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钴料晕散特点初探

标签:
元青花瓷器收藏鉴定考古 |
分类: 元代青花研究 |
元青花钴料的晕散特点比较明显,被视为元青花的主要特征之一,这种特征
是从烧成出窑时就已形成,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加深。元青花钴料的晕散形
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 点散型;《托比卡普宫藏品》
http://s6/mw690/0060E1Psgy6QfBDfD01b5&690
点散型的特征是釉面有许多点状青花斑大面积散布。这种现象只有进口苏麻离
青才会发生,感觉就象在面上撒了把胡椒粉。有学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钴
料碾的不细,残留的颗粒所致;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尚不足以解释全部。因为这种
颗粒不仅在涂有青花地方有,未涂青花的空白处同样存在,甚至大面积分布,究竟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形成机理有待进一步地探讨。
(二) 结晶型《上海博物馆藏品》
http://s2/mw690/0060E1Psgy6QfBPZ0xb71&690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此种晕散实际上是由结晶斑造成。点状和线状的铁锈斑
组合形成了特殊的晕化效果。其特征是边缘呈不规则齿形毛边,有的表现为毛绒
状。这种类型的晕散也主要是含铁量高易出铁锈结晶斑的进口钴料所有。
(三) 流淌型
流淌型晕散是由钴料在釉中流淌而形成,也是最为普通的青花晕散形式,表
现方式也多种多样,在此只列举三种,以供参考。
(1) 线条式流淌《元明会馆藏品》
http://s10/mw690/0060E1Psgy6QfBWyvvHd9&690
《2》 团块式流淌《元明会馆藏品》
http://s5/mw690/0060E1Psgy6QfC0PdJya4&690
《3》 大面积流淌《元明会馆藏品》
如此多变的晕散模式,形成的机理也多种多样。笔者初步的研究的结果表明,
元青花钴料晕散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 钴料中所含的铁质是最主要的成因。对比一下元明两代的青花就会知道,
晕散效果突出的主要是元代青花和使用进口料的永、宣青花,而国产青料的晕散情况
并不明显。元代使用的苏麻离青钴料含铁量很高,极易形成千奇百怪、程度不同的结
晶斑,从而造就了各种各样的晕散效果。
第二,釉的流淌性是造成青料晕散的又一大原因,钴料的流淌是由釉的流动带动
的, 釉质不同, 流动性也不同,釉内钴料的流动也会各不相同。元代所有的釉中,
卵白釉的流通性最差,所以晕散的效果也最不明显。除了釉质以外,烧成温度的高低
也直接影响釉的流动,温度越高,釉的流淌也就越明显,大面积晕散通常是由温度过
高而引发。
需要明确的是,并非所有的元青花都具有晕散特点。国产钴料的晕散就远不如进口
料明显,即便是进口的苏麻离青,也有不晕散的。道理很简单:钴料的晕散和铁锈斑实
际上都是瑕疵,是缺陷!不仅会使釉面斑痕累累,还会让生动形象的图绘模糊不清;元
时的人们就已十分的头疼这种缺陷,千方百计的想减少或不让这种缺陷出现。而现代的
一些人不明就里,居然把这种缺陷当作“美”来大加颂扬,捧得神乎其神,吹得天花乱
坠,实实在在的是一种误解、无知。元人通过添加剂或混合料来降低钴料中铁,尽可能
地抑制结晶斑的产生和晕散的出现,或通过巧妙的控制烧成温度,既使钴料能发出最亮
丽的蓝彩,又不让铁份氧化还原成结晶斑破坏釉面,减少晕散。种种的努力,使元青花
钴料晕散的问题得到了控制和改善,元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精湛的绘画技术在蓝白
相间的天地里得以充分地发挥,相当一部分的元青花并无晕散,或很少晕散;精准潇洒
的线条,优美传神的图案,最终造就了许许多多、精美绝伦的元代青花瓷器。如下图
《伊朗巴斯坦国家博物馆藏品》
http://s15/mw690/0060E1Psgy6QfChKocC0e&690
见到过如此超凡入圣的元青花,你才会相信: 没有铁锈斑和晕散的元青花,才是最完美、
最成熟的青花瓷器,才是元青花的最高峰!
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