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甲骨文10则

标签:
历史收藏文化杂谈 |
甲骨文“嚸”是以“甸”为声符的形声字,和“甸”“殿”“点化”等字是相关字。
孔子弟子曾点的“点”可能是甲骨文“嚸”。
552《甲骨文合集》5455以“甸”为声符,以房屋形为意符,释为“殿”,古代泛指高大的堂屋。后专指帝王所居或供奉神佛之所。甲骨文的意符非常精确,有房屋形基本都和建筑有关。
甲骨文“殿”是以“甸”为声符的形声字,和“甸”“嚸”“点化”等字是相关字,发音和意义可以相互印证。
553《甲骨文合集》21321以“田”为声符,以手拿戒尺或算筹状为意符,释为长音字“点化”,指僧道等用言语启发人悟道。
甲骨文“点化”和《甲骨文合集》18105“嚸”的区别在于,点化强调教化,“嚸”强调评论。
“点化”和“训”都以手拿戒尺或算筹状为意符,是相关字,见《释甲骨文第五百四十九字—训》。
甲骨文“点化”和“甸”“殿”“嚸”都是相关字,发音和意义可以相互印证。
554《甲骨文合集》18160以“東”为声符,以手为意符,释为“动”,《说文》“动,作也。”
《易·彖传》“动而健。”虞注:“震也。”
甲骨文“动”和《甲骨文合集》18709“董”是相关字,发音和意义可以相互印证。
“董”的构字法和《释甲骨文第五百五十字——甸》“甸”字又可以相互印证,双手向上表示尊崇。
555《甲骨文合集》22094、22095以“東”为声符,以“田”为意符,释为“同”,古代土地面积单位,地方百里为“同”。《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无亦监乎若敖蚡冒至于武文,土不过同,慎其四竟,犹不城郢。”由此字可知商朝数学有平方的概念。
甲骨文的意符非常精确,以“田”为意符,意义都与土地有关。
又《周礼·地官·小司徒》“井牧其田野”注:司马法曰:十成为终,十终为同,同方百里。疏:谓之为同者,取象震雷百里所闻同,故名百里为同也。
甲骨文土地面积“同”和《甲骨文合集》18160“动”、18709“董”是相关字,都以“東”为声符,发音和意义可以相互印证。
556《甲骨文合集》29351以“蛛”为声符,以“田”为意符,释为“终”,古代土地面积,《周礼·地官·小司徒·井牧其田野注》司马法曰:十成为终,十终为同,同方百里。《疏》谓之为同者,取象震雷百里所闻同,故名百里为同也。
甲骨文“终”和我在《释甲骨文第五百五十五字——同(土地面积)》释的“同”是相关字,都指土地面积,且构字法一致,都是形声字。
“终”在29351中是地名,有几种可能性:
1,商朝“仲”国,《邢侯簋》“重”,《士山盘》中侯辖地,因靠近“州”,甲骨文《散氏盘》“州”邑,应在今郑州金水区。
2,西周黄国竹邑,《穆天子传》黄竹,《散氏盘》“诛”邑,大致在今郑州中部。
3,西周邾国,《散氏盘》“楮”,大致在今郑州东部。
《散氏盘》西北起于“(工隹)”,即甲骨文“(工隹)”,今荥阳鸿沟附近,东南至“大沽”,今郑州管城回族区大湖村,《散氏盘》地名都在今荥阳、郑州地域。其中“州”“登”“(亯京)”“廼”“(虘又)”等地名和甲骨文完全一致,其中“(亯京)”为商朝故都相,“(虘又)”为夏朝南巢,在今南曹乡附近。《散氏盘》是确定商周地理的第一手资料。
《散氏盘》“刚”“(攸火)”虽然写法和甲骨文略有区别,也可推出“刚”对应甲骨文“犅”,西周江国;“(攸火)”对应甲骨文“攸”,春秋庸国鯈邑。
元朝将河川改名为贾鲁河,将《散氏盘》“厂湶(汳水、阪泉、楚文化汉水)”改名为熊儿河,是中原地理混乱的主要原因。
从以“東”为声符的角度,甲骨文“栋”和“动”“董”“同(土地面积)”是相关字。
从建筑术语角度,甲骨文“栋”和“殿”“宇”“榱”等字是相关字。
558《甲骨文合集》6764以“贝”为声符和意符,以手为意符,释为“売”,古同“卖”,《说文》作。出物货也。从出从買。《注》徐鍇曰:货精,故出则買之也。
