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樯木是什么木?
(2017-03-24 17:26:23)
标签:
转载 |
分类: 红楼梦研究转载 |
“樯木”是什么木?
第十三回,秦可卿死了,贾珍为秦可卿寻棺材板,找不到可用的,可巧薛蟠来吊问,因见贾珍寻好板,便说道:“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叫做什么樯木,[甲戌眉批:樯者,舟具也。所谓“人生若泛舟”而已,宁不可叹!]出在潢海铁网山上,[甲戌侧批:所谓迷津易堕,尘网难逃也。]作了棺材,万年不坏。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现今还封在店里,也没人出价敢买。你若要,就抬来罢了。”贾珍听了,喜之不尽,即命人抬来。大家看时,只见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珰如金玉。
《说文》云:“潢,积水池也。”《左传·隐公三年》注:“蓄水谓之潢。”有人认为“潢海”或从“潢洋”化来,我认为有一定道理。潢洋,形容水深广的样子。出自《楚辞•九叹•远逝》:“赴阳侯之潢洋兮,下石濑而登洲。”和《楚辞•九辩》:“被荷禂之晏晏兮,然潢洋而不可带。”由此可见“潢海”实乃“浩瀚大海”的意思。
“铁网山”应当由佛经中的“铁围山”化来。
《小乘论》第1282部--《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十五卷:“近须弥山南有大铁围山,长八万四千里,高八万里。又此山表,有尼弥陀山围彼山;去尼弥陀山,复有山名佉罗山;去此山,复更有山名伊沙山;去此山,复更有山名马头山;去马头山,复更有山名毗那耶山;次毗那耶有山名铁围、大铁围山。铁围中间有八大地狱,一一地狱有十六隔子。然彼铁围山于阎浮里地多所饶益。阎浮里地设无铁围山者,此间恒当臭处。”
将上述《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十五卷那段经文翻译成白话文,即为:“须弥山南边有一座大铁围山,长八万四千里,高八万里。在大铁围山附近,依次有尼弥陀山、佉罗山、伊沙山、马头山、毗那耶山。在毗那耶山附近,有山也叫铁围山、大铁围山。这个铁围中间有八大地狱,每个大地狱有十六个格子。这个铁围山对人间世界有很大的好处。假设没有这个铁围山,人间世界将会非常秽臭。”
铁围中间有八大地狱,每个地狱有十六隔子,可见铁围山的地狱成网状分布。晚唐诗人李商隐《碧城三首》其一有“玉轮顾兔初生魄,铁网珊瑚未有枝”诗句,此后的宋、元、清三代都有人沿袭义山的叫法,改铁围山为铁网山,大概缘于此。
樯木是什么?有什么寓意?这也是大家经常问到的问题。
樯,并非树种名称,而是指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埤苍》云:“樯,杋柱也。”樯木泛指可作桅杆的木材。关于其寓意,“脂批”已有提示。甲戌本眉批:“樯者,舟具也。所谓‘人生若泛舟’而已,宁不可叹!”(以上资料来自张广文先生的博客)
“樯”,桅杆也,代指舟具。人生若苦海,“苦海无边”,没有舟具是不行。但“樯木”到底是什么木?许多的红学大家都想探个明白,周汝昌先生认为是“楸木”,张广文先生认为是香樟木。我到觉得这个问题不必考究,世界上也没有这个树种,完全是《红楼梦》的作者臆造出来的。
按我的理解,“樯”,取其发音就是“墙”的意思。盖棺定论,棺一盖,四面皆墙,就再也出不来了。不过此“墙”非土墙,而是木墙,“木墙”就是棺材的意思。“叩之叮当有金石之声”,盖言之坚固,进去了就出不来之意也。这就是“樯木”的意思。这是曹雪芹诙谐、幽默的地方。
铁网山,“网”言其难逃避也,“铁网”言其坚固也,没有人能打破这张网,没有人能逃过这张网。纹若“槟榔”,“槟榔”,去掉“木”字旁,剩下“宾郎”二字,那是请你做客去的地方,去了,你就是“宾”。不管男郎女郎,尽管十分的不情愿,但终究是要被请去的。
对《红楼梦》的资料进行搜集、整理,这样一件一件做去,做多了,就是大家。但有人喜欢加上自己的观点,结果如果不正确,就直接沦为俗手了。周汝昌先生搜集了很多红学资料,他是一个永远的大家,但他的探佚就实在不敢恭维了。土默热教授阐述了《红楼梦》和洪升《桃花扇》的渊源,有诸多的联系之处。研究的也很深入,水平也很高。但土默热教授的结论是:《红楼梦》的作者是洪升,他研究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资料搜集来了就要进行分析,分析以后就会得出自己的结论,但这最后一步常常会非常难,也不能保证结论正确。正确客观的资料有的往往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可不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