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4日

标签:
朱仙镇运粮河文化老有所乐历史 |
朱仙镇文化苦旅(连载)
声明
版权属于我,有擅自引用或者剽窃都是违法行为,为保护个人版权,特此声
明!
上篇
十、朱仙镇古迹及改造
2.运粮河——东沙河
朱仙镇有两条运粮河:即当地称之为的东沙河其实也是运粮河,还有就是穿镇而过的分支运粮河。
或问:朱仙镇的文物古迹多矣,为什么要说这两条已经废弃的河?
答曰:朱仙镇之所以跻身四大名镇之一,除了有岳飞的精忠文化,其繁荣发展全赖运粮河的便利。甚至可以这样说:镇东镇中两条运粮河都是朱仙镇的母亲河。
当然,运粮河各地都有,特别是隋炀帝开凿的通济渠,有利于灌溉。至于后来他要以巡视江南为名连接起了其它运河,并经后来唐宋两个朝代的继续努力而逐渐形成发展成京杭大运河,更是闻名世界。盖因政治家隋文帝杨坚以其英明神武,把个大隋朝治理得繁荣富强,举世公认。也就是说,他给接班人留下了一份无法估量的经济遗产和政治遗产。尽管隋炀帝杨广骄奢淫逸,躺在父亲的功劳簿上肆意妄为。虽然他连接其它运河只是为了便于看江南的好风光,但客观上也形成了一条贯穿南北并带动经济发展的利河。就像秦始皇筑长城的初心只是为了北防匈奴的入侵,谁也没想到,不到长城非好汉!成了今天旅游的好去处。
为此,我必须先厘清沙河和运粮河的来龙去脉。如果写河而不知其出生变迁,还有什么底气?
我想先写镇东的沙河。因为很多人只知道沙河而不知道它的运粮河功能。
左图就是被朱仙镇人称之为的沙河。溯源而上,到了朱仙镇北关,从启封故园北流过的桥上的指示牌还是为沙河正了名分:运粮河。右图为示意图。
据我站在桥上俯瞰和目测(左图),这条河绝对不是天然形成而是由人工造就的河。首先有人为的两岸河堤及以下的梯级层次,还有是其河道宽大,就是明显的人工开凿而成。水位达到第二梯级就能行船。干什么?只有运送粮食及其他物资。再从左图看,它和穿过朱仙镇中的运粮河同一源头。也就是主河道自开封县杏花营农场的秫米店村西北入境,流着流着就一分为二...也有人说历史上它们都和贾鲁河贯通并发挥功能的。又是黄河这家伙的不老实,只是贾鲁河——由贾鲁开挖而被名之为贾鲁河——几经淤塞,变来变去,至于今后还会不会变化,这就不是我们要探讨的事了。
按朱仙镇人和历史说,是镇中运粮河成就了昔日朱仙镇的繁荣,才跻身四大名镇之一。那么放着一条比镇中运粮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沙河不用,岂不可惜!可用而不用,古代人傻吗?
资料显示,沙河穿杏花营、仙人庄、西姜寨、朱仙镇等乡(镇),最后于大李庄乡的四合庄入涡河,在境内全长35.6公里。
如下图——这是我以八十多岁之身,开着小四轮,在乡间泥泞不堪的小路上摇摆而进,又“逞强”只身下到坡底,从三四个方位才拍到的沙河汇入涡河处。
从图片看,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涡河拐弯的一座桥。而我是站在两条河汇合后再向东流去的另一座桥上。桥上有人晒粮食,见我要下去,好心地叮嘱,你这么大的年龄了...我没听他的...
要说它是一个古迹并不过分,历史上也必然承担着运河功能!只是现在功能废弃,说不上当年勇了。
沙河不语,它的功劳人为淹没不是不可能。就算也承担过运粮河的功能算是古迹又怎样?还有改造后再提升利用价值吗?只能任其除了排涝的自然存在,或者,还可以让朱仙镇人外出发展又有成就者,归乡后看看然后抒发怀旧感情吧。
怀旧同样是人生一大快事。
因为,在我认识结识的人中,很多人一提起沙河就兴致勃勃,他们想到的不过是在河里游泳嬉戏。即如我现在专门写它,也只想当然地假设它也有功,对其过去未来,无法找到——当斯时也,陆路交通马最快,水路交通船便利。自从京杭大运河开通,就像今天的大广线一样,各地无不想发展投资和它连接而形成了一个高速网。根据你的需要,可以随意转网,到你要去的地方。
我们可以想象,《水浒传》杨志失陷花石纲一节,一定是他押运着船只从南方(太湖)水运而来向东京城的皇家交差。他会怎样到东京开封的呢?也一定是从小水路到大水路再转朱仙镇镇中运粮河卸货。你展开联想,就能明白。
至于改造一说,现实无用,怕是只能空叹息一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