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活动教学方法探索
徐 霞
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从教材的编写者,到教材的驾驭者,每个环节中的每个人都在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提高教材的实用性、有效性,教材编写者插入和很多活动版块的内容,这为教师课堂教学提升了很强的操作性。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化教材,提高教学效果。用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对我们来说非常有意义。现就地理活动教学提出自己浅薄的探索性意见。
一、找准良好的活动载体是创造高效活动教学的前提
恰当好处地运用活动教学可以提高教学实效,活动载体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前提。那么如何选择好载体呢?要依据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定。
一是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如对于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天气的学习,我们为进步一步让学生掌握天气符号及其应用,可以采取我当气象学专家的角色扮演活动法,为大家介绍我们家乡大庆的近期天气情况。让学生在兴趣活动中提高学习动力,掌握地理知识。
二是要符合教育的认知规律。不能“凌节而施”,不能“拔苗助长”,在地里学习中经常要遇到难以用语言解释的物理现象、地里规律、化学成因等问题。如在学习有关河流的水能开发的过程中,不能直接给初一、初二的学生讲能量守恒定律、势能转化为动能等物理知识,但是,我们可以让学生亲自演示一杯水放在1米高处往下倒,放在2米高处往下倒,哪一个激起的水花要高?用这样直观的演示活动,从而让学生理解河流的水能开发的相关问题。
三是要符合地理的学科特色。地理学科本身具有综合性这一大特点,所以,学生的认知方法充斥着复杂性,但是,不管选择什么载体,引导学生认知,都要引导学生在正确的地理认知轨道上发展。比如,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快速记住东西经、南北纬的字母,而引导学生把东西经读成字母E、W,把南北纬读成字母S、N,这样的认知活动的引导是不符合学生正确的地理认知规律的,相反,感觉暂时对学生好理解,但是,“先入为主”,错误的引导在以后的纠错过程中,教师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进行调整,而且还会造成学生知识学习上的混乱。
二、选择科学的活动方法是创造高效活动教学的关键
对于素质教育而言,我们更多的教育研究都是在不断地探索“方法”,科学的活动方法不仅能够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更会为学生的学习,乃至学生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帮助。因此,在活动方法上笔者总结如下三点。
一是为学生开启思维活跃的舞台。活动教学,不仅是学生身体的活跃,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活跃,智慧激发的活跃,教师通过活动的创设,开启学生思想碰撞的火花,激发出潜能。如在讲解“中国的交通”一节课,几条主要的铁路线,交织成铁路网,老师讲了,学生学了,没有太深的烙印。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带着同桌的你去旅行”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常识,设计带同桌去旅行的计划,计划中包括你们旅行的交通线路,过程中可能经过的枢纽城市,可能看到的事物、景观等。有的同学设计出了带同桌去新疆,中途看北京名胜,到兰州枢纽站吃拉面等路线。有的同学设计出了带同桌回河南老家,详细介绍了从大庆出发转换的几条铁路线,还用河南话为大家介绍了河南牡丹花会、嵩山少林寺等。一节课下来,同学们在活动中熟悉了我国的主要交通线,也丰富了地域文化,开启了思维发散的“大旅行”。
二是为学生拓展前沿科技的曙光。教材是文本的资源,很多知识是死的,但是,引领学生走进地理科学的大空间不是死的,是广阔的,是无边际的,有的甚至是未知的。所以,教学过程中,不要吝啬课堂那一点点时间,也许,你的不经意的活动,就打开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抓住地理科技新闻的关键信息,创设活动空间,让学生尽情感知科学的魅力。如在我国系列卫星发射期间,展示学生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在日食、月食等现象发生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天体的变化,探寻其中的奥秘------。很多活动都能为学生打开一扇科技之窗。
三是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认知习惯。活动方法的选择要有助于学生良好的认知习惯的养成,所有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都是符合地理学习需要的,不是走马观花,讲热闹、讲气氛的,活动开展后,我们都要进行总结,是不是取得了实效,学生在活动中是否收获了知识,养成了善于思考、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做好活动反思是活动教学再提升的保障
活动教学要想取得实质的效果,还需要教师不断在实践中反思,反思活动的时间长短,反思活动环节的取舍,反思学生受益的多少,反思达到再提高的可商榷之处。总之,每次活动之后,教师要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反思和总结,会更大程度地帮助教师完善教学,完善自我,用更纯熟的技能和经验打造更高效的教学课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