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秘录,头痛神方,风眩,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高血压
(2022-04-06 19:14:26)
标签:
中医 |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从肝论治高血压。
张氏医通,卷六 \ 诸风门
眩晕
经曰:因于风,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内经》论眩,皆属于肝木,属上虚;仲景论眩,以痰饮为先;丹溪论眩,兼于补虚治痰降火。【《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寒,欲如运枢”。按枢,乃指天枢,即北斗之第一星。】
风眩病是指因风邪、风痰所致的眩晕,是由血气亏损导致,风寒眩晕、风痰眩晕等。西医也叫高血压。
陈士铎,石室秘录,完治法,头痛神方
雷公曰头痛予有神方传子,方用川芎一两,沙参一两,蔓荆子二钱,细辛五钱。水二碗,煎八分,加黄酒半碗,调匀。早晨服之,一剂永不再痛。此方妙在用沙参。盖沙参补阴,原不入脑,今用于川芎之中,而蔓荆、细辛直走于巅,则沙参不能下行,不得不同群共入于脑中。夫脑痛者,因脑阴之虚,风得留之而不去。今补其脑则风不能存,而脑痛自愈,而头痛亦除矣。此方不特治头痛,兼治脑疼,无不神效。
【头痛,偏头痛:川芎30克,沙参30克,蔓荆子10克,细辛25克,加水500毫升许,煮取100毫升许,加米酒100毫升许,早晨起来,间隔10分钟许,分1-2次,空腹服下。1剂。】
《石室秘录》方治偏头痛
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蒲昭和
黄某某,女,44岁,患偏头痛几年,常服中西药治疗,但头痛仍时止时发,甚为苦恼。一朋友向她推荐一方:川芎30g,沙参30g,蔓荆子10g,细辛3g,黄酒300ml。将前4味打碎,加水1000m1,煎至700m1,再加入黄酒调匀备用。每次服50m1,1日3次,7日为1疗程。结果:服用3天,头痛明显减轻,1剂未服完,则头痛完全消失。
偏头痛属中医“头风”“偏头风”等范畴,类似于现代的慢性神经血管病,此症多因肝阳偏亢或肝经风火上扰所致,其发病特点是:头痛暴作,疼痛剧烈,或左或右,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等,痛止则如常人。治疗偏头痛多采用平肝、祛风、活血之法。
辨证录
头痛门(六则)
人有头痛连脑,双目赤红,如破如裂者,所谓真正头痛也。此病一时暴发,法在不救,盖邪入脑髓而不得出也。虽然邪在脑,不比邪犯心与犯五脏也,苟治之得法,亦有生者。我今传一奇方以救世,名为救脑汤
辛夷(三钱) 川芎(一两) 细辛(一钱) 当归(一两) 蔓荆子(二钱)水煎服。一剂而痛即止。
细辛、蔓荆治头痛之药也,然不能直入于脑,得辛夷之导引则入之矣。但三味皆耗气之味,同川芎用之,虽亦得愈头痛,然而过于辛散,邪气散而真气亦散矣,故又加入当归之补气补血,则气血周通于一身,邪自不能独留于头上矣,有不顿愈者乎。
此症用护首汤亦效。
川芎(五钱) 当归(一两) 白芷 郁李仁 天花粉(各三钱) 蔓荆子(一钱)水煎服。一剂效。
人有头痛如破,走来走去无一定之位者,此饮酒之后,当风而卧,风邪乘酒气之出入而中之也。酒气既散,而风邪不去,遂留于太阳之经。太阳本上于头,而头为诸阳之首,阳邪与阳气相战,故往来于经络之间而作痛也。病既得之于酒,治法似宜兼治酒矣,不知用解酒之药必致转耗真气,而头痛愈不能效,不若直治风邪能奏效之速也。方用救破汤
川芎(一两) 细辛(一钱) 白芷(一钱)水煎服。一剂而痛止,不必再剂也。
