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与期望制约情感;人的情感的产生,不是单纯由外在事物的影响来决定,而是由人对事物的需要所支配和主宰的。
期望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是对行为结果的预测性估计。
我们如果对满足某种需要的可能性估计过高,即期望值太大,一旦事与愿违,就会感到无比的烦恼与不满意;如果我们的期望值恰当,结果如愿以偿,我们就会感到相当的愉悦与满意。
情感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由我们的需要与期望来共同决定的。
据此,我们为了调控主宰情感以保持健康,增进学习、工作效率,提高生活质量,就应当调控、主宰欲望要求,使其尽量趋于合理;及时调整期望值,使其恰到好处。
我们的情感非常丰富,丰富的情感需要存储;否则就会受堵。
12岁以前的情感存储大多来自于父母,表现为对父母的信赖与依靠无任何理由。
情感存储倾向于同龄间的友情在13岁以后,这期间更渴望着交往异性朋友,获得来自异性朋友的认可与情感方面的交流。
这种感情,只是在两个孩子之间进行,是超越了与其他人相比的微妙感情,超越了友情,又不是爱情;感情交流只在两个人之间,比交往别人更多。
可日常生活中孩子们的这些正常行为却被老师和家长定为早恋。
其实在18岁以前,这只是一种友情与爱情的中介,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感情的一种正常需求和心愿,恋情对他们来说还很遥远,所以不能定义为早恋;而是一种心理需求,是与异性交往的欲望追求,是在经意和不经意间向异性存储自己某种感情的需求。
由于文化的影响与诱导作用,现在孩子们的亲密动作有些惊人。
孩子们的交往,已不比往常,他们有比父辈更强的表达好感的强烈希望,异性之间也是更直接无掩饰的来往。
从发展的角度看成长,这种现象很正常,是成长过程中的欲望,是一种单纯的异性吸引,不是恋爱心情。
大多数家长认为,青少年自主能力很低,因此情感发生时很难主宰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性行为。
家长只按自己的思维下定义,去设想孩子可能只有很弱的恋爱能力。
其实他们只是停留在满足生理及心理上的一种情感需要,而没有也没能力去恋爱或去想遥远的事情。
说到这一层意义,即使早恋也不是孩子的问题,问题出在不适的情感教育。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职责就是正确引导孩子使其逐步主宰自己,帮助孩子度过这特别的时期。
要从自己做起,要更多地爱自己的孩子。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幸福、安全、快乐的天地。要充分地信任孩子。
家长与孩子之间不应是一种警察与小偷的关系,否则孩子会因人格受到贬损产生抵触情绪。
要把出现的超出于其他同学关系的早恋视为正常现象,鼓励孩子多与异性正常交往。
父母绝对不能明确定义孩子早恋并到处宣扬。要帮助孩子提升这种模糊关系的品质为清楚,把这种情感提升到同学纯洁有意的程度。引导孩子发展多元化的人际交往关系,从而获得与异性交往的经验和与更多的人交往的乐趣。
家长要在引导孩子自我成长方面多集中注意力,把爱的权力交给孩子。
那18岁以后呢?我们已经属于成人,要自己摸索,自己把握。
情感的储存,要靠自信,情感的储备,要靠自我来支配。
全春自主心理研究院网址:http://www.qczzpx.com
心理沟通学院网址:http://blog.sina.com.cn/u/5495514719
全春自主心理沟通学院群号:43992152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