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甲骨文6则

标签:
历史收藏文化杂谈 |
《甲骨文合集》41297向上箭头形表示向神灵进献,右下方“跽”转注为祭祀的“祭”,左下方字形为丝线的头绪,释为“绎”,以表示丝线头绪的“绎”为声符,释为“绎”,祭祀名,《尔雅·释天》:“绎,祭也。周曰绎。”
甲骨文“绎”字演化为《“令”方彜》中“绎”字,省略了声符“绎”。《“令”方彜》的器主名字为“佚绎”,即周初史佚。
甲骨文中“祃”字、《噭士卿父戊尊》记载周成王为雒邑举行第一次郊祭的“郊”字,甲骨文西周金文的“绎”字,构字法类似,都以向上箭头形表示向神灵进献。
2《甲骨文合集》18778一个人在唱歌,四个点表示四下里有人应和,双手表示推崇,释为“倡”,指领唱之人。《礼·乐记》壹倡而三叹。《注》倡,发歌句也。三叹,三人从叹之耳。与唱通。
比如曹操的卞夫人,出身倡家,未必如后人认为的出身低贱。
《甲骨文合集》17919左方奴隶状,右方“見”表示监督,释为“隶”,表示监督奴隶的人。书法“隶书”,行政“吏治”均是从此字演化而来。
甲骨文“隶”在西周金文中写作“(录見)”,见《(录见)簋》,即《隶簋》。《穆天子传》与穆王世金文历日相比对,可推知《隶簋》器主是穆王世三公之一井利。
“隹廿又四年九月既望,庚寅”,公元前939年9月21日(23日11:36望),周穆王二十四年九月望日庚寅,井利受册命为冢司马。则祭公谋父去世时间应在此时间之后,井利拜冢司马后才可能位列三公。
祭公谋父应为《散氏盘》器主“眉眉”,散氏国君。《散氏盘》中明显能感觉出“眉眉”地位远高于其他国君。祭公谋父就是金文中伯懋父。“唯王九月,辰才乙卯”,《散氏盘》记载的时间是穆王二十年九月望日乙卯的可能性比较大。为什么选择望日订立盟约,解释起来篇幅会比较长,暂从略。
《散氏盘》定为穆王器,是因为其中出现的东虢国君名字和穆王三十二年《攸从鼎》东虢国君名字一致。
井利在《穆天子传》中频繁出现,第一次,是河宗之子孫柏絮赠送礼物,“天子使井利受之。”公元前946年11月8日,9日11:22望,此为穆王十七年。
第二次,“癸丑,天子大朝于燕之山、河水之阿。乃命井利、梁固,聿將六師。”公元前945年3月19日,周穆王十八年,举行大朝,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天是九九最后一天。
周穆王将赴昆仑举行纪念周朝建立100周年望祭,先到河宗氏辖地告帝。
第三次,在盛姬的葬礼上。壬寅,天子命哭,周穆王二十八年,公元前935年11月11日,井利待仪式结束后收藏祭器。甲辰,周穆王决定盛姬下葬于乐池之南,公元前935年11月18日,井利仍然是仪式结束后收藏祭器。穆王作此决定在一个望日。
壬戌,盛姬下葬,井利收藏各种馈赠。公元前935年12月1日。盛姬壬寅去世,壬戌下葬,即三七下葬,可见周朝葬礼礼制。
甲骨文中“(虫虫)”“蛊”“(虫虫皿)”“蠱”字形,都是表示蒸气、飘带、舞具等向上飘浮之状,都可释为“浮”。《诗经大雅生民》“释之叟叟,烝之浮浮”。
《甲骨文合集》20970“舞(虫虫)”通假“舞帗”。帗舞是中国古代舞蹈之一。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被称之为“六小舞”,是周朝时期用于教育贵族子弟的乐舞教材,有时也用于某些祭祀场合。可见商朝已有帗舞。
《甲骨文合集》10748“蠱罗”通假“浮罗”,即春秋时“虫牢”,《春秋•成公五年》:“十有二月己丑,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邾子、杞伯同盟于虫牢。”根据甲骨文发音“虫牢”发音接近“浮罗”,即虎牢关。
根据甲骨文“蛊/蠱”等字的发音,《易经》蛊卦的“蛊”发音接近“浮”,初始意义是烹饪时蒸气袅袅上升纠缠之态,在《蛊卦》中指“纷乱”。
“蛊”发“浮”音另可见“气蛊”,通“气愤”。
《甲骨文合集》20975,“舞羊”,“羊”应该发长音,即《阳阿》,本是古之名倡阳阿的名字,后作为舞名。
20975第二条卜辞“奏丘”,“丘”也发长音,即雅曲《清角》,《韩非子·十过》:“
平公 提觞而起,为 师旷
寿,反而问曰:‘音莫悲於清徵乎?’
师旷 曰:‘不如清角。’”注:《韩非子·十过篇》: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
甲骨文出现的乐曲名、舞名已经非常多了。
发长音的情况即“抑扬顿挫”中的“扬”。西周金文一般用两个字表示。
如《“令”方彜》器主“佚绎”,应为周初太史史佚,“佚”发长音用“佚绎”表示。
《散氏盘》器主“眉眉”,散氏国君,祭公谋父,金文中的“伯懋父”,“眉”发长音用“眉眉”表示。
战国
楚 宋玉《<高唐赋>序》:“王曰:‘试为寡人赋之。’玉
曰:‘唯唯。’”“唯”是发长音的。成语“唯唯诺诺”先秦发音应该是“唯——诺——”,都是长音。
《甲骨文合集》20974第三、第四条卜辞表示太阳又露面字形,释为“霁”。本指雨止。泛指风霜雨雪停止,天气晴好。如:光风霁月。唐王勃《滕王阁序》“云销雨霁”。
20974第四条卜辞“霁”是舞蹈名,可推知《霁》应发长音,为后世《激楚》。《汉书·司马相如传上》:“
鄢 郢 繽纷,《激楚》、《结风》。”
颜师古 注引 郭璞
曰:“《激楚》,歌曲也。”
唐 独孤及 《东平蓬莱驿置酒留宴》诗:“
齐 童如花解 郢
曲,起舞《激楚》歌《採莲》。”
从20974卜辞看,一直在下雨,舞《霁》(激楚)是为了祈晴。
甲骨文中很多舞名、乐曲名都发长音。如《甲骨文合集》20975,“舞羊”,“羊”应该发长音,即《阳阿》。20975第二条卜辞“奏丘”,“丘”也发长音,即雅曲《清角》。
从《霁》《羊》《丘》与后世《激楚》《阳阿》《清角》的对应关系看,甲骨文可释可读,且可以根据后世流传歌舞名,判断其长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