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轴顶碗精品赏析
作者/本网瓷器版(明清)版主 陈 苹
轮车亦称“辘轳”,陶瓷器中圆形器成型的主要工具。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之后,随着陶瓷手工业的发展,轮车的构造也逐步完善。完善的轮车由旋轮、轴顶帽、轴、复杆、荡箍组成。旋轮为圆形木质,轴顶帽嵌于旋轮背面中心部,覆置在插埋于土中的直轴顶端,荡箍套至于轴下部。复杆安在轴两则,起平衡、定位作用。制坯时,将胎泥放置于旋轮上面中间,波动旋轮,使之快速持久转动,然后用手将放置于旋轮中间的胎泥拉成所需要的器形。轮车也用于修坯、装饰等工序。轮车的出现和广泛的使用,提高了陶瓷手工业的生产效率,对提高陶瓷器的质量有重要作用。用轮车制作瓷坯,在工艺上又称之为拉坯。盘、碗圆形都用拉坯方法成型。
轴顶碗是陶车上的一个部件,又称“轴顶帽(瓦)”,有各种形状,常见八棱柱形,底面有一锅底状凹窝,瓷质,凹面施釉,比较光滑,制作规整。轴顶碗镶嵌固定在陶车旋轮背面中心部位,凹窝扣在直轴顶端,制陶转轮上的支撑点,近似轴承作用,使轮盘旋转自如。是陶车旋转的关键部位。
↑笔者藏宋代建窑遗址出土越窑系轴顶碗,高3.8厘米,口径6.2厘米,足径5.5厘米,凹窝深2.6厘米。器呈树桩体,外壁由八个梯形平面与圆面构成。器身外壁的平面、圆面及口部端面,施青釉。施釉极薄,并与胎体结合缜密,釉色青绿温润,即文献上所谓的“艾色”、“艾青色”,为越窑青瓷包括秘色瓷的釉质特征。器内壁施青釉,釉面有使用磨损痕迹。平底,底足线割工艺是南方越系一大特色,此器线割清晣流畅,抛物线状纹甚是养眼。与同期器工艺相吻。胎质细腻、通体呈紫褐色,这件越系青釉器对研究宋代建窑烧造技艺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为不可多得的建窑出土精品。
↑笔者友人藏南宋龙泉轴顶碗
高6厘米,口底相若5厘米,凹窝深3.3厘米。器呈圆形,束腰。器内施梅子青釉。器外壁不施釉,胎质稍粗、通体呈浅黄色,是一件精美的龙泉窑梅子青釉器。
↑笔者上海友人高先生藏南宋龙泉窑青釉轴顶碗
高3.2厘米 ,口径6.9厘米,足径6.1厘米 。碗呈树桩体,外壁由七个梯形平面与圆面构成。平底,可见明显同心圆旋坯纹。器身外壁的平面、圆面及口部端面,又以竹丝状的刮痕为饰,刮痕走向竖横交错,宛如刀劈斧砍印。器内施青釉,釉厚、色呈油青,并有小开片。器身基本不施釉,仅分别于不同几何面上,可见不规则釉斑。底部釉斑主要分布在外侧边缘处,釉层极薄,色泽浅淡、开细碎纹片,酷似青苔。胎质细腻、通体呈紫褐色,是一件精美的龙泉窑青釉器堪与宋代官窑器物相媲美。这种器物有的藏友多误作碾钵。
上 ↑浙江龙泉市博物馆藏龙泉窑轴顶碗
↑浙江龙泉市博物馆藏大窑枫洞岩明初官窑遗址出土龙泉轴顶碗
上图为国家博物馆藏品
上图为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