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术甘汤与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肾著汤,甘姜苓术汤)
(2022-07-03 15:13:50)
标签:
中医 |
苓桂术甘汤: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9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剂量仅供参考,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功效为温阳化饮,健脾利水。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症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来简单解释一下这个病机:中阳不足,不能温化水饮,意思就是,中焦的阳气虚弱不足以气化水湿,就好比炉子烧水火太小,水一直无法烧开变成水蒸气。那这些水湿就会停留在心下的位置,也就是肋骨下面的三角区域。
有水湿停留在胸胁,就会阻滞气机的流动,该升的清气升不上去,该降的浊气降不下来,因此会出现头晕目眩,或者恶心想吐。如果水饮凌心,心阳受阻,就会出现心悸。要是饮邪犯肺的话,还会导致肺失宣降,胸闷、或喘或咳。
这类型的头晕、心脏病、咳喘症,说到底,都是因为中焦的阳气不足和水湿停聚导致的,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整体辨证。因此用药并不需要针对头、心脏和肺,只要温阳和化湿就好了。
苓桂术甘汤中,茯苓健脾利湿,桂枝温阳化饮。白术健脾燥湿,常常和茯苓配伍,加强培土制水的功效。炙甘草温中益气,又可调和诸药。用了这个方子后,可能会出现小便增多的现象,其实就是停留的水湿从小便排出去了。
一旦中阳恢复,痰饮得化,津液正常输布,那么所有的症状就自然会消失。
用此方的辨证要点为: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舌苔白滑。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肾著汤)
组成 甘草、白术各6g,干姜、茯苓各12g。用法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功用 温脾胜湿。
主治 寒湿下侵之肾著。腰部冷痛沉重,但饮食如故,口不渴,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缓。
出处《金匮要略》[1]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本方与苓桂术甘汤在组成上仅一味之差。苓桂术甘汤以茯苓配桂枝一利一温,成温阳化饮之剂,以祛水饮为主,主治中阳不足,饮停心下之痰饮病,症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本方以干姜温中祛寒,伍以茯苓、白术除湿健脾,重在温中散寒祛湿,以祛寒湿为要,主治寒湿下侵所致之肾著病,症见腰重冷痛。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甘姜苓术汤)
组成 | 甘草、白术各二两(6克),干姜、茯苓各四两(12克)。 |
---|---|
用法 |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
功用 | 温脾胜湿。主寒湿下侵之肾著。腰部冷痛沉重,但饮食如故,口不渴,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缓。现常用于治疗寒湿腰痛、慢性盆腔炎、尿频症等病症。 |
运用 | 若寒多痛甚者,可酌加附子、细辛,以助温经散寒之力。 |
方解 |
本方所治之肾着病,非肾之本脏为病,乃寒湿外袭,痹着于腰部所致。腰者,肾之府,故以“肾着”名之。此证多起于劳动汗出之后,衣里冷湿,久而久之,寒湿内侵,注于腰部,或居处卑湿,寒湿直接侵于腰部,以致腰以下冷痛,如坐水中,腰中冷重,如带五千钱。邪着于肌里,未伤及脏腑,故小便自利,饮食如故。根据以上病机,邪虽外受,但无表证,且时日已久,非外散可解,当温中胜湿,使寒湿之邪,温而化之。方中以干姜为君,温中祛寒;茯苓为臣,淡渗利湿。二者配合。一温一利,温以逐寒,利以渗湿,寒祛湿消,病本得除。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俾脾气健运,则湿去而不得聚。使以甘草,调和脾胃,而理中州。四药相伍,共奏温中祛寒、燠土胜湿之效,是为寒湿腰痛之良剂。临证除腰中冷重疼痛之外,当有口不渴,舌苔白,脉沉缓或沉迟见证。以腰重冷痛,苔白不渴,脉沉迟或迟缓为辨证要点。 |
研究 | 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男性不育症、臀上皮神经炎、身半汗出、双足不温、遗尿、腹泻、喘证、脱肛、坐骨神经痛、结肠炎、痛经、眩晕、鹤膝风、鞘膜积液、腰肌纤维织炎、冷淋等证属寒湿内阻的病症。 |
方歌 | 肾著汤内用干姜,茯苓甘草白术襄;伤湿身重与腰冷,亦名甘姜苓术汤。 |
出处 | 《金匮要略》卷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