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府面食
(2022-12-25 21:54:01)
如果问我西府第一美食是什么?我一定会回答你:岐山臊子面。岐山臊子面具有3000年的历史,最早始于周代。制作时以大肉“臊子”(即肉丁)加豆腐、黄花、木耳,烹汤浇面而成。岐山臊子面以“薄、盘、光、酸、辣、香、煎、稀、汪”九大特点闻名遐迩。以独特的食俗将三千多年的祭祀礼仪保留传承到今,堪称美食里的活化石。正宗的岐山面,以其“薄筋光、酸辣香、煎稀汪”而驰名省内外。
臊(sào)子面是中国西北地区汉族传统面食、著名西府小吃。在关中地区,特别是在西府农村,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臊子面是招待客人的必备食品。老年人过寿、小孩子生日必食臊子面,以示“长寿”、“长命”外,还根据不同地方与节令,有着不同的讲究,有的正月初一要吃臊子面,有的接待贵客要吃臊子面,有的改善生活要吃臊子面,甚至在种麦时也要吃它,寓意麦根扎得深,祝愿来年大丰收。
作为西府人,几乎家家会做臊子面,人人爱吃臊子面。当然,最好吃的还是岐山臊子面,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红油浮面,汤味酸辣,筋韧爽口,老幼皆宜,在农村家庭的流水席上常能吃到。尤其寒冬腊月的天气,一碗滚烫的臊子汤,挑上几根面,吸溜吸溜的吃下去,那味道那感觉,任何珍馐美食都比不上。
其实,西府宝鸡还有一种biang
biang面更是流传千年,久负盛名,是很多外地游客第一次来陕西首选要吃的面。biangbiang面是陕西关中传统风味面食,因为在制作面条时,面条摔在案板上发出“biangbiang”之声而得名,也因面条的性状、宽窄与裤带相似,又叫“裤带面”。相传古时陇东一个穷秀才在赶考时经过咸阳,因饥肠辘辘便进一小店点了一碗酸辣鲜香,利湿暖胃的“biangbiang面”,却无钱结账,便以写出“biangbiang”二字来抵面钱,这才有了这biangbiang面。
西府扯面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面食之一,以宝鸡的扯面最为正宗,在大街小巷的面馆中是最常见的面食。主要原料有上白面粉、鸡蛋、韭菜、菠菜、西红柿、土豆、红萝卜、豆角、臊(sào)子和调味料等。制作时先将面粉用盐水和好,用湿布盖好放置1小时以上,再调到较软程度后擀成较厚较宽面片,然后手捏住两端一边拉扯一边不断敲击案板发出“bangbang”的声响,扯到一定长度后将面条对折,重复上述动作,反复多次后扔入沸水锅煮熟捞出,加调料、臊子、葱花和辣子粉,配上食盐,等辅料制作而成。
西府扯面又分为宽扯和细扯,根据自己的口味来调节。这种面食以面粉为主要食材,汤清味鲜,吃起来清淡又爽口,做出来比较劲道,味道可清淡,可香辣,别人给不了的满足感,“一碗扯面,喜气洋洋,不放辣子,嘟嘟囔囔。”先不要笑,这是用宝鸡话读出来的一句名言,宝鸡人见到扯面就会喜气洋洋,宝鸡人喜爱油泼辣子,不放油泼辣子的扯面不香,而且要多放,“老板,来一大碗宽扯,多放些辣子。”一口纯正的宝鸡方言话音刚落,面馆老板已经端着面汤走到面前,手上还拿着几瓣大蒜。
西府人常说,在宝鸡不吃面就像没吃饭,肯定要搂一碗扯面
削筋面更是西府宝鸡一道流传已久的面食。 相传春秋时,秦穆公之爱女弄玉,擅长吹笛。而英俊小伙萧史,则擅长吹箫,萧史吹曲《凤求凰》于华山之巅,达于秦宫凤楼。不多时,就有白鹤舞于宫院。穆公以为天作佳缘,将弄玉嫁给萧史为妻。后来二人笛箫唱和时,龙飞凤舞于庭中,夫妇遂跨龙乘凤而去。传说中的秦宫就在秦都雍城,也就是现在的凤翔区境。据说萧史吹箫时,弄玉就为他伴舞。她的衣巾随箫声而动,袂裾飘拂,既柔美又壮阔。弄玉化舞技于饮食之中,做出筋道、滑爽、香辣之面食,献于穆公。穆公尝之大喜,赐名“萧巾面”。后来,该技艺传于民间,渐渐被传称为“削筋面”,更贴近此面食特点。
