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丹噶尔古城,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意为“白海螺”,地处黄河北岸,西海之滨,湟水源头,距西宁市40公里。丹噶尔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自西汉以来,这里便逐渐成为商业、军事、宗教、民俗等多元文化交融的重镇,素有 “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
古城内长不足千米的主街连接着城隍庙、文庙、丹噶尔厅等建筑,经纬交织的幽幽街巷,结构独特的民居院落,气势恢宏的寺院庙宇,保存完整的“歇家”商号,风格迥异的湟源排灯,承载着厚重的多元文化信息。
丹噶尔西门拱海门源于当时羌地祭海的风俗,祭海的官员从此门西去青海湖见西海神。拱是“作揖”,海是“祭海”,都表示恭敬之意,城楼上设置有大型的展板,以及一些具有特色的老照片资料等。丹噶尔厅建于道光九年,民国二年改为湟源县署,在这里可以看到衙门审案的精彩表演。
火祖阁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为纪念火神—炎帝而修建的阁楼,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主体建筑高14米,建筑面积为202平方米。1982年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为“湟水上游第一阁”,已成为丹噶尔古城的标志性建筑。
丰盛街位于丹噶尔古城外,因当初古城内商铺林立,无法容纳更多的商家,便在城外修建的一条商业街,它也是古城商贸兴盛的见证。唐开元23年(公元732年)在日月山设立青藏高原上第一个茶马互市,明清时期,“茶马互市”的交易地点逐渐转移到丹噶尔古城。
据史料记载,清嘉庆道光年间,年交易额达到白银250万两,超过西宁府的六到七倍。到民国十三年(1924年),商业贸易达到高峰,城内拥有大小商户及手工业1000余户,从业人员达5000多人,贸易总额白银达到500万两以上,商贾云集,贸易兴盛,丹噶尔古城也有了“环海商都”、“小北京”的美称,成为西部地区的贸易重镇和畜产品的集散地。
丹噶尔古城的东城门,古城内共有两座城门,西城门叫拱海门,东城门叫迎春门,“迎春”恰如其分的表达了高寒地区的人们期盼万物复苏、迎接四方来客之意。走过这座城门,真正进入了丹噶尔古城。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