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门遁甲原创研究》典故
(2022-06-24)易约
奇门遁甲是一个很神奇的预测学术,其包含了天文学,作战学,谋略学,历法学等。现在的奇门遁甲,也可以被运用于婚恋,工作,事业等诸多方面。这么神奇的上古神话流传的奇门遁甲,创始人是谁呢?
根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奇门遁甲起源于四千六百多年前,轩辕黄帝大战蚩尤之时。当时我们的祖先黄帝和蚩尤在涿鹿展开了一场大战,蚩尤身高七尺,铁头铜身刀枪不入,而且会呼风唤雨。在战场上制造迷雾,使得黄帝的部队迷失了方向。
有一天晚上,三更半夜大家都在睡觉的时候,忽然,轩辕丘上,传来惊天动地的声音以及非常强烈的光芒,惊醒了黄帝及众人。大家匆匆忙忙的起床,跑过去一看,原来是有一支彩虹,自天空中缓缓下降,从中走出一位全身大放光芒的仙女。仙女手上捧着一个,长九寸阔八寸的玉匣,黄帝接过来打开一看,里面有一本天篆文册“龙甲神章”。黄帝根据书里面的记载,制造了指南车,最终打败了蚩尤。
《龙甲神章》除了记载兵器的打造方法之外,还记载了很多行军打仗遣兵调将的兵法。于是黄帝让他的宰相风后把《龙甲神章》演绎成兵法十三章,孤虚法十二章,奇门遁甲一千零八十局等。
一、 奇门遁甲原创活动
研究奇门遁甲的人都奉九天玄女为祖师爷(祖师奶奶),九天玄女又叫黎山老母,原名风后,是女娲部族的的风师,相当于大法师,负责与神灵沟通。
伏羲部落与女娲部落合为一处后,伏羲部落中最懂法术的人,莫过于风后,而伏羲向风后传授最多的,便是八风八方之法的使用。后来风后将此加以简单创造,成了今天玄学中最为神秘而强大的奇门遁甲之术。
当时的奇门遁甲之术虽简略,但雏形已现。作战之时,如果把敌人的军队当成风,他们只可能从八个方向来袭,这八个方向分别是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以此八方为据,安排军队,每支军队占据一个方位,指挥官占中,共九个方位,名为九宫。这九个方位中,居中的指挥官,有三支力量可供调配,名为三奇,每一方位,是为一门,共有八门,合称奇门,其中因指挥官隐于阵中,又以甲相代称,故名遁甲。
当时的奇门遁甲,是自造天地,每一门的队伍,共分为里中外三层,其中,中层为地盘,保持九宫格局不变。作战之时,外层应时间变化,顺时运行,内层应外层之变,逆向交替,每个时辰变化一次,自成天地。
每次敌军来袭之时,利用阵法之变,将敌中的一部分人马困于阵中,迅速判定对方的五行能量属性(按对方的强弱程度及兵种分析判定),采取生、克、耗、助、泄五种能量关系的消长,最终化解对方实力。
最早的奇门遁甲,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外应天时(八风八卦),中定方位(九宫),内运五行,在上古最著名的涿鹿(浊陆)之战中,风后就用此阵法化解了蚩尤军队的攻势,取得胜利。
二、奇门遁甲后天研究
《奇门遁甲》是中国古代术数著作,也是奇门、六壬、太乙三大秘宝中的第一大秘术,为三式之首,最有理法。其本质是一门高等的天文物理学,揭示了太阳系八大行星和地球磁场的相互作用情况。
《奇门遁甲》最初创立时,共有四千三百二十局,风后改良为一千零八十局,到周朝时姜尚因为行军布阵的需要压缩为七十二局,汉代的张良得黄石公传授后,再次改革,成为现在使用的阴遁九局、阳遁九局,共十八局。
由此可见《奇门遁甲》是中国古代很多代人共同研究的结果,它包含有天文学、历法学、战争学、谋略学、哲学等。现在《奇门遁甲》又通常被人简称“奇门”、“奇门遁”、“遁甲”。民间流传的俗语有“学会奇门遁,来人不用问”。
奇门遁甲的基本格局反映了社会的人事、生活、社会制度,及天文、地理、物候等,其典型代表人物,在古代,有传说的黄帝、姜太公、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等。古代奇门遁甲应用于战争。
奇门遁甲,原来是中国古老的一门术数。它往往被认为是做占卜之用,有一说法是说《奇门遁甲》是中国古代人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经过长期观察、反复验证,总结出来的一门传统珍贵文化遗产;还有一说《奇门遁甲》是修真的功法。由於元朝后外族入侵,导致资料大量损毁遗失,出现了众多流派。按照功能划分,奇门遁甲有理数奇门和法术奇门两种。
奇门遁甲源于感性思维,发展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形象、比类取象的联想力,以及观物取象的直观思维,类聚群分的逻辑思维,极数通变的象数思维等方法。其法用洛书与后天八卦,按节气时日干支而起奇门以择日也。
奇门遁甲的发展历史凝结了中国古代社会精英和优秀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它在周秦时期称为“阴符”,汉魏时期易名“六甲”,隋唐及宋元时期改称为“遁甲”,明清以后方始统称为“奇门遁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