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四时景物”教学思考

(2019-12-18 03:29:56)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四时景物”教学思考

张俊芝高启山

百花盛开、月影斑驳、风平浪静、凝神静思,那是一种静态的美;

百鸟争鸣、风起云涌、惊涛拍岸、眉飞色舞,那是一种动态的美。

一、单元导读提示:

人文主题——四时景物皆成趣。

语文学习要素——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

二、理解语文要素:

1、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阅读训练要素)

2、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表达训练要素)

几个核心词: 初步体会 静态描写 动态描写 景物的变化

语文学科的审美体验

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因此,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感受汉语汉字独特的美,表现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能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分析其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能运用语言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具有创新意识。

——摘自高启山名师工作室博客《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通读部编版教材,对比各册教材的语文学习要素,厘清“初步体会”与“体会”。

五上第七单元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而五下第七单元是“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初步:开始阶段的;不是最后的或完备的。

体会:体验领会。

体验: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领会: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景物:可供观赏的景致和事物。景致:风景,一定地域内由山水、花草、树木、建筑物以及某些自然现象(如雨、雪)形成的可供人观赏的景象。

之前三四年级学习写景的文章,在阅读训练要素方面主要是“边读边想象画面”。从中年级到高年级让学生经历从宽泛的感受、体会到初步的文学鉴赏。

“初步”,就限制了教学的“度”。

了解一下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静态描写法,是指记叙文中对人物、景物作静止状态下的描摹状写,创造生动具体的感人形象的一种写作方法。静态描写法,是记叙文写作中使用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表现方法。就其手法说,主要有白描、细描等;就描写对象说,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等。这种描写是为客观事物本体造形,以寄托作者的情感,也为读者创造了具体感人的形象,从而实现描写的目的。

动态描写法,是指记叙文中对人物、景物作运动状态的描摹状写,创造具体的、栩栩如生的感人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动态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运动着的景物的描写,一是对静物所作的动态(包括比拟动态)描写。动态描写是记叙文中运用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方法,常与静态描写联袂相生,从不同角度刻画景物和人物的特征。赋予客观事物以运动感、活力感、变化感,以克服形象的单调性,丰富形象的多样性,达到更好地表现事物,更强烈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 ——摘自百度百科

一般地说,对静止状态中的景物描写,都是用静态思维来从事静态描写的。这种描写,不仅可以造成宁静、平稳的气氛,还可以抒发作者的情怀。它反映事物的现状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的现状。一句话,它反映的事物是处于静止状况的。运用静态思维,可使气氛宁静平稳,富于艺术魅力。

动态描写往往可以充分显示事物的变化过程,发展轨迹。而且,与静态相比,动态的景物更富有生机和活力,更会给人以鲜活的感受。在写作中使用动态思维,就能将事物写的富有动感,更加鲜活。但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时更要细致,特别要注意对事物进程的观察和思考。

——摘自孙中奎《浅谈动态思维与静态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

三、单元整体分析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自然之趣”为人文主题,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山居秋暝》写山间傍晚的景色,《枫桥夜泊》写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长相思》写长途羁旅风光;《四季之美》描写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和冬天的早晨不同的景致;《鸟的天堂》描写了大榕树在早晨和傍晚时的不同情景;《月迹》描写了不同地点的月亮。这几篇课文都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表现出了景致的情趣。习作为《_______即景》。

课后思考与练习题是训练序列的细化和落实。教材是如何构建“初步体会景物描写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和“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的训练序列呢?

20《古诗词三首》的课后题中有一项是:读一读,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1《四季之美》的课后题其中有一项是围绕文中的句子,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其中的动态描写”。学生还可以选做“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

22《鸟的天堂》提出了这样的思考练习题:课文分别描写了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说说它们有哪些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读一读相关段落。

23《月迹》是自读课文,提出了“让学生在默读中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并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这样的思考题。

从能够说出景物的静态和动态,到体会动态美,再到说出并读出静态和动态的不同特点,最后是体会描写,逐步在阅读与表达系列中落实和训练“初步体会景物描写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和“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的语文要素。

所以,阅读时,《古诗词三首》 侧重于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四季之美》侧重于体会课文中的动态描写;《鸟的天堂》侧重于体会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的不同,练习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进行朗读;《月迹》侧重于体会细腻的描写和动人的感受,既有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也有景物的变化。习作《______即景》要求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

怎样运用动态描写法描写事物呢?

