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2日
(2024-09-22 07:39:07)
标签:
背嵬军老有所乐旅游文化 |
朱仙镇文化苦旅(连载)
声明
版权属于我,有擅自引用或者剽窃都是违法行为,为保护个人版权,特此声
明!
上篇
三、朱仙镇的精忠文化
3.“背嵬军”和朱仙镇大捷
背嵬军——史载——自秦始皇始就有背嵬军之说。首先它是骑兵,兵是精中选优,马是良中选良,实为军中精锐(其实都来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也就是向游牧民族学来的)。岳家军原来没有背嵬军,但金兀术来自北方且善骑射。岳飞认为必须有自己的精骑以对抗之,借古鉴今,如法精选并组成自己的背嵬军。此后,在很多战斗中,背嵬军都是战功卓著,士气大振。
初,岳飞组织抗金战斗中,苦于南方不产良马,因而无法组建骑兵部队。后在牛皋和杨再兴的两次针对伪齐军的奇袭成功后,获得战马一万五千余匹,这批战马为岳飞组建强大的骑兵部队奠定了基础,先后拥有了踏白军、游奕军和背嵬军三支骑兵部队。而其中背嵬军因战斗力最强而名垂史册。
墙上的文字不但提到了岳飞组建背嵬军,还以此精骑兵战胜金兀术而取得朱仙镇大捷并誓师继续北上。
可惜,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主和派占了上风...并以皇位得失说服了在位的高宗赵构,急召岳飞回京。岳飞明知此去凶多吉少,但万不得已,唯有“仰天长啸”,痛惜军士们流血流汗换来的果实,将要毁于一旦。同时,友军比如王俊都已撤军,独木难支,他不撤又能如何呢?在这样悲愤交集的情况下,能不五内俱焚,能不有感而发?于是,一首《满江红》脱口而出...至于这首词写在何时何地,历史上多有质疑或者争论。但既然朱仙镇大捷后再无他在北方的军旅记载,我就暂时论定是在朱仙镇大捷后的有感而发!
越位了,书归正传。
朱仙镇大捷发生在宋绍兴十年(1140年)。《宋史》卷365记载:“飞进军朱仙镇,距汴京四十五里,与兀术对垒而阵,遣骁将以背嵬骑五百奋击,大破之,兀术遁还汴京。”
朱仙镇之战是岳飞四次北伐的最后一战!
关于朱仙镇大捷,有于谦的诗佐证,也许如一股清流,有利于事实的澄清。诗曰:
匹马南来渡浙河, 汴城宫阙远嵯峨。
中兴诸将谁降虏?负国奸臣主议和。
黄叶古祠寒雨积, 青山荒冢白云多。
如何一别朱仙镇, 不见将军奏凯歌。
从小店王的形成和岳飞的长歌,更彰显了历代文臣武将的精忠和由此逐渐形成的“精忠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