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肿,小青龙汤,寒症引发的哮喘,外散寒邪,内蠲水饮,但主要作用在于蠲除内饮
(2023-12-18 17:50:15)
标签:
中医医学 |
肺气肿,小青龙汤,寒症引发的哮喘,外散寒邪,内蠲水饮,但主要作用在于蠲除内饮
秋风起,秋雨凉,后台咨询咳嗽、哮喘的人多了起来,尤其患有多年老慢支、肺气肿的朋友心情更为急迫。咳喘真的是太这磨人了,晚上睡觉一躺下就咳喘,还要吐好多痰,严重影响睡眠,睡不好,身体就更糟糕了。
好在,小伙伴们有我在,我一直在想着这事哦,惦记着咳喘病人。今天,就好好煎一碗汤——
汉朝第一神医花50年心血把它打造成千古第一咳喘方,此神医是张仲景,此方是小青龙汤,中医十大名方之一。
其实两个月前就有一位叫张小岳的网友希望我写一写小青龙汤,那时候觉得时机未到,一直压到现在。现在,天时地利人和终于具备了。
为什么说现在时机到了呢?因为已经入秋,但还没有进入深秋,一方面关注咳喘的人越来越多,另外一方面还有时间准备应付咳喘这种病。如果你很关注这方面话题,那么相关的文章你一定看得更仔细更上心,收获自然就更多。如果夏天写这个病,估计看的人很少。
就在决定要写小青龙汤的那个黄昏,也就是前天,大理的天空惊现神龙。这可不是我信口开河哦,小伙伴们看看今天文章的插图就知道了。天降祥瑞,凝望着天上的神龙,心想,张仲景的小青龙汤就像神龙一样神通广大,所以一定要写出来造福人间。
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张仲景之所以把这个方子命名为小青龙汤一定有耐人寻味的深意。青龙,上天则翻云覆雨,入海则翻江倒海,龙,自古以来就与水有关。神龙是专门治水的,哪里需要水就去哪里行云施雨,而小青龙汤也是专门治水的,怎么治水,我们后面慢慢说。
龙,总是抬着头的,抬头意味着升,青龙主位在东方,东方也意味着升,升什么,升阳,所以小青龙汤就是一剂升阳的汤药,只有身体的阳气足了,身体里面的寒湿才会被清理出去。
好,我们现在把小青龙汤的方子公布如下:
麻黄9克
中医有一句叫做外不治癣,内不治喘。可见咳喘是疑难杂症之一,咳喘的原因太多,辩证太难,所以不好治。那么这个小青龙汤怎么就把咳喘治好了呢?它统治所有的咳喘吗?当然不是,中医从来没有一个方子包治百病的,即便是同一种病,也需要不同的方子。
小伙伴们记住了,小青龙汤只治疗外有表寒,内有寒饮导致的咳喘,是表里双解剂。怎么解释这句话呢?通俗的说,就是你外面受了寒,身体里面也受了寒,这个时候出现咳嗽或者哮喘,就可以用小青龙汤了。如果你外面受了寒,里面受了热比如急性肺炎发烧就不适合这个方子了。
怎么判断自己的咳嗽或者哮喘是受寒引起的呢?比如下雨天、秋冬季节遇冷发作的咳嗽、哮喘就是受寒引起的。一方面风寒束表,你会有风寒感冒的症状,怕冷、流清鼻涕,另外一方面咳嗽或者哮喘有大量的清晰的痰或者白色泡沫痰,舌苔白厚,上面飘着一层水湿,舌头胖大有齿痕。
一定要记住,这种咳喘是寒湿导致的,舌苔一定是白厚的,如果舌苔发黄,不要用。还有吐出来的痰一定是白色的,如果是黄色的痰也不要用。
肺为娇脏,受寒了会咳喘,受热了也会咳喘,受燥邪侵袭也会咳喘。其中受寒咳喘会有白痰,受热咳喘会有黄痰,受燥邪咳喘没有痰。
还有这个小青龙汤只治疗实证的咳喘,虚证的咳喘,比如肾虚肾不纳气引发的哮喘是治不好的。
我们现在来解方。小青龙汤是怎么解决外寒里饮导致的咳喘的呢?小青龙汤兵分三路,各个击破。
第一路大军,解决表寒的问题,由麻黄、桂枝、细辛来完成。
体表受了寒,风寒束表,毛孔闭塞,肺主皮毛,毛孔闭塞了,肺气就得不到宣发,得不到宣发怎么办呢?所以只能咳喘。此时把体表的风寒赶走,把毛孔打开是第一要务。麻黄、桂枝、细辛都有辛温解表,宣肺通窍的作用,协同作战,共同抗击外邪。
桂枝也是辛温解表,那么麻黄与桂枝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就是麻黄解表的力度比桂枝更大,桂枝能够走到肌肉,麻黄能够走到毛孔。麻黄主要走气分,桂枝走血分,通常麻黄与桂枝合用,强强联手,发汗的力度就很猛。
桂枝会迅速把我们身体里面的气血调集到体表,与风寒外邪做殊死搏斗。桂枝能够把气血送到肌肉,送到体表,身体任何一个部位只要有足够的气血,无论什么病都会治愈。中医把桂枝这种独特的能力叫做“解肌”。
桂枝,枝,肢也,枝类药又走四肢,所以桂枝又能走四肢,不过因为桂枝的升散之性它更容易走上肢。总之一句话,桂枝可以把你全身的表给解了,只要你有表紧的症状,无论哪个地方都可以。
麻黄与桂枝强强联合力度已经很猛了,再加上细辛就更完美了。细辛,是帮助麻黄桂枝解表的,可以帮助麻黄解表,可以帮助桂枝解肌。细辛有一股细而辛烈的香味,这种香味特别善于走窜,疏通经络的作用很强,宣散的作用也很强,它可以直接把你肺里面的寒邪湿邪宣发出去。
肺里面第二个问题就是有湿气,这个由什么来解决呢?白芍。白芍用在这里,一方面与桂枝搭配,一升一降,一阴一阳,调和营卫,调和阴阳,也可以缓解桂枝、麻黄、细辛宣散过度,缓解它们的温燥。白芍主要是滋阴养血的,四物汤主要成分之一。白芍用在这里还有一个妙处,就是利小便,它的药性是往下走的,可以把身体里面的湿气通过小便的形式排出去。
