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甲骨文3则

标签:
历史收藏文化杂谈 |
“我”为声符,“石”为意符,释为“砐”,石头高大的样子,如“阳侯砐砐以岸起。”,“峨”“崿”可能通“砐”。“砐”应通假“岩”,《诗经•鲁颂·閟宫》:“泰山岩岩,
10405卜辞“小臣叶車马砐裨王車”通假“小臣摄车马迩裨王车”,小臣驾驶副车在王车左近辅助。
甲骨文“裨”是以“貔”为声符的形声字。
《甲骨文合集》10405以“貔”,即黄鼠为声符,“丂”为意符,释为“裨”,补益,补助。
“我”为声符,“石”为意符,释为“砐”,石头高大的样子,如“阳侯砐砐以岸起。”,“峨”“崿”可能通“砐”。“砐”应通假“岩”,《诗经•鲁颂·閟宫》:“泰山岩岩,
10405卜辞“小臣叶車马砐裨王車”通假“小臣摄车马迩裨王车”,小臣驾驶副车在王车左近辅助。
甲骨文“裨”是以“貔”为声符的形声字。
2《甲骨文合集》14815左侧以“女”为意符,右侧以标志的“标”的声符,此处与表示作标志的木柱的“华表”的“表”相关,以树枝的不同节点象形,释为“摽”,见《诗经·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根据青梅的形态特点,“摽”应该指青梅枝上一个节点结两个果实,和“摽着劲儿”用法接近。所以用“摽有梅”起兴恋人成双成对。
14815“女“摽”释为“漂”,在河水边漂纩/漂絮的女子。“漂母饭信”即是此类工作。
《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侯韩信为布衣时,贫而无行。从人寄食,人多厌之。“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后信为楚王,“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3《甲骨文合集》23265上方字符以“丰”为声符,以手持鼓槌状为意符,释为“桴”。再以“桴”为声符,下方米粒精华状为意符,释为“皀”,榖之馨香。发音通“瑚”。
甲骨文“皀”在《天亡簋》中写作米粒精华状“皀”。从《天亡簋》形制推知,“皀”为圆形。许云簋方簠圜。郑则云簋圜簠方。许是对的,郑玄是错的。
天子九鼎八簋,此处“簋”为圆形器,发音为“瑚”。
西周金文“皀”大多写作“”,保留了甲骨文手持“桴”的意象。
《天亡簋(瑚)》“乙亥,王又(有)大丰(礼)”,是武王二年正月十五,上元,公元前1044年1月20日,19:52望,周武王在太室山礼斗,类似于《三国演义》诸葛亮步罡踏斗,祈禳增寿一纪。
从《天亡簋》记载看,周武王健康状况不佳,姬诵尚幼,是他急于伐纣的主要原因。而且武王这次礼斗,也没有达到增寿的目的。
《天亡簋》虽然没有写明王年月份望日,为什么选择正月十五上元礼斗,可根据道教礼斗择日观念推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