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
张仲景《伤寒例》
原文: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难可制。此为家有患,备虑之要。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如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
译文:凡是人有了疾病,应当及时治疗,隐瞒或忍耐而希望侥幸自愈,因此就可能造成顽固难愈的后果。小儿和妇女,在这方面就更加严重。如果感受了时令不正之气而感到不舒服,就应当及早告诉医生,找出致病的原因。当邪在腠理的时候,及时治疗,很少有治不好的。患者忍耐着痛苦,几天以后才向医生诉说病情,邪气深入内脏,就难于制服了。这是家中有患者的,应当特别注意的要点。凡是使用汤药治病,不可分白天黑夜,只要一感觉到有病,就应当立即制备汤药用于治疗,不要再等到早晨或晚上,这样病就容易治愈了。如果有所拖延,病情就会发生传变,虽然想去除治,也就难以为力了。凡是不按照规定的方法去服药,恣意违反医嘱的患者,那就不必去治疗了。
刘渡舟讲:
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47)
如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48)
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49)
这几条是说治病了。“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治病已经要用汤药了,那就宜急不宜缓,大家可能会想,你这不是白说嘛?吃汤药当然是宜急不宜缓了,这不一样,有的人就算药已经买来了,搁在桌子上,他不熬,“歇会吧,待会儿再说”,过了好几个钟头才去蒸药,把药熬好了,搁在桌子上,“待会儿再吃,待会儿再说”,很多一些事,拖拖拉拉,使这个药不能够及时治病。这个事情是常有的。故我们读这一条还是很有意义的,尤其是当医生的。因为当医生的有一个权力叫医嘱权,得告诉患者怎么做,这是当医生的一个神圣职责,做别的行当的都不行。别的行当的能行吗?一说话你就听,你也不可能这样子,只有当医生的说的话才行。“你听着啊,你吃这个药的时候可不能够吃肥肉,忌荤的”,“是”,他没有问题,“这药回去了马上就煎,马上就吃”,“是”,“听不听得住?”“是,听住了”,当医生的就有这个权力,别的行当不行,你说我是一个卖菜的服务员,“你回去后把这菜赶快洗,洗了你得做”,行不?人家不能听你这一套的。当医生的有这个神圣职责,他是为病人着想,有医嘱权呐,这对于我们医生也是一个启发,要很好地把医剩做好了,要及时地叫病人吃药。“凡作汤药”,这句话针对医生和患者两方面的人,尤其强调医生要有医嘱。“不可避晨夜”,就是在早晚这个时间,人最容易怠惰,但不可以躲避这个早晚,因为吃药是为了治病,哪能说我早晨就不做了?我晚上就不做了?非得白天,这个不能这样做。什么时候把药抓好了,就赶快什么时候就吃,不要因为说是“已经晚了”,或者说“这早晨了,就别吃了,停一停吧”,这不行,要“不可避晨夜”,应该早晨吃就早晨吃,应该晚上吃就晚上吃,不要怕麻烦。
“觉病须臾”,“须臾”就是时间很短,这患者感觉有病了,时间还很短。“即宜便治”,就应该选行治疗了。上边指的是熬药吃药“不可避晨夜”,下边指的是看医生,这患者要是看医生,“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这段话一方面说的是患者,你感觉有病了,你赶快地,但是有点距离,有点时间呐,哪能说是一有病马上就找医生啊?稍微的“觉病须臾”,你“即宜便治”,赶快就应该找医生去治去,也不要等早晚呐,说一看晚了,“别去了,等明天再说吧,明天也许就死了,是不是啊?紧七慢八,谁知道得什么病啊。那你可以赶快治啊,这样才易愈。另一个方面说的是医生,我们要体会啊,当医生给人治病,只要是听说人家有病了,来请大夫来了,我们就“即宜便治”,赶快给人去看去,别磨磨蹭蹭的。磨磨蹭蹭的,那就不好了,要“不等早晚”,不要分什么早晚!当医生的你是性命所关,这个行当就是一个治病救人的嘛。【医嘱权】
“则易愈矣”,“易”也指两个方面医生要主动,病人也要主动。当医生的要讲医德,医德是什么呢?就是要给人家方便,给病人解除痛苦,因职业的关系,当医生的要同情病人,要时时刻刻有一个病的发展,病的早晚,病的好治不好治的这样一个科学分析,不要贻误病情病机。有些病得急救,大夫早去一个小时,这个病人就活了,晚去一个小时,这个病人就死了。这样的教训是很多的,当医的真得处处、时时、刻刻为病人着想。
