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西域(一百零一)
标签:
历史收藏文化杂谈 |
李白故乡、玄奘所至的“素叶”,应为今哈密射月沟附近,从唐朝至今不变的地名。
但是“素叶/碎叶”和“疏勒”“叙利亚”“新罗”“萨里川”等等发音接近,与其他地名混淆非常严重。
巴格达作家——古达玛撰写的《税册及其编写》“亚历山大取道中国之后向北方去,中国首领与之同行,直达疏勒()国,并征服了它。在那里建造了两座城市,一个名叫疏勒,另一个名叫海姆丹()。他命令中国的首领率领自己的军队驻于海姆丹,又命令他的一员部将驻扎在疏勒。然后,他奔向旷野上的突厥,征服和蹂躏了他们。”
根据中国史地资料,亚历山大大帝应从今甘肃瓜州附近起兵,《丝路山水地图》显示“阿丹城”为古希腊都城“雅典”。《道里邦国志》还记载“在与刚素对面的中国的尽头有众山及诸国,那就是新罗国。”此处“刚素”应通“甘肃”,“新罗”应指古希腊,在今甘肃“疏勒河”流域。
亚历山大大帝经哈密附近建筑了“胡姆丹”和“碎叶”两座城市。
再攻打至古撒马尔罕,《丝路山水地图显示》在今焉耆盆地。
最后驻跸在巴克特里亚,在今新疆巴楚县附近(巴克楚尔)。
因为亚历山大大帝建筑的胡姆丹应为后来的突厥牙帐,应在“乌都犍山”,今哈密“霍敦乔喀山”附近,所以反推李白故乡“碎叶”应该在今射月沟附近。哈密还有“沙尔湖”“沙尔站”“索润”等地名和“碎叶”发音相似,综合亚历山大西征行程、玄奘取经路线,其他应该不吻合。
西域城名、国名、地区名相同或接近者太多,任何一个都要反复比对排除。其难也若此!但若能证明古希腊、《圣经》都源自中国,功不唐捐。
《大唐西域记》:“自素叶水城至羯霜那,地名窣利,人亦谓焉。”“窣利”为地区概念,“素叶”为城邑概念,因发音相似也极易混淆。“窣利”应为新约圣经中的“大叙利亚地区”。
《圣经》另有“示罗”城与“素叶”“疏勒”等发音接近。结合《丝路山水地图》《唐书》地理,“示罗”应为“西女国”,靠近“拂菻”,即《圣经》“以法莲”支派聚居区。
《铁尔浑碑》详细记载突厥牙帐附近地理,根据“乌都犍山(霍敦乔喀山)”位置,“色楞格河”应为今哈密西庙尔沟这条支流,“鄂尔浑河”应为射月沟所在的支流。
“土拉河”应为今哈密石城子河支流“塔水”,这是自唐代不变的河名。“土拉河”应为成吉思汗尊王罕为父之地,“遂会于土兀剌河上,尊汪罕为父。”
“于都斤”西面“铁兹”应为今哈密西梯子泉附近。
成吉思汗早期征战的“八剌合黑河”应为新约《圣经》中加利利附近的“伯利恒”。
旧约《圣经》“伯利恒”应该是《丝路山水地图》中“巴里黑”,成吉思汗向西攻打河中时攻克的“班勒纥”。
《圣经》中两处“伯利恒”事关确定成吉思汗陵位置,敢不慎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