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膏粱之人,肾水素乏。膏粱厚味,膏粱之疾。膏粱厚味,足生大丁

(2023-10-14 07:37:34)
标签:

中医

医学


陈士铎,辨证录,消渴门,膏粱之人,肾水素乏

消渴之病,大渴恣饮,一饮数十碗,始觉胃中少快,否则胸中嘈杂如虫上钻,易于饥饿,得食渴减,不食渴尤甚,人以为中消之病也,谁知是胃消之病乎。胃消之病,大约成于膏粱之人者居多。燔熬烹炙之物,肥甘醇浓之味,过于贪饕,酿成内热,津液干涸,不得不求济于外水,水入胃中,不能游溢精气,上输于肺,而肺又因胃火之炽,不能通调水道,于是合内外之水建瓴而下,饮一溲二,不但外水难化,且平日素酝,水精竭绝,而尽输于下,较暴注、暴泄为尤甚,此竭泽之火,不尽不止也。使肾水未亏,尚可制火,无如膏粱之人,肾水未有不素乏者也,保火之不烁干足矣,安望肾水之救援乎。内水既不可制,势必求外水之相济,而外水又不可以济也,于是思食以济之。食入胃中,止可解火于须臾,终不能生水于旦夕,不得不仍求水以救渴矣。治法宜少泻其胃中之火,而大补其肾中之水,肾水生而胃火息,肾有水,而关门不开,胃火何从而沸腾哉。方用闭关止渴汤

石膏(五钱) 玄参(二两) 麦冬(二两) 熟地(二两) 青蒿(五钱) 水煎服。二剂而渴减,四剂而食减,十剂消渴尽除,二十剂全愈。

此方少用石膏、青蒿以止胃火,多用玄参、熟地以填肾水,重用麦门冬以益肺气,未尝闭胃之关门也。然而胃火之开,由于肾水之开;肾水之开,由于肾火之动也;而肾火之动,又由于肾水之乏也。今补其肾水,则水旺而肾火无飞动之机,火静而肾水无沸腾之患。肾水既安守于肾宅,而胃火何能独开于胃关哉。此不闭之闭,真神于闭也。

此症用止消汤亦效。

石膏 人参 茯神(各五钱) 玄参(一两) 生地(二两) 知母麦芽谷芽神曲(各三钱) 水煎服。

暴泻病,又名暴注,是指发病突然,以排便次数剧增,泻下急迫为特征的内科急性病证。早在《素问》中已提到针灸治疗“飧泄”。而暴泻的针灸治疗,在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中即有记载:“阴陵泉隐白,主胸中热,暴泄”。金元时期,《儒门事亲》也强调灸水分对本证的良好疗效,刘完素则用灸大椎的方法治疗“寒热水泄”。元明时期《卫生宝鉴》、《世医得效方》、《奇效良方》等记录了葱熨、盐熨、艾熨、外敷等方法的民间验方。现代医学中的急性肠炎、急性食物中毒,及某些肠道过敏所致的急性腹泻均归属于本证范畴。


 


过食膏粱厚味 易生“膏粱之疾”
泉神汤2023-02-26 14:18山东
膏粱即膏脂与粱米,泛指肥甘美味食物。膏粱厚味是指油腻或味道浓厚的食物。成语“膏粱子弟”,比喻富贵人家过惯享乐生活的子弟。明.申斗垣《外科启玄》言:“夫膏粱者,是富贵之家,穿着绫锦,吃的百味珍馐,受用过度,或服金石等药”。长期多食此类食物,不但损伤脾胃,还易发生痰热和疮疡等病证 。
尔今我们所处的时代丰衣足食,但由于饮食不节,厚味过食肥甘厚味,脾胃之气壅盛,湿阻脾胃之疾已成为临床多发、常见病。
膏粱之疾
指长期饮食肥甘厚味食物所引起的疾病。《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
因为膏粱厚味在古代属稀缺食物,寻常百姓难以吃到,所以肥胖多见于富贵人家。肥胖的人,如若不知其危害,仍然偏嗜肥甘之物,加上其他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即会引起肥胖病,轻者出现呼吸困难、气急粗满、胸闷胸胀、咳喘,重者还会导致消瘅、仆击、偏枯、痿厥等病证。明代张景岳注释说“消瘅者,三消(上消、中消、下消)之总称,谓内热消中而肌肤消瘦”,与西医糖尿病后期出现内热消瘦时的病证相似。仆击,明代楼英注释说“其卒然仆倒者,经称为击仆,世又称为卒中风是也”偏枯,指偏瘫,即半身不遂的症状。痿厥,指四肢无力与手足逆冷的病证。气满与发逆,指气急粗满和胸闷气喘的症状。

