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上午,我们游览了南浔古镇小莲庄与藏书楼景区,这个景点是南浔镇最好的游览地,可谓是南浔镇的精华。
在南浔古镇游客入口处的前面,有一处照壁,照壁上有“南浔古镇”四个大字,南浔古镇四个字下面,是四只大象头。南浔是江南的富庶之地,这里因丝绸业发达,曾富商林立,据说有“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之说。而四只大象代表着南浔最富庶的四个家族。我们去游览的小莲庄和嘉业藏书楼就是南浔首富刘镛的产业。
小莲庄是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古典园林建筑。属于南浔首富刘镛(字贯经)的私家园林、家庙及义庄所在,位于南浔镇南栅万古桥西,北临鹧鸪溪,西与嘉业堂藏书楼隔河相望。
小莲庄园林以荷花池为中心,依地形设山理水,形成内外两园。内园是一座园中园,处于外园的东南角,以山为主体。仿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之意,凿池栽芰,叠石成山。山道弯弯,半山苍松,半山红枫,枫林松径,山路回转,小巧而又曲折,宛然一座大盆景。此园与外园以粉墙相隔,又以漏窗相通,似隔非隔,内外园山色湖光,相映成趣。外园以荷池为中心,池广约十亩,沿池点缀亭台楼阁,步移景异,颇具匠心。
这个时节的小莲庄是比较萧条的时候,莲池里的荷花都谢了,唯有清澈的水池里微波荡漾。池子周边的树木绿色中泛黄,呈现冬天的景色。小莲庄的假山很多,都是用上好的太湖石修葺,园林布局巧妙,可以媲美苏州园林。
小莲庄里有东升阁、刘氏家庙等建筑,构成了小莲庄内主要建筑群。印象深刻的刘氏家庙,其规模确实宏,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大正厅明间悬宣统皇帝御赐的"承先睦族"九龙金匾一块,以示刘家的荣耀。
嘉业堂藏书楼是与小莲庄紧邻的景点,说是在一起也是可以的,因为两处其实是相通的。游览资料里就介绍说:"嘉业堂藏书楼坐落于南浔的鹧鸪溪,与小莲庄隔溪相望,有小桥通连。藏书楼掩映在园中,楼外有园,园中有池。"
我们一起浏览一下这段介绍嘉业堂藏书楼的文字:
” 顺着荷叶形的莲池前往,可见太湖石堆垒的假山,形如十二生肖。池的左右有“浣碧”、“障红”两亭,与池中孤岛上的“明瑟”亭构成鼎立之势。西南有一块三米多高的“啸石”、石上有小孔, 吹之如虎啸,系南浔三大奇石之一。
藏书楼的创始人是号称“江浙巨富”的刘承干。刘承干,曾是晚清秀才,是刘镛的孙子。建藏书楼以“嘉业”命名,是因清末刘承干曾捐巨资助修光绪陵墓,宣统曾赐以“钦若嘉业”的匾额,他以此为荣,故以“嘉业”命名。 书楼为一座回廊式的两层建筑物,由七间两进和左右厢房组成,共有书库52间,中间有大天井。
书楼收藏书集有两大特点:一是不仅专重于宋元刊本,更着眼于明清两代;二是广收地方志1200余种。其中可称“海内秘籍”的珍本就有62种。 刘承干还以雕版印书蜚声海内,共刻书200余种,版片3万多。刻印了不少被清廷列为禁书的古藉,如《安龙逸史》、《闲渔闲闲录》等。鲁迅在《病后杂谈》一文说:“非傻公子如此公者,是不会刻的,所以他还不是毫无用处的人物。”
藏书楼也是刘氏家族创办的,刘承干与刘镛一脉相承,凭借自身丰厚的财力与勇气,才能兴建起如此规模的藏书楼。嘉业藏书楼是于1920年至1924年建成,是中国近代传统藏书楼兴建最晚、藏书最多、规模最大、结局最圆满的绝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二十年代是中国近代史上较为动荡的年代,藏书楼主人能在这个时期做成这么大的事,确实是很不容易的。
嘉业堂藏书楼最鼎盛时聚有藏书60万卷,18万册,其中不少为海内外秘籍和珍本。宋元刻、稿抄本及地方志的大量收藏是藏书楼的三大特色。刘承干不仅爱藏书,还雕版印书,广为流传。这些刻印的古籍中,有不少被清廷列为禁书。凡所刊刻之书,刘承干均有题跋。
因为刘承干藏书有功,清末代宣统皇帝溥仪赐"钦若嘉业"九龙金匾,我们在藏书楼看到了这一金匾。
嘉业堂的总体设计为中西合璧的园林式布局,寓肃穆的书楼于幽雅的园林之中,乃藏书楼的建筑特色。风格与我们前不久在宁波参观过的天一阁不同,天一阁基本上都是传统建筑风格。
我们在小莲庄和嘉业堂游览了一个多小时,徜徉在园林般的花园,参观了主要的建筑和内庭,感受了南浔古镇当年首富刘镛家族的风采,领略了湖州作为当时全国经济中心的实力。大约九时半我们乘车离去,前往南浔古镇附近的双林古镇游玩。
没有找到相关文章...
