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40、【七绝】跋诗---细品《顺生论.后记》感怀(外一首)

(2022-11-24 02:35:09)
标签:

诗歌



340、【七绝】跋诗---细品《顺生论.后记》感怀(外一首)

细品《顺生论.后记》感怀

(外一首)

 

七绝

跋诗

 

李丕夫

2022.11.24

  

 下平八庚韵】

了悟人生龙点睛,

穿云破雾见晴明。

真诚率性心无挂,

不悔尘间走一程。

 340、【七绝】跋诗---细品《顺生论.后记》感怀(外一首) 

【附】

顺生论

张中行

 

一本也许不当写的书终于写完了,学戏曲的有下场诗,应该说几句下场话。不当写,理由很简单,是手无缚鸡之力而想扛鼎。事实是不只想,而就真扛了,再说理由也就成为不必要。必要的是说说为什么想写这样一本书。一本什么书?这样的意思应该在序里说清楚,因为没写序,只好借这里的一席地先说说。书名《顺生论》 “论”用不着解释,只说“顺生”。可以图省力,用古人语,是《礼记.中庸》开头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古人语过简,还过旧,怕今人,尤其未头童齿豁的,看了不很了然,所以易“率性”为“顺生”。率性是道,顺生自然同样是道,这道即通常说的人生之道,用大白话说是自己觉得怎么样活才好。说“自己”,因为人生之道无限,道不同可以不相为谋,不同的人可以引为同道,所选的道却总是“自己认为好的。这就为本书的也许应该算作胡思乱想的许多讲法找到个挡箭牌,是其中所写都是自己的有关人生的所想,也应该并只能是自己的所想。所想是什么呢?说简单也简单,是我们有了生,生有没有究极意义或价值,不知道;但有天赋的好恶,如没理由地觉得活比死好,乐比苦好,这是命定,或说性;已定,抗不了,一条简便的路,也许竟是合理的路,就成为,顺着天命的所定活下去,即本书所谓顺生。路平常,理也不深远,推想也不会有人“真”揭竿而起造反,还“”它做什么呢?是因为一,道,大同难免小异,外形或口头还难免大异;,即使不异,有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限制,接受顺生而真就能够活得好也大不易。所以也就值得思考,或更不自量力,进而论一下。

转而说不自量力。如果网密,本书前言中所说,新出生的牛犊不怕虎,我年轻时候改学人生哲学,想弄清楚人生是怎么回事。怎么样生活才好,应该算是第一次这里只说第二次,是五十年代中期,忙而又像是行有余力,老毛病,先是思,继而像是有所知。古语今语都说,应该,至少是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世故的要求是,多说不如少说,少说不如不说。仍是老毛病,憋在心里不舒服,无已,只好以笔代口,写出来,自己看看。只写成相当于本书的第一分,因为以下更难写,决定搁笔。

    稿放在一个旧书包里,睡了差不多十年吧,文化大革命的风暴来了,心想谈人生,这还了得,性命攸关,赶紧找出来,付之丙丁(指用火烧掉---丕夫加注)了。其后虽然日长似岁,终于熬到七十年代,由干校放还,独自还乡,过面壁生活。身心并闲引来旧病,就是禁不住思,然后是有所见,想拿笔。写什么呢?灵机一动就想到已经化为纸灰的旧稿,于是决定补写。因为并非急务,断断续续,总有三四年吧,又告一段落,这就是本书的第一分。第二分,由形而上变为形而下,原因仍是更难写;决定不写。一晃又是十年过去,万马齐喑的情况也随着过去,有不少相知的人有厚意,说关于人生,既然有想法,还是以写出来为是,至少会有参考价值。我感激,但是有编写任务以及其他一些杂事,忙,又畏难,一直没有动笔。直到去年四月,也许受改革开放之风吹得太久了吧,胆量大起来,于是决定继续写。杂事多,精力差,断断续续,直到昨天近午,共计用了一年零一个月,总算写完了。

说写完,不依时风说胜利完成,是因为自己知道,缺点不少。想到的计有五项。其一是为自己的性格和经历(包括学业)所限,所说都是自己的一偏之见;一偏,即使未必都错,也总会闭门像是头头是道,开门出去就可能欲行而难通。如果竟是这样,思,写,印,卖,都所为何来呢?不敢奢望,只是有些人会知道,对于人生问题,我曾这样胡思乱想而己。其二是,内容必挂一漏万,因为人生(事多人多)过于复杂,不管主观如何想全面,谈,总像是酌蠡(蠡:音“离”,用葫芦做的瓢。酌:舀[音“咬”]取。---丕夫加注)水于大海。漏有整体方面的,即生活中有,题目里没有;有单篇方面的,即某一情况,某题目应该谈却没有想到。其三是难免重复,即这里说了,那里又说。人生是个整体,拆开是方便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情况是不可免的。但这就会使读者有如听老太太唠叨家常,可能感到烦腻。其四是想法,不同处所的也许间或有不协调甚至吵架的情况,如这里说是不可免,换个地方也许说应该勉为其难。这情况也许同样是不可免;但是,如果容忍这样,总是甘居下游了。其五是,有客观原因,如问题过于艰深,明说不合时宜,有主观原因,是才力学力都不够,自知有些地方说得不够明白。这没有办法改善,因为不是不为也,是不能也。

最后说几句近于慨叹的话,是人生,我们时时在其中,像是并不觉得有它;一旦设想跳到其外,绕着它看看,就立刻会发现,它是神异的,或说怪异的。你爱它,他会给你带来苦;你恨它,却又躲不开;你同它讲理,讲不清楚;不讲,决心胡混,又会惹来麻烦。真是难办;难还会殃及池鱼,是我写它的理由也就不易找到。但既然写了,就总当找个理由。搜索枯肠,勉强想到一个,是:生,来于天命,我们抗不了,于是顺;顺之暇,我们迈出几步,反身张目,看看它的脸色,总比浑浑噩噩,交臂失之,或瑟瑟缩缩,不敢仰视,好一些吧?

(张中行 1992 年5月10日)

 

结束语

李丕夫

 

含英咀华,慢读细品,用三个月,终于合上了《顺生论》的最后一页。

张中行先师的这本“讨论人生”的著作,以前读过,留香于心,今细品读,又随先生神游了一次人生,感慨良多。     

既有感,总以表达出来为好。用何种形式,颇费思索。

忽然想起金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理论批评家元好问,他把汉魏至宋,七八百年间的诗人和诗作,用绝句三十首的形式进行品评,借此表达自己的诗歌创作观念和文学审美理念。

 忽又想起庄子《天运》中的丑女东施,见西施捧心皱眉很美而效颦之。于是直面自己,不计丑拙,每章以绝句形式咏怀抒。以诗的意象,寄难言之情志。

鱼乐乎?

只有鱼知道。

              2022年11月21

八旬老叟写于家中

 
340、【七绝】跋诗---细品《顺生论.后记》感怀(外一首)
340、【七绝】跋诗---细品《顺生论.后记》感怀(外一首)
340、【七绝】跋诗---细品《顺生论.后记》感怀(外一首)
340、【七绝】跋诗---细品《顺生论.后记》感怀(外一首)
340、【七绝】跋诗---细品《顺生论.后记》感怀(外一首)
340、【七绝】跋诗---细品《顺生论.后记》感怀(外一首)
340、【七绝】跋诗---细品《顺生论.后记》感怀(外一首)
 340、【七绝】跋诗---细品《顺生论.后记》感怀(外一首)

 七绝

赠烟儿

孤烟落日解苍凉,

鹤唳高天自在翔。

心有灵犀何用点,

白云深处是家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