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釉中气泡鉴定之我见
(2015-02-24 22:22:45)
标签:
收藏元青花瓷器考古青花瓷 |
分类: 元代青花研究 |
其实找的不是“地雷”,而是气泡。大多数人都喜欢看气泡,但大多数的人都看
不出所以然,兴致勃勃地进去,茫茫然然的出来。釉中的气泡确实是一个诱人而
纷繁的世界,形形色色,无奇不有;要想从这杂乱无章的气泡世界中找出一条规
律,不亚于从巴黎的地下迷宫中寻出活路,困难至极。
个相对概念,肉眼看不到在放大镜下却可以看到;十倍的放大镜看没有汽泡,五
十倍的放大镜下又清清楚楚地显出气泡。所以,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平台和标准
那就根本无法进行讨论。通常是以用肉眼或在十倍以下的放大镜下能否观测到气
泡为基准,来判断气泡的有无。
究者;由于传统的方法和套路无法作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于是想通过研究釉中气
泡的规律性,从逻辑上“科学”地证实元青花,并使之成为适用所有元青花的标
准。这种探索和尝试是非常可贵的,然而,研究得出的“结论”和“标准”各种
各样,甚至相互对立水火不相容;较有影响的主要的有两种:
大小泡,无中间过渡型气泡;笔者的藏品中就有这种类型的元青花;也确实存在
完全没有气泡的元青花,两家研究所得的结果都是正确的,但仅仅只代表“一种
类型”的元青花,并不能代表全部。两家各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元青花,
则不仅荒谬,而且十分有害。
全的。造成釉中有泡无泡或各种各样气泡的原因有三:第一,胎土淘炼不精;第
二,釉的成分不同;第三,烧制温度不同。胎土淘炼不精,致使胎骨中留有许多
空隙,高温烧制时空气逸出,便成气泡;逸出釉面则成棕眼。绝大多数的人对气
泡的成因的认识仅限于此,或只注意不同类型的瓷器所显现的不同类型的气泡,
很少有人会去仔细地考虑过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不同的差异。不同时代的瓷器和不
同种类的瓷器的内在的气泡是怎么样形成的?为什么同时代的元青花有的有气泡,
有的会没有?笔者经仔细研究后发现,釉的成份不同是造成各种汽泡的最直接的
原因。换句话来说,不同的釉会产生不同的气泡。控制和掌握好釉的成份就有可
能控制釉内的汽泡。就元青花而言,使用青白釉的元青花,釉中有汽泡;而使用
卵白釉则无汽泡,或气泡很少。此外,烧制温度的高低和还原气氛的好坏对气泡
的产生也有直接的影响,观察一下各类低温瓷就会发现,低于一定温度烧制的瓷
器,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气泡。
可信度如何?相信这是大家最为关心的事情。笔者以为,元青花中的一些特殊类
型的气泡如大小泡,是由于某个窑口某种特殊成份的釉产生的特殊效果,具有一
定的偶然性,也确实较难仿制。当这种特征并不为外人所知,特别是尚未被仿制
时,完全可以作为断真的直接证据;但如果这种特征一旦变成公开的秘密,就将
失去它原有的效力,至少不能再作为直接证据来使用。相反,有能耐的作伪者还
会利用这种特征使人上当受骗,在笔者看来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尽管大小泡被
仿制成功的确切时间并不清楚,但笔者确实看到过许多其他方面并不到位,釉内
大小气泡却十分地道的假元青,说明此类仿品已相当普及;无气泡的瓷器则更容
易制作。所以,笔者的观点,釉内汽泡不能作为鉴别元青花真假的直接证据,但
如果结合其他证据来考察,气泡依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董 明 /文 2005.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