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讲伤寒例
第四课
伤寒例条文(43-60条)
【原文】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这是寒邪化热,春天遇了风了,变为风温。一个是变为温疟,一个是变为风温。这些病都是前面有旧病,有一个伏邪,后面又有一个新病,有诱发。它都是两种邪气,这样在治疗当中就和一般的感冒病是不同的。病理不同,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寒以化热,都有伤阴的一面但是,当时的理法方药还没有完全脱离这样一些思想,总要加一点麻黄、桂枝、羌活、防风来散这个外邪,再加上点凉药如石膏玉竹、生地来滋阴,还没能完全脱离这样一个方剂特色。等到了温病学派把麻黄、防风、羌活弃用,完全使用双花、连翘、菊花、桑枝、薄荷等代替,完成了一个完全的变革。因此,“伤寒心法要诀”的方法还都局限在那个历史阶段。在我二十多岁时,老师教给我们一个方法,就是防风通圣散和六一散,具体用法是,买纱布包,一两一个把它包好了,等着开方的时候,就是防风通圣散两包,等真正用银翘散了、桑菊饮了,脱离防风、羌活了,后人才慢慢实现了过渡,东北那边的大夫往往还没脱离开防风通圣散表里两解的,既有点凉药,又有点热药,医学是一步一步发展来的,现在看清朝以前的方子,就和现在的《(温病条辨
温热经纬》等不太一样。不同的原因是,他们那个时候还留了个尾巴,没完全用辛凉的药物。
温故知新
上一节课讲的是异气为病,异气和伏邪是有区别的,不能相混,伤发,伏藏于皮之间,到时而发者,就谓之伏邪为病,异气呢,的受气者在成起已的中有的体现气为又感别异之气也,”当时受了一个邪,或者是风,或者是寒,“未已”而“又感别异之气”,即没有好,又感受了一种不同的邪气,两邪相合,变为他病。这两个邪不同,一个是原有的邪气,一个是新感的邪气,两个邪气相合发的一种病,或叫温疫,或叫风温,或叫温毒,或叫瘟疫,第39条,重感于寒,变为温疟,第40条,重感于风,变为风温,第4条重感于热,变为温毒,第42条,重感于温气,就变为瘟疫,四个异气为病,书里也只有证候、脉症,而没有具体的治疗方法,这也许是因为书的残缺不全,也许是当初张仲景就没写,我们现在要用后世的一些治疗方法补充一下病学深提出了一个最完整、最新的治疗方法。补充的内容包括两方面,对这些病都有一定的治疗方法,来补充“伤寒例”之不及;另外一个是清朝到了的年间,《医宗金鉴》中对这些病有一些治法。不过,从现在来看这些治法和方子老旧了些,不如温病学说新颖,应该了解清朝乾隆年间太医院几的疗方法主水不见是什么比如说,照疫带有化互相染易,名曰瘟疫,长幼皆病,是一种不正的邪气。它的治疗方法有两个前提,一个是要分轻,一个是要分重,症状轻的要用刘完素的一个名方双解散来治疗,双解散就是防风通圣散加六一散,“双解通圣合六一,四时温热正伤寒,两许为剂葱姜豉,汗下兼行身即安”,这反映了温病学术的发展和变革阶段,也是温病学说的一个前奏,具体而言,刘河间提出:《伤寒论》中的药物如麻黄、桂枝偏于热,治温热病是不行的,因此,他发明了一些有名的药方,一个是防风通圣散,一个是凉膈散,一个是桂苓甘露饮,有二三十个方子是凉药,就是凉药加上防风、荆芥、连翘、薄荷、羌活,实则在凉药里加上解表的药。不过,虽然他用石膏、滑石
黄芩、黄连、栀子这些凉药,但是用的解表药又是辛温的药,加上防风、羌活、独活之类的辛温药,这样组一个方,这就是温病学说的前身,是由伤寒的辛温之药治风寒外感,然后往治温病的方向发展的。
刘河间治温病的方法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他知道有温热之邪,光用温药是不行的,得用如石膏之类的凉药和苦寒的药。不足之处在于,他使用了羌活、独活防风等辛温的药物,和后来的温病学说撰弃温热成分,完全使用双花、连翘、菊花
桑叶、薄荷等辛凉的药物相比,还是有点保守和落后。不过,在那个时代,这些方子用于治疗温病还起了一些作用。我们现在有了温病学说的知识,这些方子就自然被淘汰了。《医宗金鉴》治瘟疫就主张了两个方法,一个是轻的,一个是的:轻的就用刘完素的双解散,汗下兼行,清表里之热,重的就用二圣救苦丸,二圣救苦丸是李东垣的方子,这个方子是皂角、大黄两味药,是一个治瘟疫的方法。治温病,凡是无汗的温热病,就用刘河间的双解散,双解散就是防风通圣加六一散,这叫河间两解之法。凡是有汗的温热病,就立了两招:一个叫清法,一个叫下法。如果热盛大使不干燥的,就用清法。清法就是用白虎汤、石膏剂以石膏为主药的,如果热盛大便秘结的,就用下法。下法就是承气汤一类的的方子。
第三是治风温。《伤寒论》第6条所描述的“风温”,在清朝就已经是一个独立病名了,这一点在“伤寒例”中也有充分反映。有的注家把第6条当成是坏病这是错误的。“风温源自感春风”,就是有热,又受了风邪。治疗风温病,因为有向,就用两个方子。一个用于刚汗出,脉是阴阳俱浮的,开始的,还没有受到火、汗和下的误治,就用《千金方》的葳蕤汤,白薇、玉竹,还有点麻黄,就像现在所说的滋阴解表法。如果经过一些误治,伤了阴了,脉也虚了按就没有劲了,身虽然是热,但汗还是较多,就主张使用人参白虎汤加桂枝白虎汤加人参是人参白虎,加桂枝是桂枝白虎,现在两个方子合在一起了故叫桂枝人参白虎汤,这是治疗风温。治疗温疟,没有出很好的方子,张仲景说,这个病按着温病治就可以子,即没有汗的也可以用双解散,有汗的用清法。温毒的治疗方法也同于温热和温病。温毒本身比一般的温病要重,“温病中暍温毒病,证同温病热尤炎”,温毒的盛,更重,虽然可以按温热病来治,但是用药的剂量要大一点。清朝时期,由于温病学说还没能推广,太医院的治疗温热病的方法,实际用的是刘河间的双解散。经过逐渐发展,后来才有银翘散
桑菊饮 薄荷 豆豉 桑叶 桑枝这些解表药物的运用。
上文列举的几种病证叫异气为病。异气为病就是先有一个邪气还没有完,又感受了一种别异之气,也许是风,也许是寒,也许是温,从而发病。古人根据发病的证候,就给它起名为“温疟”风温”“温病”“温毒”等。这些病证有它的证候特点,但是没有提出治疗方法,我们需要参看清朝的太医院,即《医宗金鉴》的治疗方法,再结合温病学说的治疗方法,来补足“伤寒例的不足之处。下面就说伤寒的外感病治疗要及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