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堂道院山

(2015-05-14 15:45:59)
标签:

佛堂

道院山

佛堂镇

义乌佛堂

小昆仑

道院山,古为“南山”,又称“小昆仑”,位于今义乌市佛堂镇东侧。金义东公路上的佛堂大道一段,正好于山脚擦身而过,并分佛堂镇为东西两块。路西为佛堂镇核心区,也是老城区;路东则是近二三十年内所建的佛堂镇新区。道院山不高,且坡势平坦,但却地理位置独特,充满了传奇和厚重。

 http://s9/bmiddle/0060RP59gy6Sgfwbnf2c8&690
http://s16/bmiddle/0060RP59gy6SgfAv5efef&690


据清嘉庆《义乌县志》卷十八“寺观”内载:元至正中(1341—1368),由道者王子华,建“伏魔道院”于小昆仑山下蒲潭上。该文援引《何传记》载:距万松山之西侧,有山隐隐然而突起者,曰小昆仑,延袤五六里。山之麓,花木畅茂,泉石清奇。王君子华,择尤胜之地,构修真之所,凡若干楹。龙虎山张真人,揭其额曰“伏魔道院”。由此可见,早在元至正年间,有位名叫王子华的人,就曾于“小昆仑”山之下,构建过一所道院,江西龙虎山的张天师,为其取名“伏魔道院”。此亦道院山之名的来源。

 http://s9/bmiddle/0060RP59gy6SgfFCtN6d8&690
http://s2/bmiddle/0060RP59gy6SgfIBniNa1&690


据二十世纪纪50年代,流行于佛堂一带《火烧双林寺》的道情故事:北宋年间,朝庭命被招安的宋江军队,前来佛堂镇压驻扎于双林寺的方腊农民起义军,致双林寺被战火所毁。事后,老百姓听说,原来这些前来的所谓“朝庭兵将”,就是从江西龙虎山地洞里逃出的108个妖魔转世的水泊梁山宋江一伙,当即凭傅大士“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佛法,请来江西龙虎山的道士,建造了这座“伏魔道院”,以慑群魔。收伏了妖魔后,道士重回了龙虎山,而“伏魔道院”也就渐渐地被当地百姓废弃了。

另有一《王斗》的道情中,也传说:因方腊与朝庭两军,曾于从前的佛堂镇王斗村之地交战,战况惨烈,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死者阴魂不散,阴气笼罩大地,而致“瘟疫暴发”。当地百姓为了驱魔除瘟,派人前往江西龙虎山,请来道士,在王斗村西侧的小昆仑山,建造了一座“伏魔道院”,来收伏四散的阴魂妖魔,以保佛堂一带百姓之安宁。而当年两军交战之地,也因农民起义军与皇家军队相斗,而被称为了“王斗”的地名。

 http://s13/bmiddle/0060RP59gy6SgfNNPoo5c&690
http://s8/bmiddle/0060RP59gy6SgfRK82rb7&690


但以上《义乌县志》和民间道情故事记载的时间点,至多也就上溯至元朝,而且所载史料也不甚详细,流行于民间的道情故事更是不足为凭,顶多属于传说之类,无法作为历史的明证。

 http://s9/bmiddle/0060RP59gy6SgfWUG0gb8&690

据已有1400年历史的《傅大士集》和义乌《凤林王氏宗谱》《丁氏宗谱》等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史料考察可知,道院山最早名为“南山”。公元543年嵩头陀达摩在道院山北的今胡公殿址,创建了金华境内的第四大寺 – 龙磐寺,为佛堂之地的鼻祖,因此山正好位于其南,所以被时人称为“南山”,这应该是道院山的最早称谓。而当时的佛堂一带基本上无人居住,叫“下强地”,地名系傅大士所取。其位于云黄山傅大士居所前十里,因地处北东南三面山脚之下,中间低平,位置又强于它处,虽被傅大士取名为“下强地”。因双林寺和龙磐寺同在此地,于公元544年,经梁武帝核准,由达摩和傅大士共同筹办,于南山营设中国历史上第一届隆重盛大的佛堂大法会,此亦为佛堂镇之始源。并相继于梁太清二年(公元548年)、梁承圣元年(552年),南陈天嘉四年(公元563年)和天嘉五年(公元564年)分别举行佛堂大法会,其时信众云集,盛况空前,蔚为壮观。至隋大业六年(公元605年),大士仙逝三十六年后,隋炀帝曾钦命当地官府登记圣迹,把下强地精舍、龙磐古寺、佛堂会所、龙邱岩寺等造册列案,按古迹遗址永久保护。

 http://s6/bmiddle/0060RP59gy6Sgg1shO595&690
http://s7/bmiddle/0060RP59gy6Sgg4NMvs16&690