盖川芎最止头痛,非用细辛则不能直上于巅顶,非用白芷则不能尽解其邪气,而遍达于经络也。虽如 本他药,未尝不可止痛,然而大伤元气,终逊川芎散中有补之为得也。
此症亦可用芷桂川芎汤
川芎(一两) 白芷(三钱) 桂枝(三分)水煎服。一剂即止痛。
人有头疼不十分重,遇劳、遇寒、遇热皆发,倘加色欲,则头岑岑而欲卧矣。此乃少年之时,不慎酒色,又加气恼而得之者也。人皆以头痛之药治之而不愈者何也?盖此病得之肾劳,无肾水以润肝,则肝木之气燥,木中龙雷之火,时时冲击一身,而上升于巅顶,故头痛而且晕也。治法宜大补其肾中之水,而少益以补火之品,使水足以制火,而火可归源,自然下引而入于肾宫。火有水养,则龙雷之火安然居肾,不再上升而为头痛也。方用八味地黄汤加减用之。
熟地(一两) 山茱萸(五钱) 山药(五钱) 茯苓 丹皮 泽泻(各三钱) 川芎(一两) 肉桂(一钱)水煎服。二剂而头轻,十剂而全愈。然后去川芎而加白芍、当归各五钱,再服二十剂,永不再发矣。
盖六味汤为补精之圣药,肉桂为引火归经之神品,川芎治头痛之灵丹,合而用之,所以奏功如响。惟是头痛在上焦,补肾中之水火在下焦也,何以治下而上愈?且川芎乃阳药也,何以入之至阴之中,偏能取效耶?不知脑髓与肾水原自相通,补肾而肾之气由河车而直入于脑未尝相格也。川芎虽是阳药,然能补血而走于巅顶,既可上于巅顶,独不可入于脑内乎。
况加之肉桂,以助命门之火,同气相合,故能同群共济,使宿疾老邪尽行祛散。而肾中水火,又复既济,何至有再冲上焦之患乎。十剂之后,不再用川芎者,头痛既痊,不可再用以耗真气。故改用白芍、当归,肾肝同治,使木气无干燥之忧,而龙雷之火,且永藏于肾宅,尤善后之妙法。倘倦服药汤,改汤为丸,未为不可也。
此症用五德饮亦佳。
熟地(二两) 麦冬 玄参(各一两) 川芎(五钱) 肉桂(三分)水煎服。一剂而火降,二剂而痛止,连服一月,永不再发。
人有患半边头风者,或痛在右,或痛在左,大约痛于左者为多,百药治之罔效,人不知其故。此病得之郁气不宣,又加风邪袭之于少阳之经,遂致半边头痛也。其病有时重有时轻,大约遇顺境则痛轻,遇逆境则痛重,遇拂抑之事而更加之风寒之天,则大痛而不能出户。痛至岁久,则眼必缩小,十年之后,必至坏目,而不可救药矣。治法急宜解其肝胆之郁气。虽风入于少阳之胆,似乎解郁宜解其胆,然而胆与肝为表里,治胆者必须治肝。况郁气先伤肝而后伤胆,肝舒而胆亦舒也。方用散偏汤
白芍(五钱) 川芎(一两) 郁李仁(一钱) 柴胡(一钱) 白芥子(三钱) 香附(二钱) 甘草(一钱) 白水煎服。毋论左右头疼,一剂即止痛,不必多服。
夫川芎止头痛者也,然而川芎不单止头痛,同白芍用之,尤能平肝之气,以生肝之血。
肝之血生,而胆汁亦生,无干燥之苦,而后郁李仁、白芷用之,自能上助川芎,以散头风矣。况又益之柴胡、香附以开郁,白芥子以消痰,甘草以调和其滞气,则肝胆尽舒而风于何藏?故头痛顿除也。惟是一二剂之后,不可多用者,头痛既久,不独肝胆血虚,而五脏六腑之阴阳尽虚也。若单治胆肝以舒郁,未免销铄真阴,风虽出于骨髓之外,未必不因劳因感而风又入于骨髓之中。故以前方奏功之后,必须改用补气补血之剂,如八珍汤者治之,以为善后之策也。
此症亦可用半解汤
白芍(一两) 柴胡(二钱) 当归(三钱) 川芎(五钱) 甘草(一钱) 蔓荆子(一钱) 半夏(一钱)水煎服。
人有遇春而头痛者,昼夜不得休息,昏闷之极,恶风恶寒,不喜饮食,人以为中伤寒风之故,而不知非也。《内经》云春气者,病在头。气弱之人,阳气不能随春气而上升于头,故头痛而昏闷也。凡有邪在头者,发汗以散表邪,则头痛可愈。今因气微而不能上升,是无表邪也,无邪而发汗,则虚其虚矣,而清阳之气益难上升,气既不升,则阳虚而势难外卫,故恶风寒。气弱而力难中消,故憎饮食耳。治法补其阳气,则清气上升,而浊气下降,内无所怯,而外亦自固也。方用升清固外汤
黄 芪(三钱) 人参(二钱) 炙甘草(五分) 白术(三钱) 陈皮(三分) 当归(二钱) 白芍(五钱) 柴胡水煎服。一剂而痛减,再剂而病愈。