要写出事物的变化。生活中有些事物处于变化状态,如“鸟在飞、鱼在游、云在变”等;有时同一事物,时静时动,如“湖水有时水平如镜,有时波光粼粼”“树木有时不摇不动,有时随风摇曳”。描写时只有抓住事物的变化,才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抓住主要特点详细刻画,借助准确有力的动词、形容词,富于想象力的描摹、修饰,以及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其特点更加突出。

写景时,抓住景物特点,描写出景物的变化,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抓住特点要从以下几点开始:1、通过仔细观察,确定景物的特点,再进行描写;

2、抓住景物的神韵,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进行描写;

3、综合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方法进行描写,恰当准确、生动形象地展示景物的特点。

四、课文教学建议:

1、关于提前布置观察景物的建议: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体现的是在前面课文学习“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基础上由学到用、由读到写的训练。学生在四年级下册已学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物”,本单元进一步提出写出景物变化的要求。本单元的“描写景物的变化”是学习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侧重动态描写。

基于此,在开始本单元的教学时,结合单元篇章语,理解“四时景物皆成趣”,简单认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概念。理解“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出示单元习作要求,提醒学生留意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记下观察所得。

2、关于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建议:

学生能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去感知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写法特点,根据描写想象出具体、丰富的画面即可,不要对景物是动态描写还是静态描写进行过细的分析。

本单元课文语言优美,充满情趣和韵味,教学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对于优美的段落或篇章,学生能熟读成诵。借助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品味、积累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

重点就是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课文中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景致的独特韵味。

总的来说,建议采用对比朗读的方式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用相对舒缓的节奏朗读静态描写的内容,用相对明快的节奏朗读动态描写的内容。

读《山居秋暝》时,静态描写的诗句要读得轻缓一些,犹如静态画面展现在眼前;动态描写的诗句要读得活泼些,声音也相对响亮明快,让人感受到动态场景。

读《枫桥夜泊》时,可以让学生想象诗人漂泊他乡时,身边没有亲人陪伴的孤单和凄凉,用比较深沉缓慢的语调朗读诗句。

读《长相思》一词的上阕时,可通过想象行军队伍的壮观,征途中的艰辛,指导学生缓慢而深情地读出“山一程,水一程”和“夜深千帐灯”的感觉。读下阙时可对比关外风雪交加与故园宁静美好的夜景图,想象与家人相处的温馨与美好,低沉而悲伤地读出思乡的柔情。

《四季之美》重在体会动态描写之美。

朗读第一自然段总体节奏要舒缓,读得轻一些,读出黎明时的安静“一点儿一点儿”要读得慢一些,表现东方天空慢慢变化的过程。

朗读第二自然通过轻柔的语气,营造出夏夜静谧的氛围。读到“翩翩起舞”和“闪着朦胧的微光”等词语时,要用语气突出动态的变化,让人感受到惊喜。

第三段前半部分要适当加快节奏,体现归鸦和大雁“急急匆匆”“比翼而飞”时的动态画面;最后一句宜舒缓,让人感受到风声、虫鸣背后的安静以及秋天景致的辽阔高远。

朗读第四段时,用舒缓的语调,读出寒冷的冬天手捧炭火穿过走廊时的闲情逸致。

精读课文《鸟的天堂》重在比较两次所描写的景物特点,通过朗读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鸟的天堂》一课在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中已经学过,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如,学生能回忆起作者两次来到“鸟的天堂”,“鸟的天堂”里有大榕树和鸟儿,那是一棵有着许多枝干的大榕树,那里有一群群自由快乐的鸟儿……再次学习这篇课文,基于学生的学情,无需在课文内容上费时耗力,而应基于统编教科书体系中的文本解读,聚焦单元语文要素与课后练习,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鸟的天堂》的课后题:

