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中梓,先天根本论第三,《内经》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然膏梁之味未必生精,恬淡之味最能益肾。

(2022-07-03 19:56:24)
标签:

中医



李中梓,(1588~1655),字士材,号念莪,又号荩凡居士。出身官宦之家。华亭(今上海市)人。曾祖李府,字一乐,为抗击倭寇而捐躯。伯父尚雅字伯安,号鹤汇,负异才,供弟尚兖读书。父尚兖,字补之,号震瀛,1589年中进士,曾任职兵部和吏部。兄中立,字士强,又字正宇,号念山,曾任浙江按察,四川主考,大理寺卿右评事。兄中植,号念曾,系著名学者,兼通医药。侄延,原名彦贞,字我生,后改辰山。又字期叔,亦曰寒村,号漫庵。师事中梓,着有《补撰药品化议》(一作《辨药指南》)14卷、《医学口诀》、《脉诀汇辨》10卷、《痘疹全书》。

李氏青年时曾应科举,因多病且子死于庸医,转而习医。著有《内经知要》、《药性解》6卷、《医宗必读》10卷、《伤寒括要》2卷、《本草通玄》2卷、《病机沙篆》2卷、《诊家正眼》2卷、《删补颐生微论》4卷、《李中梓医案》等。《诊家正眼》、《本草通玄》、《病机沙豪》三书,1667年汇刊在一起,署曰《士材三书》。

李氏弟子有沈朗仲、尤乘、华藻等。沈朗仲传马元仪,马元仪传尤在泾。

先天根本论第三
夫玄黄未兆,天一之水先生;胚体未成,两肾之元先立。《仙经》曰:借问如何是玄牝,婴儿初生两肾,未有此身,先有两肾,故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之主,三焦之源,而人资之以始者也。故日肾水者先天之根本也,而一点元阳则寓于两肾之间,是为命门。盖一阳居二阴之间,所以位乎北而成乎坎也。人非此火,无以运行三焦,腐熟水谷。《内经》曰:少火生气。《仙经》曰:两肾中间一点明,逆为丹母顺为人。夫龙潜海底,龙起而火随之,元阳藏于坎府,运用应于离宫,此生人之命根也,乃知阳火之根本于地下,阴火之源本于天上。故曰水出高原。又曰火在水中。夫水火者,阴阳之征兆,天地之别名也。独阳不生,孤阴不长。天之用在于地下,地之用在于天上,则天地交通,水火混合而万物生焉。古之神圣察肾为先天根本,故其论脉者曰:人之有尺,犹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根本将自生。伤寒危笃,寸口难稽,犹诊太溪以卜肾气。夫精也者,水之华池。神倩之如鱼得水,气依之如雾覆渊。方其为婴孩也,未知牝牡之合,而勃然峻作,精之至也。纯纯全全,合于天方,溟溟清清,合于无沦。年十六而真精满,始能生子,精破之后,乾破而为离。真体已亏,不知节啬,则百脉空虚,不危何待。世有以固精采补者,是大不然,男女交接必扰其肾,外虽不漏,精已离宫,有真精数点,随阳之痿而溢出,如火之有烟焰,岂能复返于薪哉。是故贵寡欲,然损精伤神,是非一端。若目劳于视,精以视耗。耳劳于听,精以听耗;心劳于思,精以思耗;体劳于力,精以力耗,随事而节之,则精与日积矣。是故贵节劳。肾司闭藏,肝主疏泄,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怒伤肝而相火动,则疏泄者用事,而闭藏者不得其职,虽不交合,精已暗耗矣。是故贵息怒酒能动血,饮酒则身面俱赤,是扰其血也。数月不近色,精已凝厚,一夜大醉,精随薄矣,是故宜戒酒《内经》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然膏梁之味未必生精,恬淡之味最能益肾。《洪范》论味而稼穑作甘,世间之物,惟五谷得之味正。淡食五谷,大能养精吴子野云:芡实本温平,不能大益人,而谓之水中丹者何也?人之食芡也,必枚啮而细嚼之,未有多嘬而亟咽者也。舌颊齿唇,终日嗫嚅,而芡无五味腴而不腻,是以致玉池之水转相灌注,积其功力,虽过乳石可也。以此知人能淡食而徐饱者,大有益于脾肾。经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化荣卫而润宗筋。又曰:阴阳总宗筋之会,而阳明为之长。故胃强则肾克而精气旺,胃病则精伤而阳事衰也。《灵枢》曰:生之来谓之精。此先天元生之精也。《素问》曰:食气入胃,散精于五脏。此水谷日生之精也。然日生之精皆从元精所化。而后分布其脏,登溢则输之于肾,故曰五脏盛乃能泻。若饮食之精,遇一脏有邪,则一脏之食味,化之不全,不得与元精俱藏,而时自下矣。故肾之阴虚则不藏,肝之阳强则气不固,若遇阴邪客于窍,与所强之阳相感,则精脱而外淫矣。阳强者,非真阳之强,乃肝之相火强耳夫五脏俱有火,惟相火之寄于肝者,善则发生,恶则为害,独甚于他火。其阴器既宗筋之所聚,乃强于作用,皆相火充其力也。若遇接内,得阴气与合,则三焦上下内外之火翕然而下,从百体玄府悉开其滋生之精,尽会于阴器以跃出,岂止肾所藏者而已哉。任恭惠公年老弥健,或问其故。曰:曾读《文选》石韫玉而山辉,水含珠而川媚,于斯二语悟得葆精之道。故足于精者,百疾不生;穷于精者,万邪蜂起。先哲洞窥根本,力勉图全。遇症之虚者,亟保北方,以厚生命之根。其于水火之间,又有分别。水不足者,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六味丸是也火不足者,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八味丸是也只于年力方刚,尺脉独实者,微加炒枯知母、黄柏,以抑其亢炎。味者以为滋阴上剂,救水神方,不问虚实而概投之。不知知母多则肠胃滑,黄柏久则肠胃寒,阳气受贼,何以化营卫而润宗筋,将髓竭精枯,上呕下泄,而幽潜沉冤,尚忍言哉!此皆守河间有热无寒之论,丹溪阳常有余之说,贻祸如此其烈耳。致《求正录》云:刘朱之言不息,则轩岐之泽不彰,诚斯道之大魔,亦生民之厄运也。虽其言未免过激,然补偏救弊,为后学顶门下针,良有苦心也。古之至人,知金为水母,气为水源,坎可填离,舌水为活,绵绵纳咽,汨汨有声,会昆仑峰顶,山泽气通,则水源所发,混混乎不舍昼夜,水精所奉,洋洋乎为露为淋,故知气即水,水即气,因以明火即水,水即火也。水中有火,水出高原之义,不亦彰且著乎?

顶门一针 

成语解释:针灸时自脑门所下的一针。比喻切中要害而能使人觉醒的言语举动。
成语出处:宋.刘克庄《题毋惰赵公辞执政恩数简》:“盏事上十年,聒聒顶门一针,每言治乱,原于君心。”
成语造句:至于玉娘、玉郎当面煞风景,尤为痴情者顶门一针。 明.祁彪佳《远山堂剧品.有情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