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甲骨文4则

664《甲骨文合集》6451臼中部有标志的鼓状释为“朄”,古代敲击用以引乐的小鼓。以“贝”“朄”为声符,以房屋形为意符,释为长音字“璧雍”,建筑名,古代天子所设立的太学。汉 王充 《论衡·骨相》:“韩太傅 为诸生时,借相工五十钱,与之俱入璧雍之中,相璧雍弟子谁当贵者。”
“祠堂”彝语叫“匹很”,应该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商朝“璧雍”的祭祀意义。
“璧雍”演化为后世的“寳”字,因为“璧雍”象征天圆地方,唐初至清末铜币“通宝”亦模仿“璧雍”的形象。
以“璧雍”通假“寳”,表示“钱”的意义,现代仍流传在维语中,维语“钱”发音接近“普力”。
《阿凡提故事》中的“巴依老爷”,蒙古语中的“巴彦”是不是以甲骨文“璧雍”为字根?只能说意义有一定关系,但是甲骨文中另有表示“丰盛”意义的形容词,维语“巴依”、蒙古语“巴彦”应与那个字有关。
“璧雍”的一个声符是“贝”,和我在《释甲骨文第五百五十八字——売》释的“売”为相关字。“売”表示卖,我根据日语推测商朝时的发音接近ba
i。
“璧雍”根据其声符,以及目前在彝语、维语中的发音,推测在商朝的发音接近ba
in。
前文多次从地理、天文各角度论证古希腊文化为中国本土文化,西周猃狁。则奥林匹亚Olympian后面音节pian是“辟雍”的对音。是古人认为天堂花园的形状。
665《甲骨文合集》6860-6864“鲜缶”通假“献俘”,商周时“俘”发音通“馘”,不读fu。指古代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计数献功,而不是后世的俘虏。
甲骨文h声母浊化成p或b,如客家话规律。另一种浊化成g声母,如“缶”。
如商周“上侯”指周国鄇邑,即《散氏盘》“周道”境内,和郈邑一样,应发音gou。
《诗经·大雅·皇矣》:“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执讯连连,攸馘安安。”随景教和猃狁(希腊)文化西传,“馘”演化为英语captive。
从商朝“缶”发音推断,瓦制打击乐器“缶”应为秦地乐器蒉桴。渑池会上,蔺相如强迫秦王击缶。
陶鼓指原始打击乐以土为框的鼓。
我怀疑“蒉桴”就是鼛鼓,如果此猜测成立,则石鼓文《作原》出现鼛鼓,是石鼓文为周成王岐阳大蒐又一礼制证据。《吾车》“骍骍角弓”指天子射牲彤弓,“吾驱其特”“特”指祭天特牲。《作原》出现天子旗帜“旌夏”等都是天子礼制。
印度鼓里有一种叫格塔姆(ghatam)的鼓,应源自中国陶鼓蒉桴,商朝、秦地发浊音“缶”。
现代“手碟”据说源自格塔姆,我倾向于她源自壮族习用的陶鼓横鼓/岳鼓。
667《甲骨文合集》6906丝线又长又多连续不断状,会意字,释为“曼衍”。我曾经犹豫应释“曼衍”还是“蜿蜒”,不同族群对同一个字发音略有不同。后根据《中方鼎》释为“曼衍”。
甲骨文“曼衍”通假西周金文“绾”,表示富足义时通假陕西方言“贎活”。
在6906中,“贞,曼衍,其獲跸迂”通假“贞,戡,其獲偪阳”。“曼衍”发音浊化,通假文王戡黎的“戡”,平定。我国哪里发音有m声母浊化为k或g的情况,望各位网友不吝赐教。
《甲骨文合集》32226第三条卜辞“曼衍立中”,“曼衍”发音也浊化,通假“堪舆”,指确定祭祀位的正中。《诗经·定之方中》“中”指建筑物的正中。“命彼倌人”的“倌”通假“堪舆”,指根据地形地貌确定建筑地点、建筑形制的人。
《定之方中》现在注释的质量很差,是注释者不了解建筑文化的缘故。
《中方鼎》“堪舆王位”,和32226相同用法。“堪舆”现在释成“執”,仔细分辨,和同器“執”字写法不同。
668《甲骨文合集》6860— 6864地名“蜀”原来我释为《散氏盘》中芻道,也就是西周楚国,思量再三,还是倾向于她是温国的鄐邑。
甲骨文“蜀”的字形下方屈曲形为脐带,上方眼睛形为天眼,指受精卵刚刚着床时的状态,有脐带,先天元气在天眼处。中医干燥脐带称为“坎炁”,阴阳双补,说明“蜀”为商朝人体先天元气“炁”初文,后世发音浊化,商朝时“蜀”发音接近cu。
说起来西方照猫画虎的中国文化太多,“炁”是“基因”的字根,羌医称为“吉纳”者。
蜀特指人先天元气。甲骨文另有“易”是天地间普遍的先天元气“炁”,商朝发音接近ci。
甲骨文“蜀”的发音主要根据石鼓文“射其猏蜀”确定,“猏蜀”通假“豭犓”,指两岁以下公牛,在《吾车》中祭天,和“骍骍角弓”指天子彤弓,“特”指祭天特牲等,一起证明石鼓文为周成王岐阳大蒐刻石。
另外,中国黄道星座文化将金牛座称为“作噩”,也可以证明甲骨文“蜀”,石鼓文“蜀”的发音。
十二星座文化随猃狁(古希腊)、景教西传,西方称金牛座为Taurus,模仿的是中文“特牛”发音。
为什么我倾向于“蜀”是温国鄐邑?因为“温”字日语保存了商朝时古音,商朝发音为ao,不读wen,应为甲骨文、《散氏盘》“廼”,在今郑州贾鲁河转弯处附近。
根据《散氏盘》地理,元朝将河川改名为贾鲁河,也就是清明上河图中“河”,是中原地理混乱的主要原因。
河图为河川所出,从《穆天子传》可见,很多重要的祭祀在河川、嚣国举行。所以6860-6864的献俘(馘)礼,我倾向于在鄐邑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