽状,内圈足略低于外圈足,呈悬空状,外圈足与放置面接触。两圈间露胎无釉,圈足宽厚。光绪也有双层底器物,惟两圈间露胎满釉如笔筒,这是其与清早器物双底足不同之处。
    小小的底足恰似人的肺腑,看底足抓住其五脏六腑” ,陶瓷鉴定就事半功倍。譬如,底足中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纹及切削纹)、跳刀痕棕眼火石红(窑红)、垫烧痕湖米底敲底沾窑砂等都是古瓷所留下的明显的岁月痕迹。
  乳突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头状突起。元之器物也都多有旋坯痕,故乳突较明显,乳突堪称元代瓷器重要特征之一。
  旋痕包括跳刀痕,在明末清初较为明显,旋坯痕则少(仅前几朝带有元朝之遗迹)。而明初时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时底足内壁也有旋转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而在明正德时底足处往往有放射状的跳刀痕。清之民窑大多数能透过釉层看到旋坯之痕,官窑几乎就看不到什么痕迹。
     棕眼(针鼻孔),康熙时底釉处往往出现大小不一、疏密不均的棕眼
  火石红(窑红),元代瓷器露胎处可见砖红、羊肝色;明时已较淡,但明宣德时民窑削足之处火石红就特别明显,清早期仍可见到火石红。
   湖米底,器物一般砂底较多,成化民窑有此现象,湖田窑瓷器较多。砂底处有米饭烧焦似的片片的痕迹。
   敲底,见于清代中晚期的钧红、窑变釉等单色釉,底足如狗咬一般。惟所敲处因年代久远,一般手感平滑。
  
   沾窑砂明之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现象,清官民之窑足内积釉处也有粘沙底足,还可察看各个时期胎釉的结合情况。明以前,一般都有护胎土、化装土或紫金土颜色呈现。如官、哥器物有铁足"。清三代器物也有这种情况;底足还可以观察垫烧痕迹,如汝窑有芝麻钉支烧。明之以前之物器时常可以清晰地看到垫烧痕迹,只不过是各窑有各窑的垫烧方法而已。此外,挖足的特征明代器物很有特点,如明洪武碗之足就特别突出,尤其是民窑,仿佛挖得像个小碗。
    底足为古陶瓷的信息量最大的地方在底足。底足,可以见其胎,可以见其釉,可以见其胎釉这结合情况,可以见其烧造之工艺,可以察看其老化程度等等。一般来说,断代容易,定位难。古陶瓷的信息量最大的地方在底足,可以见其胎、见其釉,甚至可以见其胎釉的结合情况;可以见其烧造之工艺,可以察看其老化程度等等。也有不良之徒,采用接底欺骗消费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