1.朗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2.课文分别描写了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说说它们有哪些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读一读相关段落。

3.抄写课文第8自然段。

阅读链接

一片土,一棵树,一块田……它们使我的眼睛舒畅,使我的呼吸畅快,使我的心灵舒展。我爱这春回大地的景象,我爱这一切从土里来的东西,因为我是从土里来,也要回到地里去。

生命,无处不是生命。

——选自巴金的《筑渝道上》

第一题中有阅读和表达,第二题“课文分别描写了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说说它们有哪些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读一读相关段落。”提醒师生首先在阅读中提取信息,然后进行对比和表达,最后再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读一读。从阅读、思考到表达,再回到阅读,是一个完整的教与学的过程。第三题的抄写是阅读后的积累与内化,也是表达的开始。

再次,课后所出示的“阅读链接”不仅是认识巴金的一份材料,也是这篇课文的人文主题,更有利于师生理解课文。

个人建议可以将阅读链接的文字在本课的第一课教学导入时出示,在阅读文字中了解巴金的文学世界,师生共同梳理提取重要信息,感受文章关于生命的主旨。

结合四年级的学习,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课文分别描写了________和_______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聚焦第8自然段和第12、13自然段。这两次的描写有什么不同?

1、回顾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象。重点感悟大榕树的静态美。读的时候,用稍慢的节奏,读出从疑惑到惊讶再到赞叹的语气。

2、回顾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象。重点体会作者描写的有序与动感。

教师在交流中创设情景,想想画面中从无声到有声,从无影到有影,从一只到百鸟,从看得清到看不清的变化过程,发现作者的描写是如何从“寂静”过渡到“热闹”。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用较快的语速,较高的声调,表达欢快赞叹的语气,读出短句的节奏感。

4、给学生提供两种不同的背景音乐,学生自主选择,进行配乐朗读展示。

5、抄写时,关注字间距和行间距,注意学生的书写速度,尤其是个别学生速度过慢时加以提醒。让学生练习书写规范有一定的速度。告诉学生像阅读链接那样摘抄需注明出处。

朗读第一部分时,总体节奏要平缓,5—7段朗读时要体现从“猜测”到“肯定”的语气,第8自然段要读出赞美、感慨的语气,第九段通过朗读体现作者的疑惑和遗憾。

第12—13段从静到动,朗读时要由慢到快,语调有高低起伏的变化。

略读课文《月迹》重点是从动态描写中体会景物之趣指导读读好儿童有趣的感受和想象。

3、关于习作的教学建议:

本次作文“_______即景”是半命题作文,写作时根据自己所观察的对象,先把题目补充完整。

(1)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写之前先进一步明确自己所写的“即景”中,有哪些具体的景物,写的时候,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编写一个提纲。

重点思考 “所写景物中的‘动态变化’部分”,想象景物的变化,尤其是动态变化。在提纲中明确重点后,想象景物的“动态变化”——“在头脑中过一遍电影”,尽量清晰的想象出呈现出景物的各种变化,头脑中呈现出声音、光亮、颜色变化的画面,现场的人或者动物的活动过程的画面”。

(2)尝试书面写作。

(3)修改。自己读、同学读,看看是否有顺序、是否把“动态变化”写的清楚——是否用上了合适的动词,是否写清楚了变化的过程和特点;在需要的地方是否展开了想象;是否表达了自己从景物特点中产生的感受和景物带给人的“情趣”,对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如果学生的问题比较普遍,教师集中指导学生修改。

(4)交流、反思。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习作,互相评点;教师指导学生反思、回顾本单元自己关于“写景物变化”的学习收获和“写景物文章与过去相比较”取得的进步,并记录下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