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用药的原理之一:阴阳水火气血论
(2023-07-15 10:13:54)
标签:
中医 |
中医治病用药的原理之一:阴阳水火气血论
《血证论》为晚清著名医家唐宗海所著,“用治血证,十愈八九”,,弥补了此前血证理论和临床整治的空白。卷一·阴阳水火气血论:“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气血。水即化气,火即化血。”
倪海厦老师对于脏腑气血的理解,受《血证论》的水火论影响挺深。
阴阳水火的对立与统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中医学以水火作为阴阳的征象。因为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也就是说水和火很能代表阴和阳的含义。凡属于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属于阳的范畴;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物质的……属于阴的范畴。
《内经》常用水火代表和说明阴阳的性质与关系,如《素问·痿论》说:“肾者水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素问·逆调论》也说:“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指心的君火,肝的相火),故不能冻慄,病名曰骨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更明确提出:“水为阴,火为阳。”后世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水火学说,成为阴阳学说的组成部分。
如张景岳说:“夫阴阳之体曰乾曰坤,阴阳之用曰水曰火,阴阳之化曰形曰气。”张景岳,明代著名医家,温补派代表,越医魁首,著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质疑录》等中医学经典著作。张氏承前贤之论,采众家所长,对于体用有着独到的见解。“体用”屡见于张氏《景岳全书》《类经》等著作。体用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同阴阳、五行等学说一样在中医学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整个中医理论发展史中,张景岳以温补为主的思想体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进步和完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进一步完善了气一元论,补充并发展了阳不足论,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火命门说,对后世养生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李中梓则具体指出:“天地造化之机,水火而已矣。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火性炎上,故宜使之下,火性就下,故宜使之上,水上火下,名之曰交,交则为既济,不交则为未济,交者生之象,不交者死之象也”。这是以水火说明阴阳相互依存、制约的重要意义。五脏六腑均有阴阳升降的存在,正如李中梓所说:“人身之水火,即阴阳也,即气血也。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可见水火无非是阴阳的代名词,用水火形象地比喻阴阳,有利于加深人们对阴阳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李中梓,明末清初一代医学宗师,在中医学的普及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著有《内经知要》、《医宗必读》、《删补颐生微论》等。李氏治学,主张贯通众家之长而不偏不倚。他承东垣、立斋、介宾之说,谓“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论治则主张补气在补血之先,养阳当在滋阴之上,使祖国医学对人之气血,阴阳、水火的认识更为深刻。李氏重视先后二天,因此其临床多从脾肾入手,重视先后二天的调理。其治疗内伤杂病,诸如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附子理中汤、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均为习用之剂。李中梓治病脾肾并重,可谓在虚损病证的治疗中,求得其本,集前人诸家理论与经验之大成者。其学一传沈朗仲,二传马元仪,三传尤在泾,均为明清时期较有影响的大医家,与李氏之学的影响不无关系。
李中梓重阳气的思想,与张景岳之说颇为—致。不过,张氏重阳气主张温补肾命,而李氏强调补气补阳药的运用而已。
阴阳气血
《素问·调经论》强调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万事万物都是脱离不开阴阳的,而所谓气血,只是在生命健康领域,用相对容易理解的字眼,来对阴阳进行描述。
中医将人体中充斥的气分为五种:元气、中气、营气、卫气、宗气,这五种气也可统称为阳气,因为气的属性就是阳性的,有气自然就是阳气。
而血是饮食经过脾胃的运化,其精微物质上输于肺,经过肺与心的气化作用而形成的有形液体。血的生成血液生成的主要成分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营气、津液等,《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面赤,是谓血”。《灵枢·邪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都是强调营气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灵枢·营卫生会》:“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则是说明先天精气是化生血细胞的根源。血液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素问。五脏生成》:“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血和气的关系十分密切,通常气血并提。气与血,一阳一阴,互相依存。所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就是说明血液的运行要靠气来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反之,一切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又要靠血液来滋养,故血又为气之母。
清代傅山著《傅青主女科》提到:气为阳、为火;血为阴、为水;气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故气血之为用,本于阴阳平衡,此乃生理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