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算乘法》评课稿两篇
标签:
评课、反思、活动照片教育 |
分类: 数学组 |
评金海伦老师的《口算乘法》
一、创设情境,算用结合,算用互促。
计算教学原本较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但如果结合实际情境,有了现实情境的支撑,学生的学习就变得有意义了。本节课金老师创设了一个孩子们熟悉的买水果的情境,寻找生活原型,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为课中的探究提供了现实起点。在计算水果的价钱的过程中,顺理成章循序渐进地探究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由解决问题贯穿始终,学生也兴致很高,让他们体验到计算不只是为了计算,还可以解决问题。
二、以旧引新,以新延伸,让学生在大体系中学习计算。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每项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金老师在新课展开部分,让学生学习由此逐步总结出口算方法,再通过一定的口算练习和应用,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并学会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发展了思维。整个学习过程是一气呵成的,让我们感受到了数学应该是求联求变的思想。
三、重视算理与算法的理解与疏通,寻求两者和谐统一。
计算教学的核心就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因此理解算理是本课的难点。金老师在课首是以50×6让学生初步感知整十数乘一位数的算法,没有很快就进行方法优化。而是在接下来的练习中逐步引导到看成几个十乘几得几个十。接着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让他们在这过程中逐步体会到可以看成几个百、几个千乘几得几个百或千,举一反三,最后通过观察这三种类型的口算,总结出计算方法是看成表内乘法来算,然后添加相应的0,从而优化概括出计算方法,促进新旧知的融合。这时我想学生的思想水平应该不是课前那种模糊混沌,应该是经历了一定的思考和体验,相信他们不只是会算了,而且还知道了为什么这样算。
《口算乘法》评课
金海伦
《口算乘法》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教学的,重点是掌握乘法的口算算理。这节课的教学的内容简单又枯燥,王老师却把如此枯燥的内容上得扎实,有趣味性。
一、趣味
在整节课中王老师创造了生活情景贯穿课的始终,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比如课的导入出示了聪聪和明明来帮助解答题目,为了给同学的奖励,来到了水果店,每个环节学生都在学习数学, 把“生活内容”转化成“数学问题”。再通过看信息列算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学生提出了要求,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同时直观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设计使枯燥的内容变的有味、有趣.
二.扎实
在这节课中口算的算理掌握扎实。第一,学生理解深刻,老师出示到水果店的信息图让学生提问题.列算式时,从直观图中感知了15×3,就是求3个15相加,有了这样的引导,在计算出总价的同时,理解了口算乘法的算理。第二,老师的有效引导。口算方法的教学时,学生说自己的口算方法表达的不清楚,如果老师没有及时的进行引导,时间浪费,效果还不好。王老师是这样教学的:在教学150×3时,学生的想法是15×3=45再在后面添上0。这时候王老师马上追问为什么150×3会变成15×3=45,而3和45又表示什么呢?通过老师的恰倒好处的一点,理解了150×3其实是15个十×3=45个十。通过这样的迁移使学生容易理解,学得轻松。
三、有效
有效的教学方法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键。本节课,王老师准确把握数学概念与原理,准确理解教材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准确把握教材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和三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安排教学活动,贯彻合作探究式教学思想,恰当把握对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指导的“度”,具有良好的教学组织、应变机智。教学中,王老师重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应用,融学法指导于教与练的学习过程中。在教学中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经历学习过程,体验乘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同时,采用图文并茂、资源丰富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
王老师教态自然大方、和蔼亲切、富有激情与活力;教风民主,教学语言科学正确、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板书正确、工整,有较好的信息技术工具操作技能。本节课在王老师的精心组织下,较好的完成了课时教学目标,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生参与面广,学习积极性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