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讲痉病,抽搐,抽风,为难治
(2023-07-26 07:53:15)
标签:
中医 |
刘渡舟讲伤寒例
第三讲 ,辨痉湿暍脉证
第一课辨痉湿暍脉证(1-3条)
后边这一篇就是“痉湿喝”,我想大家也都学过。虽然《金匮要略》也有这篇的内容,但是这里的十六条原文和《金匮要略》上又不一样。《金匮要略》里面“痉湿喝”共有二十七条原文,十一个方子,这里的“痉湿喝”是作为太阳病的一个类证出现,共有十六条原文,没有方,很短。“辨湿喝”,这个错字,当作“痉“。
伤寒所致太阳病,痉湿暍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1)
伤寒所致太阳病,痉湿喝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伤寒有广狭义之分,广义伤寒包括寒、湿、暑等外感之邪所致的太阳病。太阳经的痉证、湿证、暍证,这三种“宜应别论”,应该要个别的,分开来加以论述。为什么呢?为什么不搁在六经辨证,或者太阳病篇里头呢?“以为与伤寒相似”,因为它们是伤寒的类证,“故此见之”,所以在这个地方来讲。痉湿喝不属于伤寒的本证、主证,而是类证。由此可见,痉湿喝这些外感病,虽然是和太阳有关,但又和
太阳的伤寒不同,故要分而论之。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2)
这一条是辨刚痉的证候。“痉着劲也”,这个病很有劲。它是项强,背往后很有劲,很僵硬,后背反张,这个才叫痉病,就是古人说的“角弓反张”,是一种强急病。它和太阳病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这是什么呢?这是太阳伤寒,没有汗是表实,恶寒发热是太阳的表证。不过,它出现了项背强急,往后张等痉病的特点。“痉病项强背反张,有汗为柔无汗刚”,没有汗的叫刚痉,有汗的叫柔痉。显然,这个病是刚痉。刚痉为什么出现了项背拘急的证候呢?从六经辨证来说,这个病与太阳经脉拘急有关系,也可能是督脉为病。说它是太阳病也好,说它是督脉为病也无不可,医学上就把它叫做痉病了。痉病者,是紧急之病也。太阳的风寒之邪盛,使太阳经脉拘急,就会出现项强背反张的表现没有汗,就反映了风寒表实,因此,一般用葛根汤治疗。“痉病项强背反张,有汗为柔无汗刚,生产血多过汗后,溃疮大咬破风伤”,痉病的原因有好几种,有原发、继发的不同,这一条讲的就是原发的察病,由于风寒邪很盛伤了太阳经,太阳经脉不利,寒性凝滞拘急面收引,现了两代像它没有汗,那么治时一般要发汗,发汗就要用葛根汤。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3)
这一条是辨柔痉的证候,是和上一条相对的。刚痉完了,就讲柔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为什么它不恶寒呢?太阳病,发热汗出,就像中风似得,也是表虚。无汗谓之表实,有汗谓之表虚。柔痉和太阳中风有一些相似之处。风邪客收,卫强普册,故发热汗出。不过,中风病应当恶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恶风就是恶寒,就是害怕风寒,有发热汗出,却不恶寒。根据成无己的意见,这样就可以加以分别,他认为,太阳病都应该恶风寒,只有到了阳明经,阳明病不怕风、不怕寒。“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也,”阳明病是恶热而不恶寒,那么现在是太阳病,不是阳明病,为什么不恶寒、不怕风?你不要以为是阳明病,它还是太阳病,也还是太阳中风病。不过,中风以后又重感于湿,又受了一种邪气是湿邪,故不怕风寒了,这个就是成无己的意见,他强调是属夹湿。
第二课辨痉湿暍脉证(4-16条)
[温故知新]
“伤寒例”之外另有一篇,叫做“痉湿喝病”,都是太阳病的类证,第一个是痉病。痉病又分两类,一个名刚痉,一个名柔痉。痉病的特点呢?“痉者劲也的经脉强劲有力,就有项强背反张的特点。刚痉是被寒邪所伤,太阳经和督脉,经脉不利,气血津液不荣,再加上寒邪的收引凝滞之性,就出现了项强背反的特点。柔痉有汗,刚痉无汗。柔痉是受风邪风阳化热就有汗出恶风,卫弱的病理机制。同时,风阳已经化热,就不恶寒了,出现了项强,也就是后背的表现。由此来看,刚痉是寒的,柔痉虽然也是外邪,但是偏于热。属于寒痉的特点就是恶寒而无汗,属于热的柔痉的特点就是发热汗出,不恶寒。这证的鉴别要点。从这些症状来讲,尤其是项强背反张的症状,刚痉要比柔痉重一些。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4)
第四条,这一条和《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上的有所区别,在之后还有“为难治”这三个字,需要注意。“太阳病,发热”太阳主表,太阳病就有发热恶寒特点,这句话说明是个表证。表证出现项强背反张,这是刚还是柔痉啊?这得结合下面的一句。“脉沉而细”,和刚痉和柔痉都不同了,这之前的两条虽然都说脉,但是从表寒乘经这个病因上,我们就推理了,应该是个浮紧的脉,至少是都应该浮,而这一条他的脉不浮。“脉沉而细”,就有两种观点:一个观点认为是太阳病发热的外感病,见了这个脉就是有湿邪,是风寒夹湿。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和吴谦《医宗金鉴》就持这一观点,并用小续命汤加减治疗这个病。不过,《金匮要略》在这一条最后还有“为难治”这三个字。为什么这个痉病难治呢?因为太阳病是阳证,而脉沉而细是阴脉,乃少阴之脉,它是阳证而见阴脉,此为逆。咱们在前面的“辨脉法”中有“阳病见阴脉者死阴病见阳脉者生”,故这个病脉证不一致,就反映出邪气盛而正气已虚,这样继续发展下去,就是很危险的,这是“为难治”的一个意思。另一个呢,就是具体实施了,医生总要给他治吧,就很难,因为它是个痉病,就是说有项强背反张的特点,反映在表的邪气盛;脉沉而细呢,又代表着在里的正气已虚。若是发汗,则恐生变证,故不敢发汗。用些补药吧,在表的郁闭又很重。因此,医生处在一个进退两难的地步,无所措手足,方子很不好开。故说“为难治”。由此可见,痉病怕见虚脉。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5)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亡,作失字讲,不是灭亡之意。凡是反复出现失血的人,就叫亡血家。反复失血,必然血虚。即使有伤寒表证,也不可发汗。如果强发亡血家之汗,不但伤其阴血,也会伤其阳气,出现浑身冷,甚至寒战。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亡血家,就是大失血的人。那么这个虚,头前有了,所以发虚人之汗,虚厉害了,要寒栗而振,就是打寒战,就是虚极必要陷阴证的,就是阴寒证。
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6)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