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西域(八十五)

标签:
历史收藏文化杂谈 |
商纣王娶鬼侯女,又称九侯女,“鬼”通假“九”。“鬼侯”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扮演什么角色,才会贵为国丈?
《穆天子传》中“河宗之子孙伯絮”辖地应为考古发现的山西省绛县横水镇倗国附近,倗国“媿”姓,则与之同宗的“河宗氏”应为“媿”姓。“媿”以“鬼”为声符,应与“鬼侯”同源。
只不过“河宗氏”强调的是黄河大祭司的身份,称为“鬼侯”时强调的是姓氏。
“鬼”通假“九”时,通假《诗经•下武》“绳其祖武”的“祖武”,为氐羌语“龙”的对音。“鬼侯”为氐羌“龙部”人。
正因为“鬼侯”具有黄河世袭大祭司家族身份,所以商纣王时鬼侯为三公之一,鬼侯之女入宫为后。
导致“太叔带之乱”的隗后也有可能与“河宗氏”同宗,“隗”通假“媿”(九)。
晋国重耳娶季隗,“隗”通假“媿”“鬼/九”,几乎可以肯定季隗是“河宗氏”的嫡系或者支脉。
新朝陇右贵族隗嚣,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应该是商纣王、周穆王都非常尊重的“河宗氏”的后代,才有这样的号召力。“隗”通假“鬼/九”,“隗嚣”应该按照氐羌语读为“九敖”,“隗”表示“龙部”,“敖”表示昂扬的样子。
《世本》“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嬇氏,产六子”。“嬇”通假“鬼/九”,为“龙部”之后。屈原的“屈”,应该通假“鬼/九”,通假“屈茨(龟兹)”的“屈”,是氐羌语“龙”意,屈原应该是“龙部”后代。
“屈茨(龟兹)”的汉语意译是匈奴“龙庭”或者“龙城”,唐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龟兹”大致在今哈密东部。在古希腊神话中写作特洛伊,英文Troj,Troj是龟兹的对音。
Troj(龟兹)既然是“龙城”意,则英文“龙(dragon)”的字根是氐羌语表示“龙”的“鬼/九/屈”,也可以说屈原的“屈”是英语dragon的字根。
满语姓氏“爱新觉罗”,“爱新”为一个词义单元,“觉罗”为一个词义单元。“觉罗”应该承继氐羌语表示“龙”的“鬼/九/屈”。如果这一推论成立的话,“爱新觉罗”有后代为“启”姓,“启”应该通假屈原的“屈”,都是氐羌语“龙部”之意。
中国称皇帝为“九五至尊”,“九五”应该是氐羌语“鬼/九/龟/屈”的对音,《诗经•下武》“绳其祖武”“祖武”的对音,表示“龙”。
玄武龟蛇之像的意义,还值得继续探索。
前面文章反复论证《圣经》、古希腊、古波斯都应该起源于中国,那么龟兹这样重要的城市为什么在《圣经》中没有出现?
毕竟亚历山大大帝、新巴比伦王攻打的“推罗”在《圣经》和古希腊文献中同时出现了。根据中国地理,“推罗”应为“铁勒”,波斯《列王纪》“土兰”。
“推罗/土兰”在中国,意大利《图兰朵》中公主是一位“杜兰(图兰)”公主,即一位中国公主,早期意大利对“图兰”属于中国的理解是准确的。“图兰主义”是从中国借鉴的一个地理名词。
《圣经》中约拿为躲避上帝旨意,躲到“他施”。根据西域地理比对,“他施”应为元代“塔失八里”,“他施”是突厥语“石头”的意思。
故《圣经》中“他施城”应为李白诗中“石堡”,“为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
“哥舒翰”祖地应为《圣经》中“埃及”下辖的“哥笙”,“埃及”应为西域“焉耆”,突厥三大碑中“Az”。
《圣经》“他施城”还是高仙芝强抢石国公主之地。西域有两个著名的石国。一个是突厥语石国“他施/塔失八里”,另一个是粟特石国,《丝路山水地图》显示古撒马尔罕在今焉耆盆地一带,所以粟特石国在今焉耆盆地附近。
《丝路山水地图》中“他失把力”应为《圣经》“他施”城
由地理位置推断,名震西域的龟兹城在《圣经》中写作“尼尼微城”。“尼尼微城”不是“龟兹”的音译,而是采用波斯语“娜娜女神”的音译,“尼尼微”为“娜娜”女神的音译。“尼尼微”可以释为“娜娜女神城”。从地理分析,波斯娜娜女神应为人首蛇身,相当于汉文女娲。
波斯《列王纪》中的波斯应为西域“播仙镇”,在“大秦国”和“古罗马”之间。“大秦国”在今哈密沁城乡附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为基督教起源地。“古罗马”据《丝路山水地图》为今吐鲁番盆地的“鲁城”,不同历史时期汉文记载为“扜罙”、“鲁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