1、湿热、湿火
《素问·奇病论》云:“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亦云:“湿从内生者。必其人膏粱酒醴过度。或嗜饮茶汤太多。或食生冷瓜果及甜腻之物。……若内生湿邪,多因膏粱酒醴,必患湿热、湿火之症。”
2、恶疮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高(膏)梁(粱)之变,足生大丁(疔)。”如膏粱之变指长期饮食肥甘厚味食物使体内湿热蕴积生毒,好发疔疮痈肿等疾患 。《外科启玄》:“内经云。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受苦持虚是也。疔生之初。亦无定处。头面手足。腰胯腿膝之间。或一二日内必发热。头疼身痛。重则呕吐恶心。其疮疼痒。按之其痛应心者是也。再候看其人口内颊边舌上有赤黑珠子。即是疔也。”
3、湿痰痿
《证治汇补》中“湿痰痿”:“肥盛之人。血气不能运动其痰。致湿痰内停。客于经脉。使腰膝麻痹。四肢痿弱。脉来沉滑。此膏粱酒湿之故。所谓土太过。令人四肢不举是也。”
4、脾热痿软
《症因脉治》说:“脾热痿软之症,唇焦齿燥,口干作渴,肌肉不仁,身重不能转侧,纵缓不能举动……脾热痿软之因,或因水饮不谨,水积热生,或因膏粱积热,湿热伤脾,脾主肌肉,故常不仁,脾主四肢,故常痿软。”
5、疳症
《医学正传》提到幼儿疳症:“病因肥甘所致,故命名曰疳。若夫襁褓中之乳子,与四五岁之孩提,乳哺未息,胃气未全,而谷气尚未充也。父母不能调摄,惟务姑息,舐犊之爱,遂令恣食肥甘,与夫瓜果生冷,及一切烹饪调和之味,朝餐暮食,渐成积滞胶固,以致身热体瘦,面色痿黄,或肚大青筋,虫痛泻利,而诸疳之证作矣。”《陈氏幼科秘诀》:“疳者,干也,脾胃津液干涸而成。又甘也,恣食甘甜,成积生虫。积者,疳之母,有而不治乃成疳候。积久不除,脏虚成疳。又久病后不节饮食,或泻后脾虚,积热布五脏,积湿生虫亦成疳。”《推求师意》五疳:“疳有五,皆以肥美而得之,故曰疳。五脏所受不同,在肝为风疳,在心为惊疳,在脾为食疳,在肺为气疳,在肾为急疳。”
6、饮酒伤脾胃
《卫生宝鉴》谈饮酒:“久饮伤神损寿。……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盖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于四肢也。……今之酝造……尤辛热之余烈也。岂不伤冲和、损精神、涸荣卫、竭天癸、夭人寿者也。故近年中风、虚劳、消狂、疮疡、癖积、衄、藏毒、下血者多有之大。概由朝醉夕醒。耽乐为常而得之也。……凡饮酒之际。切宜慎之戒之也。”
现在,一些渐渐觉醒的人们开始摒弃大鱼大肉,有的开始吃素,有的开始吃粗粮,有的开始吃野菜,实在是天然的回归。肥胖症预防主要可以从管住嘴和迈开腿两方面入手。对于有遗传倾向者,应从娃娃抓起,重点预防肥胖。做到“七八分饱适宜,三素一荤合理,高粱厚味少些,大吃大喝不宜,酒醉肉饱嗜烟禁忌。”