此方即补中益气之变方,去升麻而用柴胡者,以柴胡入肝,提其木气也。木主春,升木以应春气,使不陷于肝中,自然清气上升。况参、芪 、归、芍无非补肝气之药,气旺而上荣外固,又何头痛之不愈哉。
此症亦可用升阳汤
人参 蔓荆子(各一钱) 半夏(一钱) 黄 芪(二钱) 白术(五钱) 甘草(五分)
白芍
人患头痛,虽盛暑大热之时,必以帕蒙其首,而头痛少止,苟去其帕,少受风寒,其痛即发,而不可忍,人以为风寒已入于脑,谁知乃气血两虚、不能上荣于头而然?夫脑受风寒,药饵上治甚难,用祛风散寒之药,益伤气血,而头愈痛。古人有用生莱菔汁以灌鼻者,因鼻窍通脑,莱菔善开窍而厘清浊,故用之而可愈头风,然又不若佐以生姜自然汁为更胜也,盖莱菔祛脑中之风,是其所长,不能祛脑中之寒,二物同用,则姜得莱菔而并可祛风,莱菔得姜而兼可祛寒也。其法用生莱菔汁十分之七,生姜汁十分之三和匀,令病患口含凉水仰卧,以二汁匙挑灌鼻中,至不能忍而止,必眼泪口涎齐出,其痛立止也。痛止后,用四物汤加羌活、 本、甘草数剂调理,断不再发。此等治法,实法之至巧者。此症亦可用爽气丹
人参(三钱) 白术 甘草 黄 当归 茯苓 川芎(各一钱) 防风 荆芥(各五分) 半夏(八水煎服。服一月全愈。
散偏汤,出自清·《辨证录》。
【组成】白芍五钱(15克)、川芎一两(30克)、郁李仁一钱(3克)、柴胡一钱(3克)、白芥子三钱(9克)、香附二钱(6克)、甘草一钱(3克) 、白芷五分(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疏风止痛。
【主治】郁气不宣,又加风邪袭于少阳经,半边头风,或痛在右,或痛在左,时轻时重,遇风寒尤甚,舌淡,苔白,脉浮弦。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病症。
1.血管神经性头痛:以本方加味治疗42例,与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治疗42例对照。1个疗程为10日,治疗3个疗程统计疗效(疗程间隔2~3日),并随访半年。疗效评定以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随访半年头痛未复发为治愈,结果:治愈28例,好转12例,无效2例。(《新中医》2008年第3期)
2.偏头痛:本方加减配合足临泣、丝竹空透率谷穴针刺治疗89例。10日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以头痛止,伴随症状消失,停药1年未复发为痊愈。结果:痊愈74例;显效6例;好转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4.4%。(《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第10期)
3.多囊卵巢综合征(个案):刘亚娴教授应用本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闭经1年,证属气滞血瘀兼肝肾精血亏虚,以本方加减治疗。2诊诉服药后月经来潮,气郁得舒,然显湿热端倪,2、3诊改用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4诊,湿热已清,自诉服药以来月经应期而至,仍遵初诊治则,予散偏汤加减。上方间断服用月余,诸症悉除,半年后随访,言月经正常。(《陕西中医》2011年第5期)
【方解】本方因服用后能驱散偏头风之疼痛,效果相当显著而得名方中川芎为血中气药,可上通于巅顶,下达于气海,祛风止痛,祛瘀通络,重用为主药;白芷袪风散寒,且有止头痛之长;香附为气中血药,行气止痛,入血分以助川芎祛瘀通络止痛,郁李仁理气解郁,黾为辅药;柴胡引药入于少阳,且可载药升浮,直达头面;白芥子引药深入,直达病所,兼有通窃蠲痰之功;白芍敛阴而防辛散太过,又有缓急止痛之长,皆用为佐药;使以甘草缓急,调和诸药。诸药合用,疏散风寒之中兼有通络祛瘀之功,疏达气血之中又寓祛痰通窍之用,且发中专攻,通中有敛,相互为用,各展其长。
