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西域(一百零七)

标签:
历史收藏文化杂谈 |
“於阗”“乐都”“阿勒屯”“约旦”“印度”“羊同”这些地名,在西北经常重名,不论在汉文文献还是《圣经》、佛教典籍、《蒙古秘史》中都容易混淆。
“印度”在中国表示“月亮”,早在西周时就是如此,根本不是所谓佛教传入中原才出现。《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闉阇﹐有女如荼。”“闉阇”就是“印度”,表示“月城”。古“印度”这类建筑理念在中国建筑中除了“月城”,还留下“月亮门”“月台”等。
《穆天子传》中“乐都”通“印度”,在析支河曲,表示“都城”的意义。从《穆天子传》“乐都”来看,“印度”应该来源于羌族,羌族现在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云朵”应该从西周“乐都(印度)”延续下来的,本意指“月宫”。
在四川羌族史诗中“成都”也被称为“夷都”,通“乐都/印度”,表示“月宫”意,引申为“都城”。
隋炀帝西巡到达的“乐都”应该在今哈密一带,在唐诗中多意译为“月窟”。李白《上云乐》“康老胡雏,生彼月窟。”《发白马》有“扬兵猎月窟,转战略朝那”。唐岑参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之二:“官军西出过楼兰 ,营幕傍临月窟寒。”
哈密附近的“月窟”还音译为“於阗”“阿勒屯”等。《汉书·西域传》:“其河有两源:一出葱岭山,一出于阗。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显示产生基督教的大秦国在今哈密沁城乡附近,则哈密附近“於阗河”应为耶稣受洗的“约旦河”,耶律楚材《西游录》中“别石把”城应为《圣经》“别是巴”城。
成吉思汗早期征战之地出现至少三处“哈老徒”,应该是从羌语“乐都/印度”演化而来,表示“月宫/都城”,其中之一应为今哈密回城乡阿勒屯村,是一处自元代以来不变的地名。《元史》:“(成吉思汗)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哈老徒”是“阿勒屯”的对音。
“於阗”“乐都”“阿勒屯”“约旦”“印度”“羊同”这些地名,在西北经常重名,不论在汉文文献还是《圣经》、佛教典籍、《蒙古秘史》中都容易混淆。
“印度”在中国表示“月亮”,早在西周时就是如此,根本不是所谓佛教传入中原才出现。《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闉阇﹐有女如荼。”“闉阇”就是“印度”,表示“月城”。古“印度”这类建筑理念在中国建筑中除了“月城”,还留下“月亮门”“月台”等。
《穆天子传》中“乐都”通“印度”,在析支河曲,表示“都城”的意义。从《穆天子传》“乐都”来看,“印度”应该来源于羌族,羌族现在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云朵”应该从西周“乐都(印度)”延续下来的,本意指“月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