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三:现在国内比较好的中医都有谁?

(2023-12-29 07:17:50)
标签:

中医

医学



现在国内比较好的中医都有谁?
虚捧的,占绝大多数。正规医院,中医和西医出名要么靠政治和学术强力,要么靠吹牛,绝大多数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名实相反的非常非常多。很简单,一个真正玩临床实战的医生,是没多少精力去搞政治、学术,到处吹牛讲课的。他对此是不屑一顾的。1949年之后的中医,来自于施今墨、王任之等那一批中西结合的医生,施今墨的医案,有效率极低,不信可以试试。中医被西医代替了内容,只剩外壳,大学的《中药学》基本是没什么效果的,《中医生理和病理》基本是破碎的无法组装连贯的碎片。可以这么说,1949年后的中医与太平天国之前的中医,不是同一门专业,不是同一学科。1949年后的中医类似于中医的西方科学,削足适履故。
民国的中医课本是《类证治裁》,有效率比1949年那一批名医高一些。因为医案是精选已经治愈的案例,所以颇有价值。《类证治裁》被雷少逸简化之后,写了一本《时病论》,掺入很多自己的东西,肢解得厉害,清代御医陈莲舫(喜来乐的原型),就是专学此书成名的。但是观《陈莲舫医案》,没几个病治好的。一般连续几诊的医案,会纪录治疗效果,但是,从他自己的记载来看,没几个症状治好了。所以,应该不算特别高明的医生。而民国之后的中医课本,都是延续的此人的五脏六腑八纲辩证。这种辩证非常粗略,治病几乎靠碰运气。比经方的十二经辩证粗糙得多,相当于拿北京的八条环线为网去捞鱼。之后决定中医学院路线的是张山雷等不懂医者,其实古代中医高手集中在苏州,上海和浙江大多是剽学的山寨货。看看张山雷注释的,就是一个笑话。而中医学院派正是这些山寨版的西医化中医,所以几乎无效,比八字算命的有效率还低。
看看《得心集医案》、《一得集》、《遯园医案》,人家纪录得清清楚楚,治愈就是治愈了,他们用药,你看看,现在的《中药学》课本就是老外。而陈莲舫治重了不少人。而此人正是中医学院化的始祖。陈莲舫医案中的方子,大多伤胃,伤肝肾。他自己也是最后“自撰一良方,服之卒”。如果你真正达到《得心集医案》的水平,治好了医案上那么多人,北上广这种小地方,医学界你可以横着走,无论中医西医。
现代西医研究了浩如烟海的中药和方剂成分,验之临床,皆是石沉大海。走化学成分这个路子的中医,最后都改行用西医治病了,因为有效率近乎8%,比八字算命的有效率还低很多。200年的中医西医化试验,现在可以用“完败”二字下结论了。
中医真正有效的在汉和明清。明清医学因太平天国屠杀江南而失传。
如果真正将中医的生理弄明白弄通了,就知道中医的边界在哪里,哪些病属于中医的,哪些病搞不定。比如真心痛,中医有效率极低,所以古人都辞治。1911年后的中医是零散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于是学者便不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要么将中医吹上天,要么将中医按至地。很简单,你治20个人,治好几个,心理没数吗?任何一门学问,首先在知道自己的局限和边界
一个中医的水平,不在于你吹嘘自己治好了什么病,而是你辞治的病,别人都搞不定。中医的水平表现在辞治,不在治。但凡吹嘘自己治好了什么病,搞定了癌症什么的,一定水平极低,你看西医天天吹自己搞定了感冒吗?你看一个壮年人天天吹自己会吃饭会走路吗?因为治愈太少,所以记忆深刻。那些在网上谈成功医案的,真中医都是瞧不起的。但凡以舌苔为主,不及四诊,有效率皆不高。但凡以五脏六腑八纲辨证的都不能看病,为毛?无论是外感六淫,还是内伤七情,一旦入腑,基本就是残废,在西医那里是大手术,病情一旦入脏,一脏损则五脏俱损,基本是心电监护将挂的对象。病入奇经已经属于了,更别谈入腑。所以,那些满口都是五脏六腑八纲辩证的,基本是骗子。当然不是说入腑,中医都搞不定,有一部分还是搞得定的,但是不能尬吹。
要想治病百发百中,就得把“营卫气血”四个字弄明白。《医门法律》中强调得最多的就是:“一个中医分不清在气在血,在营在卫的,都一律斩首。”因为庸医之庸,就在于分不清病在气血营卫哪个地方。《张聿菁医案》中有一大半是营卫辩证,也就是说,营卫弄明白了,大约能治好半数疾病。卫气是哪几个地方合和产生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卫气在开阖枢的横向运行中,是哪些条件使之达表,哪些条件使之入里,中转的时候发生什么生理大事。营气是什么条件驱使其左升右降(不是黄元御粗浅的万能答案),各分段是哪些经络主使的。气是如何成为生命之源的,血的运行规律是怎么样的?气血营卫以及六经气化的规律研究清楚了,不说百发百中,十发九中是没有问题的。至于药物的用法,入门先看《本草害利》,然后细致入微则要到浩如烟海的中医古代医案中去找,看古人是怎么用药的。陈士铎虽医理偏废,实战拉胯,但是其所著《本草新编》乃集实战之大乘,是古代少数几本实战实用的本草书,此外《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也是实战实用之书,宜背熟。本草弄明白了,会四诊合参,实战将提升一个级别。翻开古人医案,你会发现,除了温病,古人基本不看舌相。六经辨证宜把《元和纪用经》弄明白,这部书不是讲五运六气,而是讲六经辨证的,里面的辨治用药是重中之重,初学者必须背熟,尤其是六经的虚实寒热各用什么性味的药来治,性味弄明白,大致范围确定后,具体用哪些药就容易了。当病人特别多的时候,你门诊时根本没时间去考虑药物的具体作用,但是你把营卫调顺了,再把哪种病用什么性味治疗把握准了,大多会有效果。清代医学家尤怡一生专学此书,名震天下,自称百试百验。清代叶天士、张聿菁、王孟英、尤怡、王泰林等医学家都是学此书的高手。疾病大约分为外感、内伤、虚损三大块。六经辩证弄明白了,然后学《内外伤辨惑》,内伤会治了,基本就能成为一个不错的中医。
黄三,编辑于 2023-10-27 11:59


辩与辨,不同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