【现代研究】临床报道尚见于治疗偏头痛、眩晕、中风偏瘫、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病症。芎含有生物碱、挥发油、川芎内酯等,可直接影响脑及肢体血流量,并能通过血脑屏障,在脑干分布尤多,敦可改善脑细胞的供血状态,使脑细胞缺血、缺氧状态明显改善;白芷能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细辛能局部镇痛,诸药配合,具有增加脑血流量,降低动脉外周阻力,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头痛的作用。
【方歌】散偏汤中两川芎,香附柴芍白芥子,郁李白芷炙甘草,风袭少阳偏痛安。
《医学纲目》
(公元 1565 年)明.楼英(全善)着。四十卷。包括总论,脏腑疾病、伤寒、妇人、小儿、运气等,记载病证治法,方药,对于金元医家的学说收载较多。
卷之十一·肝胆部
眩
〔成无己〕云眩者,非眩而见其眩,谓眼黑眩也。运者,运为运转之运,世谓之头旋是也。
《内经》论眩,皆属肝木,属上虚。丹溪论眩,主于补虚,治痰降火。仲景治眩,亦以痰饮为先也。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全文见延医。)
〔河〕掉,摇也;眩,昏乱旋运也,风主动故也。所谓风气动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头目为之眩运而旋转。故火本动也,焰得风则自旋转,人或乘舟车,及作环舞而眩运者,其动不止,而左右纡曲。故经曰曲直动摇,风之用也。眩运而呕吐者,风热甚故也。
徇蒙招尤,目瞑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全文见治虚实法。)
〔《本》〕治肝厥头晕,清头目,钩藤散。
钩藤 陈皮 半夏 麦门冬 茯苓(各半两) 石膏 人参 甘菊 防风(各半两) 甘草(一分)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钟半,生姜七片,煎至八分,温服。
治肝厥状如痫疾不醒,呕吐。醒后,头虚运发热方。
麻黄 钩藤(取皮) 石膏 干葛 半夏曲 柴胡 甘草 枳壳 甘菊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钟半,生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八分,去渣温服。
妇人患头风者,十居其半,每发必掉眩,如在车上。盖因血虚,肝有风邪热故耳。《素问》云徇蒙招摇,目眩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归肝。盖谓此也。余常取此方以授人,比他药捷而效速。芎 散。
川芎(一两) 当归(三分) 羌活 旋复花 蔓荆子 细辛 石膏 本 荆芥穗 半夏曲(炙)防风 熟地 甘草(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钟,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渣温服,不拘时服。
上甘寒泻风木。
