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

标签:
玉棠号豆腐干文化朱仙镇老有所乐 |
朱仙镇文化苦旅(连载)
声明
版权属于我,有擅自引用或者剽窃都是违法行为,为保护个人版权,特此声
明!
上篇
九、探访朱仙镇的饮食文化
1.
无论在外地还是到了朱仙镇,只要打听朱仙镇的名吃,第一要说的就是豆腐(黑)干。再问哪家才是最好哪家又是正宗的,恐怕不找到正主儿,你问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样,我的任务我的奔波,又来了。
到朱仙镇两年多了,我也是最近才了解到一点点。
那又是一次骑着自行车优哉游哉。在开尉公路穿越朱仙镇外围中段路东辅道,我们看见一家名叫玉棠号的豆腐干店面。当时好像也没想着要寻找一个地方的名吃,就是想着每天吃炒菜也乏味儿了,吃点儿豆制品不也换换口味儿嘛。于是,停车,茫茫然地走进去,又茫然地购买的时候,忽然想起何不趁机问问那个“所以然”。
当我的目光和店主人平视,才看清店主人个子不高,身材的瘦小和我差不多。在他拿出来一小瓶臭豆腐放在柜台上我们付钱的那一刻,我的一句闲问,却问出一个天大的秘闻来。
都说朱仙镇豆腐干好吃,你们哪家才是正宗的呢?
听见我的问题,只见店主人不慌不忙,先指了指柜台后面好像珍宝似的珍惜地各种证件、证书。
首先看到的就是这个《证书》,证书不就是他们的名片吗!
这不是既往单位评先奖优获得的,而是省内全行业在争相讲述各自产品的特色并有权威专家联系历史沧桑始终不变其品质的认定,甚至还要各位内行再三品尝后确定的。就像我们看电视剧《红高粱》中高粱酒的评比大会,单家的三十里红拔得头筹,无人敢于争锋那样。
实话实说,别看可以买来文凭当票,那都是暗箱操作;这是摆在大庭广众下,没有异议的。所谓“当堂不让父,举手不留情”。说明在这个是行业评比中是争来的。
也可以说,哪家不想拿走这个证书以利经营,能谦让吗?但你没有历史的佐证,哪个服你呢?
如下图:
我们的店还有制作工艺都是从苏州来的。他说,干这个的并不是我这一家,你不妨再看看,看他们谁有这块招牌。这样说着,他就了有些自得的样子。好像怕我说他“王婆卖瓜...”,他接着又说,你到其他店也买点儿,品尝品尝嘛。
那么,何时来的,有多少年了?我的问题紧跟着。
这个,这,我说不清,也不知道。见我有些鄙夷,他立即来了精气神儿,大声道:别说我不知道,我爷爷的爷爷也说不清!
见他这样,怕是把这块招牌说成文物也不为过。我想。
他的茫然自然令我就更茫然了。
见再也问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只好请他站在这块号称“镇店之宝”不知道有多少年历史的招牌旁边,拍了这张照片。
回家后,我从网上查到了他:
姑苏
朱仙镇五香豆腐干
1966年出生,开封县人
看见他的柜台里几乎没有成品,柜台里面却有些精装待发的包装盒子,我又想,既然朱仙镇号称豆腐干之乡,恐怕也像木版年画那样,会有多家经营的。有鉴于此,店面售卖必然不多。只有和外地批发商有多年交往又销售不错才不断订货由店里代发的。
这就是该我追踪的任务了吧。
首先,据朱仙镇乡贤李允明讲,他家那块招牌弥足珍贵,闹红卫兵的时候,由于他藏得严严实实,又拒不吐露真情,谁也拿他没法儿,才得以保留下来。李允明还说,一般人想在那块招牌前拍个照都颇费周折。那是他家的镇店之宝啊!至于他家的产品,李允明也说,只要你细品,还是他家的好吃。
接着我又追踪到互联网。其中这样介绍:
朱仙镇五香豆腐干又名五香茶干,是开封市朱仙镇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名吃,属于豫菜系。此菜传说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名产,齐宣王赐名。又几经辗转,在唐朝时传入朱仙镇,成为朱仙镇特产,是唐时贡品之一。明末时,豆腐干的制作名家是朱仙镇王姓“玉棠号”,并成为祖传产业至今。
至于为什么他说从姑苏来,又是如何来的。不但我连他也始终不得要领。
王玉群又说了个和玉棠齐名的字号,意思也要我看看,有对比才有真实性嘛。
可是压根儿没有品尝朱仙镇豆腐干的味蕾,我怎么能鉴赏呢。
于是说,我们先买你一些吧。
你也别买多,先买一罐,好了再来。他说。
好吃的东西往往是不能只闻其声,还真的要品尝且会品尝的。我们品尝后自然说不出个子丑寅卯,只是在最后的回味中,有点无穷无尽的源远流长。那个味道从一丝丝的香气中,更从遥远的咀嚼中姗姗而来。
这就是我在品尝后,对朱仙镇豆玉棠号豆腐干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