膏粱厚味 足生大丁
黄帝内经:对《内经》中“足生大丁”的注释及研究概况
作者:鲍健欣
关键词:《内经》 “足生大丁” 理论研究
  摘要:《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高梁之变,足生大丁”是一句为人们所熟知的经文。历代医家对“足生大丁”的注释,可以反映出医学发展和人们认识疾病的过程。本文仅就其在不同时期的注释及阐发情况等方面加以综述。指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挖掘。
《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不断地研习,流传了许多注本。“高梁之变,足生大丁”是《黄帝内经》中的一句原文,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时至今日,人们对“足生大丁”的训释仍存在着不同见解。本文仅就以下主要方面作一综述。
“足生大丁”之“足”的注释情况
在“足生大丁”一词中,对“足”的理解始终有颇多歧义。
“足”即为“脚” 王冰注解:“高,膏也,梁,粱也……膏粱之人,内多滞热,皮厚肉密,故内变为丁矣……所以丁生于足者,四支为诸阳之本也。”[1]认为“足”即“脚”。“足生大丁”即脚上生大丁,但后世对王冰的注解大多持有异议。[2]
“足”训为“饶” 林亿等人补注的《新校正》认为“按丁生之处,不常于足,盖谓膏粱之变,饶生大丁,非偏著足也”[1],把“足”训释为“饶”,有“足以”之义。明代马莳撰写的《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中也指出:“足之为言饶也,非手足之足,盖中热既甚,邪热易侵,如持空虚之器以受彼物者矣。”[3]
“足”训为“多” 《小尔雅·广沽》曰:“饶,多也。”继林亿之后,研究《素问》的诸位医家大都以“足”为多之义。[4]如元代滑寿所辑《读素问钞》中注释“足,饶也,多也。”[5]明代张景岳《类经》中:“足,多也。”[6]后世亦多采纳此种观点。
“足”训为“能” 明代吴昆《内经素问吴注》中提出“足,能也。持虚轻也。”[7]认为“足”有“能够”之意。现代郭霭春注“足”亦有“能”之意。[8]
“足”训为“是” 清代小学家俞樾、胡澍从校勘角度加以考证,认为“足”为“是”字之讹。俞氏曰:“王注非也。如是说,则手亦可生,何必足乎?” 胡澍先生亦曰:“林氏驳注'丁生之处,不常于足’,是矣。其云'足生大丁’为'饶生大丁’,辞意鄙俗,殊觉未安。'足’当作'是’字之误也。《荀子·礼论篇》:'不法礼,不是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是礼,谓之有方之士。’今本'是’并讹作'足’。是,犹则也……言'膏梁之变,则生大丁’也。”[9]
“足”训为“可能” 在高等中医院校四版教材《内经选读》中“足”被解释为“可能”的意思。[10]
“足生大丁”之“丁”的注释情况
与“足”不同,在“足生大丁”中对于“丁”的注释比较一致。“丁”字作为病名,逐步演变为一种中医特有的外科病名,即疔。
注本中原文写作“钉”,注文亦训为“钉” 杨上善撰写的《黄帝内经太素》注曰:“膏粱血食之人,汗出见风,其变为病,与布衣不同,多足生大钉肿,膏粱身虚,见湿受病,如持虚器受物,言易得也。”[11]把“丁”训为“钉肿”,而且把所引用的原文也写作“足生大钉”,在字形上与《素问》原文有差异。
注本中原文写作“丁”,注文仍训为“丁” 宋代林亿重广补注王冰的《素问》注中,注文与《素问》原文相同,即都为“丁”字:“……膏粱之人,内多滞热,皮厚肉密,故内变为丁矣。……所以丁生于足者,四支为诸阳之本也。”“新校正云:按丁生之处,不常于足,盖谓膏粱之变,饶生大丁,非偏著足也”。[1]元代滑寿编辑的《读素问钞》中也存在同样情况。
注本中原文写作“丁”,注文训为“疔” 时至明代,医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中医外科有了较为明细的分科,疔作为独立病种已经出现。明代及明代以后对《内经》注释的医家,多以“疔”训“丁”,如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中注曰:“又人有嗜用膏粱美味者,肥厚内热,其变饶生大疔。”[3]张景岳《类经》中注:“厚味太过,蓄为内热,其变多生大疔”[6]等。