〔罗〕风痰治验 参政杨公,七旬有二,有风痰。于至元戊辰春,忽病头旋眼黑,目不见物,心神烦乱,兀兀欲吐复不吐,心中如懊 之状,头偏痛微肿,面赤色,腮颊亦赤色,足 冷。命予治之。余料之,此少壮之时喜饮酒,久积湿热于内,风痰内作,上热下寒,是阴阳不得交通,否之象也。经云治热以寒。虽良工不敢废其绳墨,而更其道也。然而病有远近,治有轻重,参政今年高气弱,上热虽盛,岂敢用寒凉之剂,损其脾胃。经云热则砭之。又云高巅之上,射而取之。余以三棱针约二十处刺之,其血紫黑,如露珠之状。少顷,头目便觉清利,诸症悉减。遂处方云眼黑头旋,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天麻苗谓之定风草,此草独不为风所摇,故以为君。偏头痛者,乃少阳也,非柴胡、黄芩酒制不能治。黄连苦寒,酒炒以治上热,又为因用,故以为臣。橘皮苦辛温,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为佐。生姜、半夏辛温,能治风痰,茯苓、甘草利小便,导湿热引而下行,故以为使。服之数剂,邪气平,生气复而安矣。
天麻半夏汤治风痰内作,胸膈不利,头旋眼黑,兀兀欲吐,上热下寒,不得安卧。
天麻 半夏(各一钱) 橘皮(去白) 柴胡(七分) 黄芩(酒浸,炒) 甘草(炙) 白茯苓(去皮)前胡(各五分) 黄连(三分)
上 咀,作一服,水二钟,姜三片,煎至一钟,温服,食后忌酒面生冷物。
〔垣〕羌活汤治风热壅盛,上攻头目昏眩。
羌活 防风 黄芩(各一两,酒洗) 柴胡(七钱) 黄连(酒煮,一两) 黄柏(酒炒,半两) 栝蒌(酒洗,半两) 甘草(炙,七分) 白茯苓(五钱) 泽泻(六钱)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取清,食后或先卧,通口热服之,日二服。
上苦寒泻风木。
〔《灵》〕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目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大惑篇)
〔《本》〕治一切头旋,本因体虚,风邪乘于阳明经,上注头面,遂入于脑。亦因痰水在于胸膈上犯大寒,使阳气不行,痰水结聚,上冲于头目,令头转旋。羚羊角散。
羚羊角 茯神(各一两) 芎 防风 曰芷 半夏(汤洗七次,各半两) 枳壳 附子(各一分)甘草(三钱)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钟半,生姜五分,慢火煎至七分,去渣,不拘时候温服。
〔《百一》〕都梁丸治风吹项背,头目昏黑眩痛。
香白芷(大块者,用沸汤泡洗四五次,焙干)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用荆芥汤点茶下。
〔无〕大豆紫汤 治中风头眩恶风,自吐冷水有汗。(方见 门。)
〔《圣》〕治风头旋,用蝉壳二两,微炒为末,非时下,温酒一钟匕。《针经·胃风篇》云上虚则眩。又五脏生成篇云徇蒙招尤,目瞑耳聋,下实上虚。盖蒙,昏冒也。招摇,掉也。瞑,黑眩也。皆谓昏冒摇掉,眼黑眩,属下实上虚也。
〔丹〕陈客妇人,近五十,头痛麻木眩运,脉甚虚。宜补气益血,去风行湿。
天麻(酒,一钱) 人参(半钱) 白术(一钱) 黄芩(半钱) 归身尾(酒,半钱) 川芎(半钱)陈皮(半钱) 甘草(炙,三分) 黄 (三分) 半夏(五分) 生姜(三片)
上作一剂,水煎服。
贾舅因劳役,眼眩倦怠,头不爽,肚带溏滑。
黄 (半钱) 人参(半钱) 当归(一钱) 黄柏(炒,三分) 白术(一钱,酒浸) 陈皮(半钱)蔓荆子(五粒) 甘草(炙些)
水煎,稍热饮之,丑卯时各一次,去枕眠少时,巳申时又各一次,瘥。
男子因作劳成病,发热脚酸,口苦头运。
白术 茯苓 黄连 川芎(半两) 白芍药 人参 生地 陈皮 当归(各一两) 甘草(一钱)杜仲(炒,六两)
分十八帖,食前热下抑青丸二十二粒。
丈夫患热,头眩,脉大而散,此是辛苦中来。
陈皮(三钱) 柴胡(三钱) 人参(二钱) 白术(二钱) 黄 (三钱) 木通(一钱)甘草(些) 分三帖服。
〔《本》〕治风眩头运。川芎散