五味子是一种很特殊的药,一种药兼具五种味道,酸甜苦辣咸都有,但五味子最主要的味道是酸的,酸有收敛的作用,所以张仲景用在这里收敛肺气。张仲景所有治疗咳喘的方子里都有五味子哦。很多男人用五味子泡酒喝,有补肝肾的作用。
五味子用在小青龙汤里目的是让肺气的收敛与宣发达到一个平衡,阴阳平衡百病消,咳嗽、哮喘自然就没有了。
第三路大军,稳稳地守住中焦,保护脾胃之气,由干姜、炙甘草来完成
至此,这碗冒着热气新鲜出炉的小青龙汤已经煎好,请君品尝。
请注意:小青龙汤一定是寒症引发的咳喘才可以用哦。
一般来说三天就会见效,三天如果没效就停用,因为这个方子有些峻猛,有些温燥,毕竟是青龙嘛。飞龙在天,再往上一步就是亢龙有悔了。
小青龙汤用处可大了,据现代医学研究,这个汤可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老年性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炎,过敏性鼻炎,胸膜炎,肺心病等疾病。
【方剂出处】小青龙汤,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
【配方组成】麻黄三两,去节(9克);芍药三两(9克);细辛三两(3克);干姜三两(6克);甘草三两,炙(6克);桂枝去皮(6克);五味子半升(6克);半夏半升,洗(9克)。
【用法用量】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咳嗽气喘,痰多清稀,甚则咳喘不能平卧,或干呕,或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方解】小青龙汤证为素有内饮,复感风寒,外寒引动内饮所致。风寒束表,皮毛闭塞,则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外寒引动内饮,致寒饮犯肺,肺失宣降,故喘咳痰稀量多,甚则不得平卧;若胃气随肺气上逆,则干呕;若水饮溢于肌肤,则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而脉浮为外寒里饮之证。治宜解表与化饮配合,使外邪得解,内饮得化。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用,发汗解表,且麻黄能宣肺平喘咳,桂枝能温阳化内饮,共为君药。干姜、细辛为辛温之品,既温肺以化内饮,又辛散助以解外寒,为臣药。辛温发散,易耗伤肺气且伤津,故用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益阴血而敛津液,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既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防麻桂辛散太过,散收相配,相制相成;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共为佐药。方中干姜长于温暖脾肺而化饮,细辛长予解表温肺而化饮,五味子长于收敛肺气而止咳,凡寒饮犯肺之咳喘,三药合用,无有不验,是温肺化饮的常用组合。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于辛散酸收之间,兼佐、使之用。药虽八味,配伍严谨,既可发表散寒,化饮平喘,又能敛肺兼顾正气。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小青龙汤为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咳喘证的常用方,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白清稀为辨证要点。
2.现代应用:小青龙汤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以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炎、肺水肿、肺心病等属于寒饮犯肺者。
3.使用注意:方中药物多为温燥之品,故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
【方歌】小青龙治痰饮证,麻桂干姜芍草同,更有夏辛兼五味,温阳化饮此方宏。
