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陈经
2016年10月10日
工商总局抽检电商产品,不合格率高达34.6%。对此,某报记者和我聊了。我胡侃了一阵子,以下是我整理的记录。我整理的发微博文章,记者整理的发报纸报道,各发各的。
我这说了不少,报纸文章不可能让人这么胡扯,记者一般会从受访者观点中取出部分整合进文章中,可以理解。
记者:想就相关问题听听您的看法。工商总局近日抽检了网络交易产品,其中不合格率达34.6%。在倡导工匠精神的当下,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陈经:我怎么记得抽查电商产品是去年的事,我查查。
(以下为新闻内容:http://it.sohu.com/20161009/n469761872.shtml
近日,国家工商总局对国内市场主要电商平台上交易的商品质量进行抽检。抽检商品涉及手机、电风扇、电磁炉、电热水壶、电源适配器、转换器、行车记录仪、插头插座、儿童玩具、等日常消费品,共计抽检商品503批次。
在和503批次商品中,有4批次商品为“三无”产品,2批次商品经生产厂家确定为假冒商品,有效送检样品为497批次。检出的172批次质量不合格商品中,内在质量不合格的约占93%,仅标志和说明不合格的约占7%,总体不合格商品检出率为34.6%。)
陈经:查到了,一天前的。这是老梗了,看来是每年都查。去年应该也有不少这个新闻的评论。当时好象是抽查有点黑网络商品。
记者:对的,我觉得谈得较多的是监管问题,所以想从产品本身的角度看这个现象。
陈经:产品是这样的,它这有一个国标,或者说工商总局认可的标准,比较严。然后又有一个基于网商信用体系,假成交、好评、差评、炒作之类弄起来的,电商民间质量认可标准。
记者:现在国人抢购外国产品的现象很多,其价格较高但仍被追捧,说明工匠精神已经被重视。可国内还是出现较高的不合格率,其中不乏人们熟知的品牌,您认为是追求更低成本导致的么?国内还是追求低价格的人更多?
陈经:这有两个标准。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有多少人知道国标怎么回事?但是大面积的用户,会看网商的淘宝信用什么的。所以,实际上就是后一个标准通行于世。所以,实际生产运营,就是按后一个标准来的!搞搞搞,10万亿以上成交额的电商商品都这么来。
陈经:有没有出大事?没有。因为大家也就这么用了。坏了就抱怨或者认倒霉。后一个体系就这么运行起来了。现在,前一个体系去进行检测,当然就会大面积地测出问题。因为前一个标准严格,这肯定会发生的。
记者:所以我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助长了低劣产品的衍生么?就像您说的,国人很少知道国标,很多人以销售平台的信誉为参考标准。
陈经:我认为这是一个路径依赖。你如果是以前的国营营销体系,自己内部真按国标监控,消费者虽然不知道,但就全国都是国标了。
陈经:你现在国标就是写出来完事,扔那不管了。那谁理你?除非说你国标有执行者啊,你上门个个查,查出来罚1亿。那最后就是国标有用了。你现在国标是“光说不练”,那当然都当你不存在。所以这事完全不用惊讶,必然查出大量不合格的电商产品。去年如此,今年也会如此,明年仍然会。
陈经:淘宝等电商搞这信用体系,不错了!用户还能给差评。以前的市场经济,根本连这都没有。可能企业产品生产出来,弄死几十人就跑了......现在厂家至少还重视淘宝差评。
记者: 所以您认为国标还需要继续被强调,从而提升产品品质么?
陈经:我这都是说的可执行性。你定国标,一层意义是理论上的,写成文字标准。但是真正管用的,是一个国标执行体系。可以学习的对象是“德标”。德国标准体系就是非常厉害的,标准非常高,全国都高,所有产品都高。最后造就了德国产品的好品牌。
陈经:但是怎么学?这就是几百万字搞不定的。行业太多。地方企业让你执行国标么?你有权力检测不合格,把厂家罚死么?能发起产品召回么?这些都是市场经济体系的一部分。可以说,这个还需要大力建设。讲理论没什么意义了。要的就是怎么执行。
陈经:国标当然要强调啊。但是我不看好。因为国标的执行力,远不如淘宝的信用体系执行力高。除非有关部门推出了强力措施,但这极不可能。所以这问题,还不如加强网络电商的信用体系建设。
陈经:国标的标准A,网商的模糊大众标准B。我对A基本不抱希望,没有这个执行能力。但是B还是大有希望的。买货的群众消费意识觉醒,用钱投票,或者申诉,这都是很好的。会促进中国商品质量提升。
记者:所以这也就会导致年年抽检年年不合格率依旧高。
陈经:不合格也有多种概念的。有的不合格,完全就是垃圾。我看网商产品的不合格,多半是小问题。要是大问题,消费者早闹上了。
记者:对的我看这回的34.6%中 百分之九十多都是内在质量问题。
陈经:在和503批次商品中,有4批次商品为“三无”产品,2批次商品经生产厂家确定为假冒商品,有效送检样品为497批次。检出的172批次质量不合格商品中,内在质量不合格的约占93%,仅标志和说明不合格的约占7%,总体不合格商品检出率为34.6%。
陈经:你可能没理解对。它说的“内在质量不合格”,其实意思是指“真正的质量问题”,影响使用的。但我估计都是些小问题,不是大的质量问题。新闻里没说。
记者:注意!这些网购商品不合格!淘宝、京东、1号店都在售(附名单)。此次主要对在淘宝、天猫、易迅网、京东商城、苏宁易购、1号店、国美在线、唯品会、当当网、亚马逊中国等国内市场主要电商平台上交易的商品质量进行抽检。这里有具体的产品曝光,发现也有人们熟知的“大牌”。
陈经:大牌凭什么要跟国标啊?有谁让他们必须这么做么?大牌其实更重视消费者,而不是去满足国标。
陈经:要么国家推出措施强力提升国标的权威性。要么消费者自己利用电商技术搞出事实的标准。我看好后一个路线成为实际胜利者。
记者:对的,既然交给电商平台,确实该由平台出台更完善的办法,保护消费者群益,从而提高厂商进驻标准,前提就得是质量过关。
陈经:我看国标也就这样,没钱没人,怎么弄啊?电商有钱,逼它们升级技术、升级管理!全面提升产品质量。
记者:确实,制定与执行国标的部门,也不被百姓熟悉,还不如平台来的直接。
陈经:这是电商的贡献,不是电商闹得产品质量不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