专程去南浔古镇游览小莲庄和藏书楼
小莲庄
1月23日上午,我们游览了南浔古镇小莲庄与藏书楼景区,这个景点是南浔镇最好的游览地,可谓是南浔镇的精华。
在南浔古镇游客入口处的前面,有一处照壁,照壁上有“南浔古镇”四个大字,南浔古镇四个字下面,是四只大象头。南浔是江南的富庶之地,这里因丝绸业发达,曾富商林立,据说有“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之说。而四只大象代表着南浔最富庶的四个家族。我们去游览的小莲庄和嘉业藏书楼就是南浔首富刘镛的产业。
小莲庄是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古典园林建筑。属于南浔首富刘镛(字贯经)的私家园林、家庙及义庄所在,位于南浔镇南栅万古桥西,北临鹧鸪溪,西与嘉业堂藏书楼隔河相望。
小莲庄园林以荷花池为中心,依地形设山理水,形成内外两园。内园是一座园中园,处于外园的东南角,以山为主体。仿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之意,凿池栽芰,叠石成山。山道弯弯,半山苍松,半山红枫,枫林松径,山路回转,小巧而又曲折,宛然一座大盆景。此园与外园以粉墙相隔,又以漏窗相通,似隔非隔,内外园山色湖光,相映成趣。外园以荷池为中心,池广约十亩,沿池点缀亭台楼阁,步移景异,颇具匠心。
这个时节的小莲庄是比较萧条的时候,莲池里的荷花都谢了,唯有清澈的水池里微波荡漾。池子周边的树木绿色中泛黄,呈现冬天的景色。小莲庄的假山很多,都是用上好的太湖石修葺,园林布局巧妙,可以媲美苏州园林。
小莲庄里有东升阁、刘氏家庙等建筑,构成了小莲庄内主要建筑群。印象深刻的刘氏家庙,其规模确实宏,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大正厅明间悬宣统皇帝御赐的"承先睦族"九龙金匾一块,以示刘家的荣耀。
嘉业堂藏书楼
嘉业堂藏书楼是与小莲庄紧邻的景点,说是在一起也是可以的,因为两处其实是相通的。游览资料里就介绍说:"嘉业堂藏书楼坐落于南浔的鹧鸪溪,与小莲庄隔溪相望,有小桥通连。藏书楼掩映在园中,楼外有园,园中有池。"
我们一起浏览一下这段介绍嘉业堂藏书楼的文字:
” 顺着荷叶形的莲池前往,可见太湖石堆垒的假山,形如十二生肖。池的左右有“浣碧”、“障红”两亭,与池中孤岛上的“明瑟”亭构成鼎立之势。西南有一块三米多高的“啸石”、石上有小孔, 吹之如虎啸,系南浔三大奇石之一。
藏书楼的创始人是号称“江浙巨富”的刘承干。刘承干,曾是晚清秀才,是刘镛的孙子。建藏书楼以“嘉业”命名,是因清末刘承干曾捐巨资助修光绪陵墓,宣统曾赐以“钦若嘉业”的匾额,他以此为荣,故以“嘉业”命名。 书楼为一座回廊式的两层建筑物,由七间两进和左右厢房组成,共有书库52间,中间有大天井。
书楼收藏书集有两大特点:一是不仅专重于宋元刊本,更着眼于明清两代;二是广收地方志1200余种。其中可称“海内秘籍”的珍本就有62种。 刘承干还以雕版印书蜚声海内,共刻书200余种,版片3万多。刻印了不少被清廷列为禁书的古藉,如《安龙逸史》、《闲渔闲闲录》等。鲁迅在《病后杂谈》一文说:“非傻公子如此公者,是不会刻的,所以他还不是毫无用处的人物。”
藏书楼也是刘氏家族创办的,刘承干与刘镛一脉相承,凭借自身丰厚的财力与勇气,才能兴建起如此规模的藏书楼。嘉业藏书楼是于1920年至1924年建成,是中国近代传统藏书楼兴建最晚、藏书最多、规模最大、结局最圆满的绝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二十年代是中国近代史上较为动荡的年代,藏书楼主人能在这个时期做成这么大的事,确实是很不容易的。
嘉业堂藏书楼最鼎盛时聚有藏书60万卷,18万册,其中不少为海内外秘籍和珍本。宋元刻、稿抄本及地方志的大量收藏是藏书楼的三大特色。刘承干不仅爱藏书,还雕版印书,广为流传。这些刻印的古籍中,有不少被清廷列为禁书。凡所刊刻之书,刘承干均有题跋。
因为刘承干藏书有功,清末代宣统皇帝溥仪赐"钦若嘉业"九龙金匾,我们在藏书楼看到了这一金匾。
嘉业堂的总体设计为中西合璧的园林式布局,寓肃穆的书楼于幽雅的园林之中,乃藏书楼的建筑特色。风格与我们前不久在宁波参观过的天一阁不同,天一阁基本上都是传统建筑风格。
我们在小莲庄和嘉业堂游览了一个多小时,徜徉在园林般的花园,参观了主要的建筑和内庭,感受了南浔古镇当年首富刘镛家族的风采,领略了湖州作为当时全国经济中心的实力。大约九时半我们乘车离去,前往南浔古镇附近的双林古镇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