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开放式户外运动环境创设的实践研究》阶段小结
(2015-02-02 18:15:40)分类: 课题小结 |
莆田市儿童活动中心幼儿园户外运动课题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 “教师应该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我园占地面积大,环境优美,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幼儿户外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一直以来,我园十分重视幼儿的体育锻炼,为了更好地规划幼儿园的场地资源,充分挖掘各区域的运动功能,我园本学期积极创设优良的运动环境,开发生态化的运动材料,努力提升幼儿的运动能力,引导幼儿在自主运动空间中充分与环境、材料、同伴互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一、多种形式研讨,促进课题深入开展。
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由教育理论所支配,教师的教育理念反映的是教师对教育工作本质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而教育理论是以教育教学为基础的,为此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我们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理论学习及教研活动,如:学期初我们对《指南》中健康领域的“幼儿动作发展目标”进行解读,引导教师对每个年龄段的幼儿着重发展哪些动作及品质了如指掌,做到心中有目标,知道目标只是大部分幼儿在特定年龄段所能够达到的水准,而不是硬性指标。在设计跨班户外活动方案前,我们共同学习了文章《幼儿户外活动区的创设》,对幼儿园环境资源的利用、场地的划分、运动项目的设置、运动材料的投放有了新的认识。又如我们开展“我为跨班户外活动献一计”专题探讨活动,在研讨前提前把专题抛给教师们,让她们到实地看一看,想一想怎样应该如何开展跨班户外活动,在教研时与同伴进行交流、分享,达成一致后形成初步的方案。同时我们还开展实践反馈会、参与式研讨、案例分享会等,让教师在集体学习、自我学习、同伴互助中,有效提升专业理论及实践反思能力。
二、合理规划场地,让运动空间利用最大化。
新教学楼的落成及投入使用后,我们充分挖掘可利用的户外活动空间,通过撤、移、建、添等方式改变了原来的户外活动场地,尽量让每一个角落都能成为幼儿运动的天地。我园依据不同使用功能分别铺设了红砖地、人工草坪、自然草地,并开设了投掷区、跨跳区、攀爬区、平衡区、轮胎区、野趣区、玩水区、民间游戏区等户外运动区,投放了丰富的、富有挑战的游戏材料,创设真实的游戏场景,如在爱心雕塑区域营造真实的”马路”,并增设了太阳能红绿灯,模拟“城市的交通”情境,幼儿开着不同类型的车穿梭于“公路上”,乐在其中;在野战区中建造起伏不平的跑道,投放稻草、轮胎等,让幼儿自由自主地开展游戏;在大榕树下设计综合游戏区,让孩子们在这里尽情地戏水、涂鸦、嬉戏,享受户外运动的快乐。
三、多彩户外运动,让幼儿成为运动的小主人。
在积极创设户外环境的基础上,我们还注重投放低结构的户外运动材料。生活当中的废旧物如纸箱、油桶、竹竿等,都能成为幼儿户外游戏的器械,教师们将这些物品变废为宝,制作了舞龙、赛龙舟、门球、喜羊羊大战灰太狼。草地上的旧轮胎、竹梯、废旧蹦跳床、稻草、板凳等是幼儿的最爱。他们创造了滚轮胎、转轮胎、轮胎小路、钻轮胎、轮胎组合跳等多种玩法,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生态化的运动材料没有固定的玩法与规则,幼儿可根据自身的能力大胆想象与创意玩法,并与同伴协商、交流、合作、自主游戏,每天都能玩出新花样,深受幼儿的喜爱。孩子们在奇趣无比的游戏中放飞自己的想象,绽放纯真的笑容,回荡着欢乐的笑声。
同时,我们采用跨班户外运动形式,让中大班幼儿一起参与户外活动,年幼的幼儿能够从观察、模仿中习得年长幼儿的有益经验,年长的幼儿也能从当哥哥姐姐的自豪感中获得自信,异龄幼儿间形成了自然的“最近发展区”,每位幼儿都能在自己原有的运动水平上得到提高。为了能够更好地观察、支持异龄幼儿的户外运动,我们设计了“户外运动情况记录卡”,让幼儿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区进行游戏,自主选择材料,大胆想象不同的玩法。户外活动结束后,让幼儿进行归类、统计,不仅促进幼儿身体素质的提升,还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深入反思,发现问题促发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也遇到了不少困惑,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适宜的资源,提高教师环境利用能力,引发幼儿探索多样性游戏玩法,让户外运动环境真正成为幼儿自主游戏的乐土?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须立足本园实际,提高教师观察幼儿运动水平,有效支持、推进幼儿的户外运动进程。同时充分利用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拓展幼儿运动范围,请家长利用放假时间带幼儿去体育馆、莆田学院体育场进行运动,感受在人们热爱运动的、积极向上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