吃削筋面,也如吃臊子面一样,要加入肉臊子和素臊子。肉臊子即肉丁,用比较特殊的炒制方法做出;素臊子的传统配菜是土豆、豆腐、胡萝卜。加入这两样后,再放入油泼辣子,一碗正宗的削筋就做成了,味道香醇,吃在嘴里香辣爽口。作为地道的西府人,我平常最爱吃的就是这宽削筋面,不仅因为面条厚实筋道口感好,抗饿,而且肉臊子入口酸辣香烂,吃在嘴里香辣爽口。一老碗削筋,放上油泼辣子、盐、香醋就行,再加些臊子肉和菜,筋而不硬,滑而不嫩,油而不腻,辣香爽口,咸酸适口,咥的胡里拉海,荡气回肠,实在解馋,痛快极了。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浆水面。”在关中农村,每到“烈日炎炎似火烧”的盛夏,不少人家都制浆水,吃浆水面。浆水面简直成了夏令必备的消暑佳品。城镇饮食摊点,也多出售浆水面。如果你从田间劳动回来,或是经过旅行,热得汗流浃背而又困倦时,喝上一两碗浆水,或吃上几碗浆水面,准会使你感到疲劳消除,全身舒坦,凉爽愉快,心旷神怡。
按照民间传统食俗,吃浆水面的时间,一般是在中午这顿饭。来了客人,也用浆水面招待。浆水原料易备,制法简单,经济实惠,有利保健。如高血压患者经常吃一些芹菜浆水,能起到降低和稳定血压的作用。此外,浆水对肠胃和泌尿系统的某些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再要说的是西府油泼面。所谓油泼面,精华全在油的温度和辣子细腻度,油是正经的油,泼是撒泼的泼。西府油泼面面观纯粹且浓烈,品之粗鲁又尽兴。宽度、厚度和韧度恰似三维世界的三个维度,勾勒出油泼面的态度。
先将手工擀制的又粗又宽的面条,在开水中煮熟,配上葱花、肉丝、花椒粉、盐等配料,再撒上一层厚厚的辣椒面,滚沸的油锅里舀出几乎一勺花生油,猛地浇泼在辣椒面及面条上。面条经油泼烫,表皮焦黄,食时焦辣香脆柔韧兼而有之。
这油泼面,看似简单的两点,如果不是陕西人,很少能真的全做到的,有时候家乡的记忆,就是油泼时那一声醉人的滋啦——
菠菜面也是西府宝鸡的一道美食。主要采用新鲜菠菜和面制作而成的面食,为夏令消暑佳品,老百姓称之为菠菜面。一碗成功的菠菜面,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色泽晶莹翠绿,大筷子挑起可见碗底,方能显示面条筋道有力,入口爽滑咀嚼有口感才是最高境界。
五颜六色的食材,打扮你的美食生活。西府地道的菠菜面不仅在色泽上一枝独秀,更以其极高的营养价值藐视了其他品类面食。当今社会,大家对于食物的营养和健康要求更高,而采用新鲜菠菜制作而成的菠菜面,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
西府宝鸡还有一种面叫大刀铡面。其做法是先将擀制的面卷成一大捆儿,接着再把面捆儿打开、折起,移到右手一个供大刀铡面用的切面座上,用铡刀切成。切成的面条纤细,薄厚均匀,如同机器切割一般。大刀铡面格外有劲,堪称“薄劲光”的最高水平。肉臊子精心加工,底菜漂菜根茎花叶藻五端、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备,调味“酸辣香”,浇汤“煎稀汪”。这一切,都坚持着岐山臊子面的优良传统与特色。
饸络面也是西府一道用料考究、独具特色,已有千年历史的风味面食。初以荞麦面为面料,配以熟羊肉、葱花及茴香、八角、辣椒、花椒、胡椒等熬制的羊肉汤,吃起来香而不腻,味道鲜美。
一碗精致的饸烙面端上桌,浅褐色的面躺在鲜香的浓浓的羊肉汤中,切得细碎的蒜苗浮在汤上,青翠欲滴,红油浓郁,与香菜点缀在一起,还有几片薄薄的牛肉覆盖着,色泽艳丽,让人垂涎。
最后要说的是西府人制作挂面。在宝鸡,比较有名的岐山挂面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那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可制作挂面,挂面制作业相当普遍。
制作挂面十分讲究,过去通常选用当地前年种过苜蓿、接着于去年种小麦而收获的所谓“苜蓿麦”为原料,因为这种小麦含蛋白质比一般小麦含量高,收后先经存放一年,再精磨细罗出高级面粉,加进特殊的佐料,经和面、揉条、搓条、上棍、凉干等十道工序,特于腊月天精制而成。
现在,除了岐山的挂面,宝鸡眉县、风翔、扶风等地的挂面也都不错,筋久耐放,好吃且美观,深受百姓喜爱。
西府宝鸡的面食历久弥新,文化底蕴深厚,种类那更是多的数不过来,并且不同地方的面还各有特色,重要的是每一道都是令你垂涎欲滴的美味!
——写于2022年12月16晚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