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今庸讲苓桂术甘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治寒饮,大青龙汤治热饮
(2023-12-18 19:12:20)
标签:
中医医学 |
李今庸讲苓桂术甘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治寒饮,大青龙汤治热饮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概述
本篇论述痰饮病。其咳嗽虽与痰饮相提并论,但其只是痰饮引起的咳嗽。至于其它原因所致的咳嗽,则均不在本篇讨论。痰饮病的发生,是由脾胃阳气失于运化,水饮停聚而然。水邪所在的部位不同,其证候有异,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种,治疗总以温阳化饮为主。其有表证或流溢四肢者,则温而发汗,用大、小青龙汤等方;无表证而水饮停聚在里者,则温化或温利小便,用苓桂术甘汤、肾气丸、五苓散、泽泻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方;水饮内结,深痼难化,发汗利小便之法均感力量不足者,则温而攻逐,用十枣汤、己椒苈黄丸、甘遂半夏汤等方。
十六、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1),目眩(2),苓桂术甘汤主之(3)。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讲解〕本条论苓桂术甘汤的主证,以明上条“温药和之”之意。
(1)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脾虚不运而病痰饮,饮邪停于心下,阻塞气机,故胸胁支撑胀满。
(2)目眩:饮遏清阳不升于空窍,故目眩。
(3)苓桂术甘汤主之: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健脾和中。茯苓甘淡渗湿以利水饮,桂枝辛温宣导以行阳气,白术去湿以健脾阳,甘草和中以益中气。此即上文所谓“温药和之”之一明例。
十七、夫短气有微饮(1),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2)。方见虚劳中。
〔讲解〕本条论短气有微饮,自当通阳利饮为治,然又有治疗上的区别。
(1)夫短气有微饮:微饮,是水饮之轻微者,即上文所说的“水停心下,微者短气”之证。
(2)当从小便去之,……亦主之:微饮之病,外证不甚明显,仅见短气,似属轻微,但水邪内阻,阳气不化,是病本于脾肾,故治疗脾肾之脏,以通阳化气利水而图本,采用苓桂术甘汤,或肾气丸。
〔临证意义〕苓桂术甘汤和肾气丸都属于温阳利水之方,都属于“温药和之”之意。然二方所治不同,一为治脾,一为治肾,各有所主。苓桂术甘汤治疗脾阳不运,水停为饮,证见短气,心下逆满,起则头眩等证;而肾气丸治疗肾阳不化,水气不行,证见腰痛短气,小腹拘急等证。前者健脾利水,后者温肾化气。临床上当区别。
二十三、病溢饮者(1),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2)。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讲解〕本条论溢饮的治疗原则并出其方治。
(1)病溢饮者:前文第二条说:“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溢饮之邪由肠胃而外溢于肢体皮肤,其势外趋,治宜因其势而利导之,故应发其汗,使饮邪从外而解。
(2)大青龙汤主之,……主之:然溢饮有肺部郁热而烦躁者,宜大青龙汤发表除烦;有肺部寒盛而心下有水气者,宜小青龙汤发表降饮。
〔临证意义〕大、小青龙汤同治溢饮,但二者有异。小青龙汤治寒饮,证以喘咳为主,见身热恶寒,身疼痛,胸痞闷,干呕,咳喘等证;大青龙汤治热饮,证以烦热为主,每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喘,烦躁等证。前者止咳祛饮,后者除烦祛饮。当参看《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