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洗手是幼儿园里重要的生活环节之一,能反映一个人最基本的卫生习惯。
让幼儿爱上洗手,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能让他们有效地抵抗各种细菌和病菌的入侵,减少感冒生病的机率。所以怎么样帮助幼儿养成正确的洗手习惯也是我们的一大任务。
在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洗手习惯之前,我们首先要检查一下为幼儿洗手创设的环境是否适宜。硬件的设施设备要完善,包括有洗手液、儿童专用的毛巾等。我们还要在幼儿洗手的场所创设相应的教育环境,如洗手的步骤图等。
幼儿良好的洗手习惯的养成包括两方面:首先要让幼儿理解和掌握洗手的正确方法(六步法),再通过长时间一贯性的培养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手脏了自觉洗手、饭前便后主动洗手及洗手时节约用水等。
一、正确的洗手步骤
将双手伸到手龙头下,将手打湿,然后滴两滴洗手液,在手掌心搓出泡泡,均匀地移搓到手心、手背、手指、手指缝、手腕关节处等都要细致地搓洗一遍,然后将手伸到水龙头下,将脏了的泡沫冲洗干净,再用干净的毛巾将手擦干。
对于步骤我们可以编成儿歌(“
手心手背要打湿,肥皂轻轻抹一抹,左手右手并拢搓,双手交叉搓一搓,两手手心抠一抠,冲一冲甩一甩,再拿毛巾擦擦手”。)因为儿歌,可以加强幼儿的记忆,并准确的掌握这些步骤。
二、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要认真洗手
我们要让幼儿理解“为什么要洗手”、“你的小手干净吗”以及“什么时候要洗手”这些问题。可以开展“观察洗手水”的活动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洗手可以洗掉手上的污渍。比如,一次户外活动后,我们端来一盆清水请一位小朋友在盆里洗手,看看水有什么变化。孩子们看到洗过手的水惊叹道:“真脏呀!”再请这位小朋友搓一搓肥皂再洗,水变得更加脏了。此外,还可以通过展示细菌的图片,让幼儿了解手上看不见的脏东西。幼儿不是成人,每次都知道自己的手动了脏东西,或是乱摸了什么地方,他们不知道手上沾着很多细菌。所以还要告诉幼儿什么时候该洗手:比如画画、玩了玩具之后、户外活动后、摸了脏的东西后、饭前便后都要洗手。只有解答了这些问题,才能侈激发幼儿内在的洗手动机和需要。同时老师也要及时提醒孩子洗手。提醒的次数多了,孩子们无形之中也就养成了洗手的习惯。
三、利用角色扮演法使幼儿加深讲卫生的印象
让幼儿通过各种角色的扮演,比如,鼓励幼儿扮演《猪小弟》、《爱干净的小花猫》中的不同角色,从而获得内心情感体验和相应的知识。通过分析、判断进行思维转换,正确给自己定位,并从中引发幼儿如何做、怎样来做、主动积极的良好行为。
四、采用强化鼓励法给予孩子鼓励和肯定。
遵循科学性、反复性原则,运用一些长效的、自然的、操作方法(包括一张小粘贴、称赞、喝彩、鼓掌、亲吻、
微笑等)。正面积极赏识的对幼儿获得的点滴进步收获,给予及时的肯定、鼓励和支持,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强化巩固和发展。
五、几点补充
1、涂肥皂不一定洗得干净
孩子的手原本就不干净,用不干净的手去抓香皂,每抓一次就附着一次细菌和病菌,孩子又涂香皂来洗手,这就是一个重复感染的过程,手可能越洗越脏。给孩子换成按压洗手液会更好,每次轻轻按一滴两滴,洗得干净,也不用担心细菌重复感染。
2、擦干双手是必须的吗?
很多孩子洗完手后都会忽略到擦干双手这个步骤,认为用水清洗干净了便可以了。但是如果不彻底擦干双手,病原菌很容易在潮湿的表皮上残留并迅速繁殖,使用不清洁的擦手纸或擦手毛巾,双手也会再次被病原菌污染。所以在给宝宝清洗完双手后,应当用干净的毛巾擦干,或用热风机吹干。
3、在流动的水下洗手和在盆里洗手效果一样吗?
用脸盆盛水洗手,祛除病原菌的效果会比在流动的水下洗手要差很多,所以洗手的时候最好在流动的水下洗,在将肥皂和洗手液冲洗干净时,应该采用将双手下垂,让水从手腕、手背到指尖的顺序进行冲洗,这样就不会让脏水再次污染手腕和前臂。
我认为,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不难。最主要的是能够了解其原因,制定指导计划,采取正确的措施。本班老师也要配合融洽。用心的思考,认真的检查,孩子们一定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http://s7/bmiddle/0060Rdwlgy72tgRQLkya6&690
http://s7/bmiddle/0060Rdwlgy72tgRTBvU26&6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