由于佛堂大法会选址于南山,效仿昆仑山于古时国人心中的崇高形象,以示极高之隆重和尊崇,傅大士等人改南山为“小昆仑山”,此即该古山名之来源。大士逝世以后,后人继续活动,小昆仑山上佛堂会所被称作“道院”。经过了数百年的寺庙佛教发展,佛堂一带的下强地成为义乌的佛教中心双林寺的副中心,于公元1033年,在寺内又增建了为时人所崇敬的胡公殿。公元1063年,定居于莱山尚阳的凤林王氏五世王固之子王秉操,迁居于龙磐寺旁的一蒲潭处定居,后为“蒲潭村”,亦今之“王蒲潭”是也。此为佛堂镇第一户居民,也即今日佛堂镇的始祖。因就近之故,当时的龙磐寺由居士王秉操及家人负责管理,并一直相仍数百年。至公元1121年的北宋末期,爆发了震惊大宋朝野的方腊起义,战火很快延及义乌佛堂一带,致使双林寺、云黄寺、莱山寺、龙磐寺、龙邱岩寺、白雀寺、龙皇寺和南山佛堂大法会等众多寺庙建所,全部被叛军纵火焚毁,无一幸免,寺中数千僧尼也一同被杀,幸免者寥寥。

 

公元1123年,战火刚熄不久,王氏一族便重整旗鼓,于龙磐寺废址上重建了寺宇,移达摩和傅大士于同一大殿,共同祭奉。因规模与前制相比,大是不同,随取名“下强庵”,于公元1033年宋仁宗时,又被改名“胡公殿”。直到明崇祯年间,因丁氏一族人献“八手相公”傅大士之像于殿内,并见一蛇盘于殿前石壁之上,以为瑞兆,蛇龙同属,随又改名为“盘龙寺”。佛堂丁氏原居于塔山,其中一支,于凤林王氏之后,也迁居于此。

 http://s14/bmiddle/0060RP59gy6Sgggwvxz9d&690

经过数百年的生息繁衍之后,蒲潭王氏一族,人丁兴旺,日益繁盛,历代为官者不计其数,公元1358年,王氏一族中的王子华,在小昆仑山上建了“伏魔道院”,是佛堂大法会道院被毁后的第二个道院,此亦为今日道院山之名的起源。而这也正是嘉庆《义乌县志》中所说的“王君子华建伏魔道院之载的历史真相”。至于“伏魔道院”之匾额是否真为龙虎山张道陵所书,就不得而知了。也许是真有其事。以当时王氏家族在赵宋朝廷中的能力,派人前往龙虎山求写一匾额,应不是什么难事!而后世流行于佛堂一带的有关道院山的道情故事,也许正是以此为原本,加以演化编撰而成的。

 

古佛堂包括龙磐寺、道院山和龙邱岩寺三部分,龙磐寺为上佛堂,是佛堂的鼻祖,今之老市基,即为古佛堂上市;龙邱岩寺为下佛堂,今之新基市即为佛堂下市。而道院山则居于上佛堂之南,下佛堂之东,遥对云黄,而为双林寺之前厅,成为古时达摩和傅大士等佛门名士讲经说法的厅堂圣地。外面,北有南溪,南有大田溪,东有龙溪,西有佛堂江,四面环水;内面,北干山,东云黄,南蜀山,三面环山,实为不可多得之佛门宝地。

 http://s3/bmiddle/0060RP59gy6Sggc4yhs62&690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道院山的历史正是此一古语的最好注解!小小道院山,因两位中国禅宗始祖的眷顾而名垂史册!悠悠佛堂,既是一座江南小镇的始源,又是一部中国佛教的遗落史,它承载的是风云变幻的沧桑磨难,重现的则是历经劫难后的净土彼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兰溪芝堰古村
后一篇:义乌双林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