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红边杂谈·“大舜之正裔”

(2017-03-24 16:08:43)
标签:

转载

分类: 红楼梦研究转载

《红楼梦》庚辰本第六十三回贾宝玉将戏子芳官改名为“耶律雄奴”,接着有这样一段议论:

   “雄奴”二音,又与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名姓。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晋唐诸朝,深受其害,幸得咱们有福,生在当今之世,大舜之正裔,圣虞之功德仁孝,赫赫格天,同天地日月亿兆不朽,所以凡历朝中跳梁猖獗之小丑,到了如今竟不用一干一戈,皆天使其拱手俛头缘远来降。我们正该作践他们,为君父生色。

    这段话如果在今天说,绝对有民族歧视的嫌疑;在《红楼梦》创作的时代,也是大犯忌讳的,这恐怕是程本系统将它删去的原因。并且其中有些说法违背历史事实,战国以后匈奴生活地区在远古属红山文化圈,那里的居民盛行女神崇拜,考古文化表现“有祀无戎”,是个非常温和的民族。很多历史学家以为匈奴是被商朝赶到北方的夏遗民后裔,所以匈奴人曾建立大夏政权。至于生于诸冯(在今潍坊诸城境内)的大舜,从姓氏学上不仅不是清朝爱新觉罗氏祖先,也不是明朝朱氏祖先。
    满族最早的祖先是肃慎(亦作“息慎”),而在虞舜时代,肃慎就已存在。《大戴礼记·少问篇》:“昔虞舜以天徳嗣尧……海之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來服。”《国语·陈语》:“仲尼在陈,有隼集於陈侯之庭而死,楛矢贯之。”陈侯向孔子讨教,孔子说“此肃慎氏之矢也”,并讲述武王克商后曾将肃慎氏之贡矢“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諸陈”,而“分异姓以远方之贡,使无忘服也。故分陈以肃慎之贡。”周武王长女之婿,陈国开国之君虞胡公,正是“大舜之正裔”!历史上满族与大舜及其“正裔”因缘稠叠,但在《红楼梦》创作的时代,肃慎之正裔已不效顺中华,而为中华“亡天下”之大害罪魁,《红楼梦》“当今之世,大舜之正裔”其寓意实耐品味。
    远古山东先民创造的东夷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东夷圣君尧、舜、禹也是封建社会主流文化儒家道统的真源正脉,《孟子·离娄下》:“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这里的“东夷”是古族概念或方位概念。与史书中称肃慎之“东夷”,和明人称东北的满族人之“东夷”或“东虏”,绝对不是一回事。
   《说文》:“夷,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段玉裁注:“……惟东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按:天大、地大,人亦大。大象人形,而夷从大,则与夏不殊。夏者,中国之人也。”其实夏朝就是东夷人建立,夏朝前期的都城斟灌、斟鄩就在今潍坊境内。直到少康中兴后才逐渐向中原迁徙。最早赋予“东夷”以贬义的,很可能就是由东夷分裂、播迁出去的东夷后裔。且不说反目之友,其怨必深;决裂之交,其仇必切。人类的虚荣心也会自然而然产生这种厚此薄彼的偏见。清代迁居关内,把他乡当故乡的满族人,对生活在“龙兴故里”的本族人,就瞧不起;近现代闯关东的山东人,淘得几钱金子,收得三五石黄豆,有时便自傲故里之人,称之为“山东穷鬼”。
   宋遗民郑思肖《心史》中有《古今正统大论》一文,曾批驳孟子之语:“《孟子》曰:舜、文、东夷、西夷之人也。《史记》曰:舜,冀州人也,黄帝之子昌意七世孙。且文王之先尝避狄难矣,未可遽以东夷、西夷之说而论舜、文也。舜、文,大圣人,岂可执东夷、西夷之语,例论后世夷狄也哉!”没有从词汇演变的角度来理解孟子之“东夷”。清朝雍正帝在《朱批奏折》、《大义觉迷录》中反复引用《孟子》舜为东夷之人的话,以驳斥吕留良等“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的观点,更是偷换概念。《孟子·滕文公》明云:“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何尝许夷狄得志行于中国。《红楼梦》七十三回贾宝玉于《四书》之《学》、《庸》、二《论》,连程朱“小注”也背得出,只有上下《孟子》“夹生”,可能也与此有关。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