山茱萸(一两) 山药 甘菊花 人参 川芎 茯神(各半两)
为末,每服二钱,酒调下,不拘时候,日三服,不可误用野菊花。
〔《三因》〕芎归汤 治产后去血过多,眩运不省,及伤胎去血多,崩中去血多,金疮去血多,拔牙齿去血多不止,悬虚心烦,眩运头重目暗,举头欲倒。(方见妇人大法条。)
〔丹〕头眩属气虚挟痰。无痰作眩,不得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并降火药。湿痰多者,用二陈汤。痰多因火动者,二陈汤加酒芩。眩运,火动其痰,二陈汤加黄芩、苍术、羌活,散风行湿。水煮金花丸治头眩。(方见痰饮。)
〔丹〕眩运不可当者,大黄,三次酒炒干,为末,茶调下,每服一钱至二钱。
一男子,年七十九岁,头目昏眩而重,手足无力,吐痰口口相续,左手脉散大而缓,右手缓而脉大不及于左,重按皆无力,饮食略减而微渴,大便三四日一行。众人皆与风药,至春深必死。予曰此皆大虚证,当以补药作大剂服之。众怒而去。余教用人参、黄 、当归身、芍药、白术、陈皮,浓煎作汤,使下连柏丸三十粒,如此者服一年半,而精力如少壮时。连柏丸,冬加干姜少许,余三时皆根据本法,连柏皆姜汁炒为细末,又以姜汁煮糊为丸。
〔《本》〕治虚风头旋,吐痰涎不已。养正丹
黑铅 水银 硫黄 朱砂(各一两)
上用铁盏一只,火上溶铅成汁,次下水银,用柳杖子打匀,取下放少时,下二味末,令冷,研为粉,用米饮丸,或用枣肉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盐汤下。
此药升降阴阳,补接真气,非止头旋而已。
〔垣〕范天 之内,素有脾胃之病,时显烦躁,胸中不利,大便不通。初冬出外而晚归,为寒气怫郁,闷乱大作,火不得伸故也。医疑有热,治以疏风丸,大便行而病不减。又疑药力少,复加七八十丸,下两行。前症仍不减,复添吐逆,食不能停,痰唾稠粘,涌出不止,眼黑头旋,恶心烦闷,气短促,上喘无力,不欲言,心神颠倒,兀兀不止,目不敢开,如在风云中,头苦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卧。予谓前症乃胃气已损,复下两次,则重损其胃,而痰厥头痛作矣。制半夏白术天麻汤治之而愈。
天麻(五分) 半夏(汤洗,一钱半) 人参(五分) 白术(一钱) 苍术(五分) 橘皮 黄 泽泻 白茯苓(各五分) 神曲(一钱,炒) 大麦 (一钱半) 干姜(三分) 黄柏(二分)
上件 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带热服,食前。此头痛苦甚,谓之足太阴痰厥头疼,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其苗为定风草,亦治内风之神药也。内风者,虚风是也。黄甘温,泻火补元气。人参甘温,泻火补中益气。二术俱甘苦温,除湿补中益气。泽泻、茯苓,利小便导湿。橘皮苦温,益气调中升阳。神曲消食,荡胃中滞气。大麦 宽中助胃气。干姜辛热以涤中寒。黄柏苦大寒,酒洗以主冬天少火在泉发躁也。
上气虚挟痰眩运。余尝治一人,卧则稍轻,但举足则头旋眼黑,以天麻、半夏、茯苓、陈皮、白附、僵蚕、参 、草、归、生姜、黄芩煎汤服之,五六日愈,盖仿此方加减之也。
〔《济》〕芎术汤治胃中湿痰,眩运呕逆,头重不食。
川芎 半夏(酒洗) 白术(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生姜七片,煎服不拘时。(一方有附子、桂心,无半夏。)
〔严〕旋复花汤治中脘伏痰,呕逆眩运。
旋复花 半夏 橘红 干姜(各一两) 槟榔 人参 甘草 白术(各半两)
上锉碎,每服一两,姜水煎服。
〔仲〕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方见呕吐。)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头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方见伤寒。)
