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16日

标签:
旅游文化历史情感 |
2019春游记
二十七、为什么只教《悯农二》
4月27日
隰县遇雨。
告别壶口瀑布,继续向北,下榻隰县银河快捷酒店,因雨住两宿。
这是在隰县银河宾馆管一顿早餐时,在餐厅拍的。并由此引发了我的感慨!
如果念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华夏大地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孩子不学有家长的主动呢,更有课本上的作业呢!即使咿呀学语的小孩儿,父母们除了早教他们英语的“拜拜”和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恐怕就是这个了。
但事实就是这样简单吗?非也!
某次我到农村去,遇见一个小姑娘,她自顾自念起了“粒粒皆辛苦...”。念完我就问她,还有呢,没学吗?这一问,她竟然两眼茫茫然,再追问,就有点不知所错了。我忙安慰她,其实,作者“短李”《悯农》写了两首。
还有的呢?她问。于是,我就念给她听。也就是图片上的...
这是第一首;第二首才是“锄禾日当午”。
为什么你不会呢?我念过后再问。
老师没教;课本上也没有。
我还问过很多学生包括我的小孙子,一说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都是摇摇头作无知状。
肉食者鄙——我没话可说。但我想追问一下,为什么舍去第一首只教第二首呢?再追问一下:这有什么区别吗?自问自答:区别大矣!
第二首,只是教孩子大人知道种地的辛苦并因此懂得珍惜粮食,不可靡费糟蹋。套话,这就是弘扬光荣传统了!深度就这样,任你再神童,还能挖掘出什么更深层次的道理吗?那么第一首就大不相同了!
字面的意思好懂;但深挖下去,就会知道封建社会太不公道了!一粒粟做本,万颗子利润,一本万利不算过分吧。但种田人却不但吃不到,甚至还要被活活饿死。“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为什么?不读不懂这首诗的人还有高高在上者自然不会追问下去。如此则,即使他们整日里花天酒地,白花花吃剩下倒掉的米粒从阴沟里流走谁也不心疼更不会追责。
据说贾似道得意时,剩饭就是从下水道流出来,却被一位高僧一点点捡起来囤起来。待到贾似道倒台,反被高僧拿来周济他们。
至于“尔俸尔禄,民膏民脂”者,只会一拍惊堂木:大胆刁民!全然不懂“吃百姓饭,穿百姓衣,莫道百姓可欺...”
这只是不教《悯农一》的浅层次原因;再往深里追问,那就是怕你...无知的农民就会不安份不听话甚至敢于揭竿而起,推翻万恶的旧社会!就像朱元璋删孟子,因为害怕“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弃之”,岂能容他!
想到这里就会脊背发凉!不但劳动人民;统治者也会坐卧不安。把一本万利的因果关系教你明白懂得农民反而不得食,不是自找麻烦甚至冒着被清算的危险吗?这首诗如果出现在一千九百五十七年,给你弄个“小发昏”还算轻的,再延伸到一千九百六十六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叫你永世不得翻身甚至要了卿卿性命,也不稀罕。
大凡王者都明白这一点最要命,所以才只教其二而故意隐瞒了其一。
至于这家饭店为什么把《悯农一》大鸣大放公开展示,也许不知其中厉害,或者气候变化没人干涉罢了。
网友评论选:
能够在如此精彩的帖子后面留下自己的网名是多么骄傲的一件事啊!~
——粗灯丝
第1首是站在劳动人民立场,反映其所遭受的压迫,第2首是站在地主立场上,表示要怜悯爱惜农民和粮食。
——
专制者不可信,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秘密。
——鸡的屁奴隶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空性与量子重叠
——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