伤寒论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欬(1)。 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2),小青龙汤主之(3)。[40]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各三两,去皮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括楼根三两(4);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5);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6),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7),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 升,去皮尖(8)。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臣亿等谨按,小青龙汤,大要治水,又按本草,荛花下十二水,若水去,利则止也。又按《千金》,形肿者应内麻黄,乃内杏仁者,以麻黄发其阳故也。以此证之,岂非仲景意也。
〔讲解〕本条论述表寒内饮,水寒射肺的证治。
(1)伤寒表不解,……而咳;伤寒表不解,言有寒邪束表;心下有水气:言素有水饮之邪在于心下。外有表寒,内有水饮,即是本条病机所在。发热是表邪未解;干呕是水饮犯胃;外寒引动内饮,内外合邪,水寒上射,迫使肺气不得宣降,则见咳嗽或喘息。
(2)或渴,……喘者:凡水饮之邪,多是变动而不居于一处,常随气机的升降出入而流溢为患,因此可见到众多的或见之证。如水饮不化,津液不能输布,有的就可以见到口渴;如水邪浸渍肠道,清浊不别,有的就可以见到下利;如水寒凝滞,胸中阳气不运,就可以见到胸中窒闷的感觉;水饮内停,致使膀胱气化不利,有的就可以见到小便不利,少腹胀满。或见之证虽不固定,但它都离不开水饮为患的病机。
(3)小青龙汤主之:证为外寒内饮,故用小青龙汤外散风寒,内消水饮,以达到表里两治的目的。方中用麻黄之辛温,发散风寒,平喘利水;配桂枝之辛温以增强宣散寒邪,通阳下气之功;干姜大辛大热,用其温中化饮;细辛辛温,用之温肺祛痰;半夏辛温,用其祛痰降逆。然诸药皆辛,犹恐辛散太过,耗伤正气,故用五味子之酸收,以保肺肾之气;用芍药之酸敛护营,以防有伤阴动血之弊;复用炙甘草之甘温补中益气,使邪去而不伤正,方中干姜、细辛、五味子三药相合,辛散酸收并行,则是仲景治寒喘惯用之法。
(4)若渴,……三两:若兼口渴的,去半夏之温燥,加甘酸微寒之瓜蒌根以生津止渴。
(5)若微利,……赤色:若兼轻度下利的,去麻黄,加利小便之荛花,通过利小便而达到实大便的目的。“熬”是炒、烘、焙的意思,《说文》云:“熬,干煎也。”《方言》云:“熬……火干也,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关西陇冀以往谓之焙,秦晋之间或谓之炒”。仲景是楚人,所以用“熬”字。本论水蛭、虻虫、芫花、商陆根、葶苈子、牡蛎之“熬”用,巴豆,杏仁之“熬黑”,瓜蒂的“熬黄”,白粉的“熬香”,都是炒或焙的意思。此处荛花之“熬令赤色”,就是炒成红色。
(6)若噎者,……一枚,炮:若兼见噎塞窒闷的,去麻黄,加炮附子大辛大热之品,以破水寒之凝滞。
(7)若小便不利,……四两:若兼见小便不利,少腹胀满的,去麻黄,加茯苓之甘平,淡渗利小便以行水气。
(8)若喘,……皮尖:意在取杏仁苦温利肺以平喘,上述加减,去麻黄的原因,可能是畏其耗散阳气。
〔临证意义〕 小青龙汤是温化寒饮的一张名方,虽可外散寒邪,内蠲水饮,但主要作用在于蠲除内饮.因此《金匮要略》用其治疗溢饮,支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寒饮射肺之咳喘,多在寒冷季节发作,常咳吐大量白色泡沫样痰,且落盂成水,或咳嗽吐白色半透明胶粘之冷痰,宛似蛋清。寒饮郁遏阳气,若见面色青暗或黧黑,则谓之“水色”:寒饮阻滞营卫气血,若致面部出现块块色斑,则谓之“水斑”;水饮上泛,若致使面部庞浮或眼睑轻肿,则谓之“水气”。水气、水斑、水色,以及舌苔水滑、脉弦等,皆为辨寒饮内盛之依据。
本方用于寒饮射肺,咳喘急性发作者,其效甚佳,但当咳喘平息,则当易温化寒饮之苓桂剂(包括苓桂术甘汤、苓桂味甘汤、苓桂杏甘汤一类)善其后,以巩固疗效。因本方麻桂并用,又配细辛,虽有五味子、芍药、甘草相监制,仍属辛散燥烈之剂,久服则恐有耗阴动血之弊。对于老人、幼儿、体弱、心肾不足者,更当注意。曾用本方治一咳喘病人,三剂后诸证大减。本应换方巩固疗效,病人却自作主张,又连进十二剂,以致鼻衄不止。这是一个过服辛散伤阴动血的例子。《金匮要略》载有误用本方而致动冲气、拔肾气的变证及救治方法,于此亦可相互发明。
伤寒,心下有水气,欬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
〔讲解〕 本条承上条,补充了小青龙汤的主证及药后寒去欲解的征象。“小青龙汤主之”意思当接“发热不渴”之后,此属汉人倒笔法。
“咳而微喘”是对上条水寒射肺而见咳嗽的补充,是知本证常是咳喘并见,发热是表有寒邪。上条言本证或可兼见口渴,乃因水气不化,津液不布所致,但并非必见证。亦有因寒饮内阻而口淡不渴,不欲饮水者,此即本条所说的“不渴”。当服小青龙汤后,里气温,水寒散,胃阳渐渐振作,则会见思水欲饮之征,所以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