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铎治痹证。三焦痹,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脚肿如脱。辨证录理本汤,防桂术苓散
(2024-01-25 08:21:09)
标签:
中医 |
从三焦论治
清代喻昌在所著的《医门法律》中,根据《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的桂枝芍药知母汤提出三焦之痹,并认为:“属连头眩,即为上焦痹矣;温温欲吐,中焦痹也;脚肿如脱,下焦痹也。”[15]清代医家张璐《张氏医通》正式提出三焦痹之名,其云:“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此即总治三焦痹之法。头眩短气,上焦痹也;温温欲吐,中焦痹也;脚肿如脱,下焦痹也;肢节疼痛,身体尪羸,筋骨痹也。由是观之,当是风寒湿痹其营卫筋骨三焦之病。”[16]将上、中、下焦痹合称为三焦痹进行论述。清代周扬俊《金匮玉函经二注》曰:“此风寒湿痹其荣卫,三焦之病。头眩短气,上焦痹也;诸肢节疼痛,身体羸,筋骨痹,韵书以尪为火,以羸为筋结也,然湿多则肿,寒多则痛,风多则动。”[17]可见,三焦痹主要表现为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脚肿如脱。
《辨证录》中将三焦痹描述为:“人有一身上下尽行作痛,有时而止,痰气不清,欲嗽不能,咽喉气闷,胸膈饱胀,二便艰涩,人以为肺气不行也,谁知是风寒湿之邪犯于三焦乎。”[10]三焦为津液与元气运行的主要通道,三焦主一身之气,流通于上中下之间,风寒湿感邪,则气不能宣通。患者全身气道都闭塞,故出现周身疼痛。三焦受邪者,也要从三焦而治,快速将风寒湿邪气从三焦宣泄,使三焦气机流畅。且治理三焦要肺肾脾同治,治肾,肾气旺而下焦之气通;治肺,而上焦之气降;治疗脾胃,而中焦之气化。
从三焦通道着手,湿去,气机调,痹证自然消除。陈氏强调同时调理肺脾肾,而加之散邪之药。故自拟理本汤,方药组成主要包括:人参3 g,白术15
g,麦冬9 g,山药15 g,芡实15 g,巴戟天9 g,肉桂3 g,桔梗1.5 g,贝母1.5 g,白芥子6 g,防己1 g,茯苓9
g。方中以桔梗、贝母、麦冬宣肺,人参、白术、茯苓健脾,山药、肉桂、巴戟天补肾三脏同调;芡实、防己利水而不伤正,水气得出,水道则通,气血津液运行通常;佐以芥子温散里寒,同时借助其辛香走窜之性,豁痰通络除痹止痛。
辨证录,痹症门,理本汤,
理本汤,中医方剂名。出自《辨证录》卷二。具有补肝益肾,祛风除湿,化痰通络之功效。主治痹症。
人有一身上下尽行作痛,有时而止,痰气不清,欲嗽不能,咽喉气闷,胸膈饱胀,二便艰涩,人以为肺气之不行也,谁知是风寒湿之犯于三焦乎。夫三焦主气,而流通于上中下之间者,气也。风寒湿感一邪,而气即不能宣矣。况三邪抟结,安能自舒乎。毋怪清浊二道,举皆闭塞,因而作痛也。治法不急祛风寒湿三者之邪,则三焦何以流通哉。然三焦不可径治也。治三焦必宜治肾,肾气旺而下焦之气始通;更宜治肺,肺气肃而上焦之气始降;尤宜治脾胃,脾胃健而中焦之气始化。理肺、肾、脾胃之气,而益之散邪之药,则三焦得令,而风寒湿不难去也。方用理本汤。
人参(一钱) 白术(五钱) 麦冬(三钱) 山药(五钱) 芡实(五钱) 巴戟天(三钱) 肉桂(一钱) 桔梗(五分) 贝母(五分)
白芥子(二钱) 防己(三分) 茯苓(三钱) 豨莶草(一钱)
水煎服。四剂而上中下之气乃通,一身之病尽解,再用四剂,诸症全愈。
理本汤,补肝益肾,祛风除湿,化痰通络。
治三焦痹,三焦得令,而风寒湿不难去也,人参5克,白术25克,麦冬15克,山药25克,芡实25克,巴戟天15克,肉桂5克(后下),桔梗3克,浙贝母3克,白芥子10克,防己1克,茯苓15克,豨莶草5克,13味,水煎服。8剂。
此方全去扶肺、肾、脾胃之气,而轻于祛风寒湿者,正所以理其本也,而攻标在其内矣。况原未尝无荡邪之药乎,故能建功若是之神也。
此症亦可用防桂术苓散:
防桂术苓散
白术 茯苓 防风(各五钱) 巴戟天(三钱) 肉桂(一钱) 桂枝(八分) 天花粉 黄芪(各二钱)。水煎服。
防桂术苓散,补肝益肾,祛风除湿,化痰通络。
治三焦痹,三焦得令,而风寒湿不难去也。白术 茯苓 防风各25克,巴戟天15克,肉桂5克(后下),桂枝5克,天花粉
黄芪各10克。8味,水煎服,8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