此字的发音应根据流传至日语的发音确定,日语中“売”发音为ばい,罗马音ba i。现代汉语的发音与商朝时不同。甲骨文中还有若干字以“売”为声符,确定其发音很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英文表示“买”的buy,发音与此接近,可能随古希腊文化、景教西传,发生舛误。《丝路山水地图》显示古希腊都城为“阿丹城”,在今甘肃敦煌附近。《丝路山水地图》《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显示景教起源于今哈密沁城乡附近。
正因中国文化同时东传和西传,所以日语和英语中很多词语发音和意义接近。如以前谈过的“樂”,日语发音らく(raku),梵文接近“拉克”,英语luck。
商周一些文字发音意义也要参考日语确定,如《诗经·大雅·民劳》“无纵诡随”根据日语发音应为“嘘(うそ)偽装”,指谎言伪装;《诗经·商颂·烈祖》“鬷假无言”中“鬷假”应通假日语“造化(ぞうか)”,现代汉语的发音已经变了。
《诗经》中应用日语解释的地方还有很多,暂不一一列举了。
559《甲骨文合集》33389以“女”为意符,以“蟊贼”为声符,释为长音字“藐姑射”,成仙得道的女子,仙女。清 曹寅
《窗前绿萼梅》诗:“日长似有春烟起,独向苔岑间 藐姑
。”
蒙古族常用人名,麻珠尔,用作地名的“马召”“麻吉”都源于“藐姑射”。
《丝路山水地图》和《大唐西域记》地理比对,“脱辛”对应今托克逊,“苦先新城”对应今奎先达坂,撒马尔罕在今焉耆盆地,玄奘取经走的是南疆路线,产生佛教的古印度应为唐代羊同。现代安多藏区应为受古印度影响形成的地名。
所以佛教为中国本土文化,“藐姑射”在佛教中写作“妙吉祥”。《诗经·大雅·卷阿》中出现了三次“弥尔性”,通假“妙吉祥”,以及流传到西方的“弥撒”,表示祝周王(成仙)得道。《折觥》“木羊册”应与“藐姑射”同源,在《折觥》中指祭祀或者祝愿,相当于“弥撒”。
《丝路山水地图》和《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地理比对,景教应产生于今哈密沁城乡。则《圣经》地理与中国地理可完全吻合,如“埃及”应为西域焉耆,“伯利恒”应为“不儿罕山”,“加利利”应为怯绿涟河等。所以《圣经》波斯三博士Magi的字根应为商朝“藐姑射”。后流传在英文中成为Magician的字根。
“藐姑射”作为集会形式的字根在佛教中写作“无遮”,基督教写作“弥撒”,日语写作“祭り(まつり)”,发音和意义都接近。
“藐姑射”作为成仙得道者,在佛教中写作“妙吉祥”,玄奘也释作“末伽”,基督教写作“Magi”,福建写作“妈祖”,发音和意义都接近。
“藐姑射”作为族群名,《蒙古秘史》写作“蔑儿乞惕”,《圣经》称为“Misr”人,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马其顿人”,发音和意义都接近,蔑儿乞惕可能是信仰文殊菩萨的族群。
《丝路山水地图》显示“阿丹城”为古希腊雅典,“鲁城”为西域鲁迷“古罗马”,撒马尔罕在今焉耆盆地,亚历山大大帝最后驻跸的巴克特里亚为今巴楚县(巴克楚尔),古希腊应为西周猃狁,古希腊文化应为中国本土文化。
古罗马医药之神“墨丘利”是中国疫疠之神方相氏“蒙倛”对音。以“蒙倛”神名命名的中药“女青”,我对它在疫情中的作用寄予厚望。
上述古希腊、佛教、基督教中词汇的发音和意义都接近,不是巧合,是因为它们都有同一位母亲——中国。
另外,需要修正《释甲骨文第五百零九字——蟊》《释甲骨文第五百一十字——芼》为“蟊贼”和“芼菜”,都是长音字。
560《甲骨文合集》1487以两个“竞”同时为声符和意符,释为长音字“执竞”,《诗经·执竞》“执竞武王,无竞维烈。”
“执竞”的意义需要结合石鼓文分析。《吾水》“吾水既瀞,吾道既平”,“执竞”通假“瀞”,指四海升平、四海既清且静的意思。“瀞”应该发长音,在汉语中一般记为“靖”,东汉《郙阁颂》“禹导江河,以靖四海。”
从此字语气可推知石鼓文作者为周成王姬诵。石鼓文祭天用“特”,祭地用“白马”,临时休息在“大次”,旗帜用旌“夏”等礼制,均可证明作者为周成王。
“执竞”在蒙古语中保留了长音,应为“成吉思汗”的“成吉思”的对音,意为扫平四海,使四海升平的大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