〔子和〕青黛散 搐鼻取涎,治眩神效。(方见头痛。)
头风眩运,可用独圣散吐之。吐讫,可用清上辛凉之药,防风通圣散加半夏等味。仲景云此痰结胸中而致也。(通圣散见痫。)
独圣散
瓜蒂(不以多少) 郁金(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或二钱,HT 汁调下服之,用鸡翎探吐。
〔河间〕搜风丸治邪气上逆,风热上攻,头目眩运,大小便结滞。
人参 茯苓(各半两) 滑石(二两) 藿香(二钱半) 干姜 白矾(生,各一两) 蛤粉(二两)南星 大黄 黄芩(各二两) 牵牛(四两) 薄荷(半两) 半夏(一两) 寒水石(一两)
上为末,滴水丸,小豆大。每十丸,生姜汤下,加至二十丸,日三服。
〔仲〕白术附子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白术(二两) 附子(一两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上三味锉,每五钱,姜五片,枣一枚。水钟半,煎至七分,去渣温服。
〔《本》〕治体虚有风,外受虚湿,身如在空中。二生散
生附子(去皮脐) 生南星(各等分)
上二味, 咀,每服四大钱,水一钟,生姜十片,慢火煎至八分,去渣服。戊午年,予在新安有此疾,名医传授此方,三服愈。
〔仲〕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白术主之。(短气倚息,形如肿,为支饮。)用泽泻五两,白术二两,以水二升,煮一升,分温再服。
运气 眩有二
一曰风助肝盛眩。经云厥阴司天之政,风行太虚,云物摇动,目转耳鸣。三之气,风乃时举,民病掉眩。
又云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又云厥阴之胜,耳鸣头眩。又云厥阴之复,筋骨掉眩,治以诸凉是也。
二曰湿邪伤肾眩。经云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头项腰背痛而眩,治以苦热是也。
〔河〕神妙散 搐鼻,治头目昏眩,偏正头痛。(方见头痛门。)
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全文见针灸。盖者,百会穴也。补百会、风府二穴,则眩愈。)上气不足,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补足外踝下留之。(全文见针灸。)邪在肾,肩背头项痛,时眩,取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全文见针灸。)
〔《怪穴》〕头目眩运至阴
〔《标》〕金门 申脉
〔桑〕风池 神庭(内风池《通玄》同) 金门(泻) 三里(补)
〔《心》〕头晕怕寒,些少风寒,则目暗僵仆,不分冬夏,常用绵帽包,日夜不离,一去帽即发百会 惺惺(一分,恐上星) 风池(二寸半,主头大热) 丰隆(二寸半)
〔桑〕头热上囟 风门 攒竹 百会
〔《甲》〕风眩善呕,烦满,神庭主之。如颜色青者,上星主之。取上星者,先取 ,后取天牖、风池。如头痛颜青者,囟会主之。风眩引颔痛,上星主之。先取 ,后取天牖、风池。风眩目瞑,恶风寒,面赤肿,前顶主之。风眩目眩,颅上痛,后顶主之。风眩惊,手脘痛,泄风,汗出至腰,阳谷主之。脑风目瞑头痛,风眩目痛,脑空主之。风逆暴,四肢肿,湿则唏然寒,饥则烦心,饱则眩,大都主之。头眩目痛,至阴主之。
〔丹〕左手脉数热多,脉涩有死血。右手脉实痰积,脉大必有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