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凤翰与大观园2010-05-2914:55:00来源:扬州晚报

标签:
《红楼梦》数理研究 |
分类: 袁枚研究 |
59岁那年,高凤翰回到家乡。胶州郊外,有一处名叫“人境庐”的废园,高凤翰很想买下,建一所寄情抒怀的家园。因囊中羞涩,未能如愿。他的亲家张邺同有钱,买下了这块地,并拜托高凤翰作规划设计。高凤翰欣然从命,写出园林设计的文字稿《人境园腹稿记》(下简称《腹稿》)。“人境园”是否落成,已无从考证。《腹稿》勾勒出园林的总体布局,并一一为景点题名,如:竹径、并香榭、藕花书屋、沁香、来凤馆等等。
细心人发觉,这些名称非常耳熟,《红楼梦》大观园中,有类似的景点。曲径通幽、藕香榭、沁芳桥、有凤来仪……有的只与《腹稿》中的相差一字!再细读文本,发现两者有许多形式的相通,如:“外园门南向偏西……不必过作局面,使人便不可测。入门即植丛竹……上砌一小石,额曰《竹径》。”这段文字和《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刚至园门……”相对照,多处形似:“入门即植丛竹”“只见一带翠嶂挡在前面”“莫如直书古人《曲径通幽》”构思一脉相承。
两者存在关联,那么,究竟是《腹稿》套用《红楼梦》中的描述,还是大观园的艺术创作吸收了《腹稿》的养料呢?对时序稍加分析,不难得出结论。《腹稿》写于高凤翰晚年返乡之后,约在乾隆七年(1742年)前后,而《红楼梦》前40回的故事发生在乾隆前三年间,所谓“三春争及初春景”。一致的看法是,曹雪芹乾隆十年(1745年)在京郊黄叶村开始写《红楼梦》,乾隆十七年(1752年)前80回脱稿,《腹稿》的写作年代要早于《红楼梦》。结论是:《红楼梦》大观园艺术形象的创作,可能从高凤翰的《腹稿》中吸取了营养。
《腹稿》最初收录于高凤翰撰《南阜山人学文存稿》一书,上世纪八十年代,谢国桢教授将该书整理后,辑入《瓜蒂庵藏明清掌故丛刊》。嗣后,已故民俗学家、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顾问邓云乡先生在《曹雪芹园冶构思探秘》一文中,提出上述观点,获得学界的广泛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