注本中原文写作“疔”,注文亦训为“疔” 明清是中医外科发展的鼎盛时期,对于疔疮的研究更趋完善。此时有的《内经》注本把原文中“丁”直接写作“疔”,两者互通不别。如明·李中梓《内经知要》论及“高梁之变,足生大疔”时注曰:“……厚味不节,蓄为灼热,能生大疔”[12];清·高士宗《素问直解》中所注:“……因膏粱而变病,则足生大疔”[13]清·薛雪《医经原旨》中注:“高梁,即高粱,肥甘也。足,多也,能也,厚味太过,蓄为内热,其变多生大疔。”[14]
注本中原文写作“丁”,注文训为“且”(“疽”) 郭霭春持“丁”似为“且”之讹字的观点。认为是“丁”、“且”古文字形近而致误,丁实为痈疽。并引《扁鹊心书》卷上之“丁”作“疽”,指出“其书虽伪,此点却甚可取”[8]。
后世对于“丁”作为特定病名的阐发
特指“疔疮” 疔疮是中医特有的外科病名,华佗《中藏经·卷中·论五丁状候第四十》将面部的疮疡定名为丁,记述了病机与证候。如“五丁者,皆由喜怒忧思,冲寒冒热,恣饮醇酒,多嗜甘肥,毒鱼酢浆,色欲过度之所为也。蓄其毒邪,浸渍脏腑,久不摅散,始变为疔。……五丁之候,最为巨疾”[15]。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丁疮病诸候》中叙述了丁的证候特点是“动作时突起如丁盖,故谓之丁疮”,列举出十种丁疮的不同形态。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将疔疮分为十三种,对烂丁、蛇眼丁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宋代《普济方》中疔疮的种类分化为十四种,且对红丝疔作了详细描述。[17]元代齐德之《外科精义》中指出其病机为“本因甘肥过度,不慎房酒,以致邪毒蓄结,遂生疔疮”[18]。到了明清时期,《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疔疮》总结了前贤诸论,将疔疮病机概括为火毒蕴结:“盖疔者,如丁钉之状,其形小,其根深,随处可生。由恣食厚味,或中蛇蛊之毒,或中疫死牛、马、猪、羊之毒,或受四时不正疫气,致生是证。夫疔疮者,乃火证也。”[19]
特指“糖尿病足” 林绍志等[20]在理解“足”即“脚”的基础上,认为因营养过剩导致的糖尿病易使患者出现足部的蜂窝组织炎、深部溃疡、坏疽等“大丁”的表现。“高梁之变”的早期阶段“转为消渴”,而“足生大丁”系糖尿病的并发症,即足部上下广泛性坏疽及化脓性感染。[2]
特指“中风病” 张正社[21]认为“大丁”应释为“薄厥”,即“中风病”,其真正的原因是“膏粱厚味”。考《内经》“生气通天论”原文,“高梁之变,足生大丁”之前阐述的是“薄厥”的病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把“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整段原文连贯起来解读,可得出对“薄厥”一病较为精确而全面的阐述。先指出其病机为五志化火,大怒而血菀于上。然后描述临床表现为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轻则伤筋致肢体不用,重则半身不遂,久病不愈。如果久卧不起,汗出生湿,皮肤就会出现破损、溃烂,难愈之褥疮。
特指“痛风” 徐西中[22]认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反映出了痛风发生发展的病理变化过程。由于饮食结构日趋“贵族化”,现代人痛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痛风多因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导致局部肿胀、隆起,即可聚为“大丁”。从中医角度分析,膏粱厚味、醇酒浊乳的增多,足以呆滞脾胃,使运化失司,导致浊毒留积关节,积而生热。
张玉萍[23] 认为“足”即是“脚”,王冰注不谬。把中医文献的研究与临床结合,指出痛风的发生除遗传外,必须重视与饮食失节的密切关系。过食膏粱引发痛风性关节之变,导致足生大丁(脚拇趾关节红肿热痛),受如持虚。表明膏粱厚味能够影响人体的代谢,使足部发生严重损害。
以上种种论述,均以《内经》中“高梁之变,足生大丁”为其理论渊源,《内经》的科学理论具有不朽的生命力,与当今临床丝丝相扣,指导着临床实践。对于经典著作的研习是永无止境的,随着临床上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发展,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经典著作,渗透其中要旨,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