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有个金台观
(2023-08-31 19:15:50)
金台观内至今保存着三处张三丰真人遗留下来的“镇观三绝”——“瓜皮书”、“翻耳瓦罐”、“神锄定柱”可以说只有看过这“三绝”,才算真正到访过金台观。
“三绝”中最著名的“神锄定柱”,是位于三清殿大门柱子下面的锄板。相传当年金台观重修时梁柱总是安装不好,某一天,包工头梦见一位老道士送给他两块神铁,醒来后发现手中多了两块铁锄板,于是他将铁锄板垫在柱底果然顺利建好。后来人们发现这两块铁锄板是张三丰的遗物,“神锄定柱”的传说也流传至今。
矗立于三丰洞前的“瓜皮书”诗碑,是金台观的第二绝。相传张三丰看见农夫去城里卖西瓜,就挑了个西瓜解渴。农夫央求张三丰送他一幅字,张三丰于是顺手拿起瓜皮沾着烟灰写了一幅“瓜皮书”。这位农夫请工匠将“瓜皮书”刻成碑文,使真迹得以留存至今。
观内地势高旷,视野开阔,沿山而上,曲径通幽,古柏参天,更显的道气森然,观前的玉皇阁朱楹雕栏、华拱飞檐极为壮观,在朝阳和晚霞中天际流云、霞光披屋,有宝鸡八景之一“金阁流霞”的美誉。
从金台古观的建筑布局我们可以体悟到,道教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丽,且形制奇特、精巧别致;总体布局基本上采用中国传统院落式,即以木结构为主要框架,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建筑群。
金台观内无根树歌碑、金台观古观全图碑、瓜皮书碑等碑刻,印证着古观的前世今生。观内苍柏挺立,传说多为张三丰手植。
馆内藏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史书和《张三丰文集》及张三丰手迹诗篇。诗日:桥边那院柳塘湾,夜月明时半户关。遥鹤驾归来洞晓,静琴弹座半时闲,烧丹觅火无空灶,采药浚县有好山。飘桂树高人隐久,嚣尘绝水响潺潺。
诗为回文体,又可倒读:潺潺响水绝尘嚣,久隐人高树桂飘,山好有仙寻药采,灶空无火觅丹烧。闲时半座弹琴静,晓洞来归驾鹤遥。关户半时明月夜,湾塘柳院那边桥。
金台观是宝鸡标志性建筑。历史上此地不仅是一处著名道教文化活动场所,而且是一处旅游观光之地。
进入金台观,处处古木参天,碧草环绕亭,亭台楼阁个个雕梁画栋,红墙绿瓦,朱楹雕栏,华拱飞檐,再加上独特的油漆彩绘,在朝霞、夕阳下,更显得金碧辉煌,巍峨壮观,五彩浓妆,分外妖娆。颇有“人在画中、画在林中、林在雾中”的仙境之感。
两厢前竖有一对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铸造的铁旗杆,重达数百斤,上悬旌旗方斗,斗角系有风铃。底座上铸有文字,其中“敦仁堡会首人等进士玉皇台清代铁旗杆底座王绳武”字样清晰可辩。每当夜深人静,风铃摇曳,声韵悠扬,犹如龙啸凤吟,与院中的参天古柏、重叠楼阁争相辉映,更显观貌峻伟,令人叹为观止。
灵官殿前有一依崖砌造的观景平台,称为玉皇台,约100平方米,台沿有栅栏围绕,栏外则是陡壁悬崖,可供游人流连小憩,凭栏观瞻。
站在平台上,举目远望,金陵河、玉涧河、渭河、引渭渠,清流潆洄;万仞秦岭,莽莽苍苍,青浓远翠。俯瞰观下,高楼栉比林立,火车、汽车穿梭不息,街市纵横,人流如潮。
每当傍晚,站在观景高台眺望,天际红云如锦,对“金阁流霞”更有独特的感觉,再吟读东、西两侧门额上“卧霞”“栖云”的题字,便有一种“欲临绝顶踏云梯”的意境油然而生。
如今的金台观,随着人民政府曾多次拨款维修金对南门入观台阶和亭、阁、殿、洞的多次加固维修,雕梁画栋,恢复了金台观道教文化场所,重塑了道教历史名人塑像,使这一古观更为金碧辉煌,更具艺术和观赏价值,成为宝鸡市区著名的人文景观,并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已被誉为宝鸡八景之一。
追根溯源,宝鸡市金台观是道教宗师张三丰创立太极拳的发源地。如果是在旭日东升时,或者是在夕阳西下的傍晚,伫立在金台观,举目南望,秦岭横亘,渭水中流,一山一水,一阴一阳,立显太极两仪之气象。
时至今日,站在观前,放眼望去,可见霞光灿烂,光流天际,宝鸡城市韵味尽收眼底,一片金碧辉煌的景象。细看山下群楼林立,路上车水马龙,行人熙熙攘攘;远眺秦岭重峦叠嶂,山姿袅袅,雾气层层,青翠欲滴;渭水幽幽,穿市而过,萦回若带。与道观外相比,观内三三两两的道士,伴着香炉中的紫烟,
外地游客来宝鸡游玩,一定要来金台观。金台观建筑美观,结构完整,周围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是旅游观光的好地方。置身于金台观内,登上玉皇阁楼,远眺陈仓大地,晴天则青山叠嶂翡翠环列,鸡峰插云;阴天则云遮雾罩,古道通天,犹如昔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再现。更有甚者,雪天登观,观里瓦白柱红,黄梅傲雪,银装素裹,楼台亭阁若隐若现,如临人间仙境,似是玉宇琼阁。登观、游观、览观,均让人心旷神怡,感慨万千,留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