第48条就有一点总结的意思了:“如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你要“差迟”了,就是治不及时,吃药不及时,病邪就传变了。成无己这个好:传有常也,变无常也,我们经常说“传变了”六经传变,“传“变”是两种意思“传”是有常,有它一定的规律,为循经面传,这叫传“变是变化无常的分这个传变,成无己的注非常之好,他把一些对于传经的不正确解释进行了纠正,一个“差迟”,“病即传变”,病邪就传变了,它不是传,它就是变。变为不常之变,如阳证变阴证、实证变虚证,等等。总而言之,是往坏了变往里边传虽欲除治,必难为力”,它已经传变了,就是一个难治之病,已经不容易了。《神农本草经》日:“病势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对医生而言,治的时间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伤寒论》原文强调病了几日了,这个时间描述也有重要意义。能掌握住时间,及时地治疗,病就好了。错过了时间治疗就困难了,甚至可以造成死亡。治病要有一个时间的观念,尤其是对于外感热病,这个时间观念就更强了。古人说:“走马看伤寒”,马跑得多快呀那伤寒病的传变,就像马跑得那么快,今天是这样,明天就那样,上午这个病是这样,下午就说胡话了,传变得非常之快!时间的观念非常重要,抢在时间前面了,能够转危为安,从死亡边缘上把他拉回来。时间一过,正气一衰,邪气一盛,完了,死了。因此,不能够差迟”,治病如救火,不能别人家着火了,你还慢慢腾腾的,这就是对医生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也有医生治疗得挺好没耽误,他的病人不合作,故下的建议,不能把这个病给耽误了。
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也有医生治疗得挺好,没耽误,他的病人不合作,故下一句就指出来了:“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就是说他不遵医嘱,服药就不效了。“服药不如方法”,吃药的时候,他不按照服药的方法,吃药叫他出汗,吃药叫他忌口,吃药叫他头一次吃多少,第二次吃多少,一剂药作几回吃,这些都叫“法”。比如桂枝汤的煎服法:“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津,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繁蒙,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这些都是“法”,都是告诉患者怎样吃药,怎样发汗的一些方法。有的患者不如法,他不听这一套,不听医生的话,“纵意违,放纵他的心意,我爱怎么的,就怎么的,我就违背你这个医师,你说了不算,我说了算,这个样子的话,“不须治之”,你怎么办呢。
现在来看,还应当劝一劝,做做思想工作。古年间,遇到如此患者,就不需给他治。这是不是还应当再说一说啊!古人和现代人总是不一样的啊!比如说,我曾看过好几个长期舌苔腻的小孩,这些小孩都挺机灵的,说话都挺好的,一看脉都挺滑的,舌苔都挺腻的。怎么的呢?他们都是有点伤食,伤食了里头有热,里头有热就容易外感,可见杂病和伤寒往往都是勾着的。你给他治疗,就得在内里头消导消食,一消导,外感的邪气就无援了,病自然而然地就好了。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汪逢春爱用保和丸,他的道理就在这个地方。我给这些小孩也开类似的方子,用上点焦三仙
陈皮
连翘、竹叶,清热带泄,吃了他就能好。结果,有个小孩吃了一回不好,又吃了回还不好,总领来看。怎么就不好呢?舌苔怎么下不去呢?家长说了:“哎呀,我们米米啊,怎么着也不吃药,非得先吃一块巧克力,然后吃完药,再来块巧克力,才能吃完。”两块这么大的巧克力,那小孩本来就有热即使用
竹叶、薄荷、芦根,那也不行了。内里有湿热,两块巧克力像肥肉似的,那怎么能行呢?那没有办法,一点效都没有,他不忌口。
类似的情况有很多。比如,不让他生气,他偏生气,吃药总不见好。有时候大夫就不知道,他家里的事,你怎么知道?你给他看的,说是开的什么小柴胡、大柴胡,疏肝理气的,他回家就生气,吃着药呢,还和爱人大吵了一架,那你怎么能给他治好?没法治好,下次又来了,还胸闷。你就纳闷:柴胡怎么就解决不了这个胸闷呢?没法解决,他总生气。因此,这些事情,得给他说开了,要不然这病好不了。再比如,男性的肾阴虚,你告诉他:“你身体不好,你得要注意!”他不听话,那你怎么办?即使药用得再好,六味地黄丸、大滋阴丸,什么也不行。因此,这时候得合作,病人和大夫得合作。
这个“服药不如法”,还有“纵意违师”,他放纵他的意识,满不在乎,那你怎么办“不须治之”,那你就无能为力了吗?咱得劝一劝,说一说,有的病人也会听话。总面言之,当医生治病,带有一定社会性,要考虑诸多问题,七情啊,六欲啊,外感啊,六淫啊,这些东西很复杂,也可以说是一言难尽。当医生的人除了望闻问切,还得有一些社会的知识,才能够见微而知著,才能了解他的一切情况啊!《内经》上也讲:“…临病人问所便,黄帝曰:便病人奈何?”得要了解患者的生活情况、经济情况。什么都得了解,才能治病。《内经》上专门描述了富贵后而贫贱了得什么病。为什么讲这个呢?这个是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