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产队的打麦场

(2022-06-04 17:38:30)

                           生产队的打麦场

               

                         来源:当代散文 灵壁家园网  时间:2022-6-3

     每当夏收来临时,我都会想起过去生产队的打麦场。那是三夏期间人最多,最繁忙,最热闹的地方。

  印象中,我们生产队的打麦场在半坡之上的一个大场里,一边是沟,一边是崖,一边是路,仓房在最北边。麦场是土的,宽阔、平整,有十亩地那么大。

  记得每年快到麦收前,生产队安排人,开始整修打麦场。整修时,生产队会指派几个犁地的好把式,把旧打麦场犁起来一二十公分厚,犁平犁匀,均匀地撒上短麦秸或土灰,浇上水,然后,换上碌碡碾压。碌碡后面带上一束压有石块的扫帚,经过几个回合的碾压和拖扫,一个平整密实,没有缝隙,不起灰尘的打麦场就修整好了。

打麦场弄好后,沿周围边沿,每隔五六米摆一口大水缸,注满水,置盆桶,防火灾,保安全。

没几天小麦成熟了,紧张而有序的夏收开始了。人们一边收割麦子,一边将收割的小麦往回拉,一半的麦子散了捆平铺在大半个麦场上,厚厚的一层。好的堆起来成了一个又一个麦垛,以防突然下雨淋湿。

麦场上一般有专人负责指挥麦子的拉运、堆放、碾打、凉晒。收割拉运到麦场的小麦,要经过两三天的摊开、凉晒,方可打碾。

那时夏收时节的打麦场如同战场,人海作战,要经过摊场、碾场、翻场、起场、扬场、收场等一个又一个战术环节,争分夺秒,齐心协力,才能完成。

先说这摊场,所谓摊场,就是让男女劳力手持桑杈,把垛在麦场周围的一个个零散的麦垛推倒,把麦子推到场里,用桑杈抖擞零散,均匀地摊撒在场里,形成厚厚的一层,让太阳晒干、晒焦。

再说这碾场,是指让牛驴骡等牲畜拉着石碌碡,来回走场,将麦秆压平,麦穗碾碎的过程。小麦打碾多在天气晴朗的时候进行,全靠人与畜的默契配合来完成。一般由生产队里农活儿经验丰富的庄稼把式出面,他左手抓住牛、驴和骡的僵绳,右手挥舞长鞭;而这些牲畜屁股后面挂着粪兜,拉着碌碡依次入场,像跳“慢四”舞步似的移动在麦场中间,顺从地拉着碌碡你先我后地走起圆舞步。

  碾压一个多小时后,牛骡驴们稍息,场边严阵以待的男女老少们,持木杈快速进场,将轧过的麦秸进行翻动,这叫“翻场”。翻过之后再牲口拉着碌碡继续碾压,碾了再翻,直到把麦穗全部碾碎碾干净,约摸又过了半个多小时,一场麦子就算碾完了。而场外的的男女一齐上阵开始“起场”,人们抬的抬,推的推,拉的拉,以最快的速度把麦秸收起堆垛,把麦粒堆放于麦场一角。与此同时,金黄麦毯又铺满全场,牛骡驴们就又心甘情愿地再一次继续它们的圆舞步,直到把当天晾干的麦子全部轧完。再让男女劳力用桑杈和筋叉,将麦秸抖擞干净,挑到场外。再用板把碾下来的麦籽在一起,用木锨拢成条形长堆,以便于扬场。

扬场,就是要借助风力把麦糠、碎麦秸、尘土和麦粒分开。扬场首先要看好风向。二三级风最为适宜。俗话说:“会扬场的一条线,不会扬场的一大片”。会扬场的人能够很好的把握木锨的角度,向着风吹的方向,把麦粒均匀地洒向空中,形成一条弧线,让麦粒自然地洒落在上风头的地面上,麦糠、麦草和尘土就会被风吹落在远方。在麦子和麦穗的分界处,会有一个头戴凉帽、手持竹扫帚的人,轻轻地把没有被风吹走的麦余儿和秸秆扫到一边,让他们彻底和麦粒划清界限,这叫“打掠儿”。就这样一掀一掀地扬,直到把一场小麦扬干净。

扬场结束后,还必须把扬出的麦糠推出去,堆在场边,再把扬干净的麦子拢在一起。若是晴天,还要等到第二天再翻晒一下才能装袋入仓。当天打碾的麦粒扬净后,立即装入麻袋,运到临时仓库。之后,再经过两三次的晾晒,彻底干燥后,装入麻袋入库储存。

在之后的一二十天里,这打麦场上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几个大瓦数的白炽灯挂在高高的木杆子上,各种车辆进进出出,从四面八方把收割的小麦拉运进场,摊场,翻场,收场,扬场,晒麦,装麦,磅麦,重复进行,颗粒归仓。一直把秸秆堆成一个个小山丘,在打麦场上排列成行。

经过一个多月收麦碾场,夏收结束了,宽敞干净的打麦场便成了孩子们游玩的乐园。他们在这里磕鸡、踢毽儿、推铁环、跳骑人马、玩弹珠、玩打间房,藏在麦垛后面捉迷藏;年长一点的少年则是摔跤练武,推碌碡,上麦草垛、尽情玩耍戏闹,无所顾忌。这里还是学骑自行车的好地方,那时自行车很少,谁家有一辆,大家都想学。刚学会的骑得歪歪扭扭,一不小心便撞在麦秸垛上,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包产到户,农村出现了拖拉机,脱粒机,收获小麦方便省事多了,过去打麦场上靠的是“碌碡碾压打牛鞭,桑杈扫帚大木锨”,从收割小麦到晒干入库得一个得月,而后一个星期最多十天时间全部就收完了。

时光流转到了二十一世纪,夏收时节,一辆辆大型的联合收割机已进入田间地头,机器轰鸣。农户只需手拿编织带,站在地头,收割机一过,便可棵粒归仓。以往生产队大集体时期的打麦场除了被人们用来晒晒麦,凉凉谷物,已逐渐失去了用场。但当时那种火热的劳动场面和孩子们在那里嬉戏打闹的欢乐场景,却令人久久难以忘怀,永远回味无穷。

世事变幻,沧海桑田。曾经的打麦场,变成了耕地。过去人民公社生产队大集体作务时期的打麦场渐渐消失。想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产大队白天割麦,运输,晚上继续打麦、收麦,那真是一个争分夺秒、龙口夺食的火热年代。

时至今日,以往在大集体时打麦场上那热火朝天、欣欣向荣的劳动场面,仍会在我眼前显现,还不时出现在梦里,把我思绪的高潮引向那遥远的故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话说芒种
后一篇:夏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