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儿噢
标题惊悚吧,乍一看着实让人丈二,其实知道的人肯定能会心一笑,这是个久违的名称,久到几乎让人忘却了,其实它是一个人的绰号,拥有者是我们东风的老大张国清。
名称的起源来自初中时李红科之口,后经陈大等人的发扬光大后而全面地为人认可和使用,起因是那时的国清同学即如而今一样,本份老实,每每受人揶揄之时,或者对某物某事表示异议时,开口第一句必是“哪儿噢”。老师叫去询问,除了这句“哪儿噢”听懂了外,其它的就语焉不详地不知其所以然了。因此,这绰号也算是名至实归了。
国清是老实人,老实到几乎被人遗忘的地步,开会时他默默的听,聚会时默默地听,争论时他还是默默地听,你是听不到他的一点点的见解或提议,使人觉得在集体中,他完全是个忽略不计的人。
一同上学,一同下乡,国清是默默无闻地干活,踏踏实实的工作,是一个放在哪儿都干好自己的事,不多言不多语,安安静静,静到你几乎忘却了这个人的存在。

刚下乡时第一次窜队去李家坪,一个若大院子中的一间二进屋子,进门左手住国清,对面堆杂物,着实昏暗得紧。继而里面的风光就大不一样啦,左边彭昭平,右边代二,一扇面北小窗,竹喧蝉鸣,春光明媚,真有点“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意味。我忿忿然对国清说:咋睡这儿噢,肯定是他们又摔掰你哈。答曰:“哪儿噢”。
人老实且壮实,干活必是一把好手,党和人民应该是最喜欢这样的人吧,进步当然是肯定的,但,第一批入团的只有宁卫平和王光蓉,问:咋个没得你呢,是不是得罪哪个了?答曰:“哪儿噢”。
陈大第一个被招工走了,问:你年龄最大,咋没招你呢,是不是犯啥错误了?答曰:“哪儿噢”。
终于有推荐了,去广师,说实话,国清真不是个当老师料,他本人应该也不是太情愿吧,但,走一个少一个,能缓解以后招工的压力,各方的说辞想必也不少,我们这些能顺利出来的东风人应该向国清致敬哈。临行前问:你未必还真想当老师哇?答曰:“哪儿噢”。
进厂了,在陈大手下混生活,好人一个,为了升斗米钱养家糊口,又还承揽了厂里的管水,那时为了节水,早六点放水,晚十点关水,周边山上十数个高位水池的开关,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电视节目完,国清还未还”。问:你不觉得累吗?答曰:“哪儿噢”。

有次晚上我从北京回来,楼下遇到他手提大号虎钳去关水,平淡地一声问候后,看着他昏暗的月色中拾阶而上,身影渐行渐远地消失在那崎岖的山路中,心中隐隐地有种悲凉。心想,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帮老大一把。
机会终于来了,我在北京的公司是一幢三层小楼,需一个全面管理水电气的技工,楼的老板是我围棋徒弟,那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待遇比厂里可是高了几个档次,于是赶紧联系,想当然地认为国清会立马赶来,那时候的电话联系可不比今天,那是刚有BP机的年代,费尽周折联系上了,回答是想想再说,又几天,还是等几天再说,最终还是未能成行,问:你是不是不想出来打工挣钱啊,答曰:“哪儿噢”。
后来想想不来也对,来了也许今天同我一样,是个无业游民,怎么说国清现在也混了个退休老工人嘛。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哈。
这次回广元聚会,再见到国清时,已是满脸苍桑,白雪飞头了,岁月啊就是这样的无情,只能在远方祝老大身体健康哈。
想到国清能看到这篇小文,有人如问其感想,如何回答我不知道,但有一句是肯定的,那就是,“哪儿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