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岱岳村赶集

(2025-10-24 11:49:18)


 

赶集这种民间风俗古已有之,《易经》上就有“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记载。赶集在有的地方也叫“赶场”、“赶山”、“赶墟”。隔三差五的集市,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相邻乡村的集市还从时间上予以错开,在减少竞争的同时可以使有所需求的人经常“有集可赶”。新岱岳村近十年来兴起的每逢每个月的七日的赶集方式,成为该村的赶集日,外地的客商、本村的乡亲们都会把各种产品带到集市进行交易,三乡五里的村民也会在这一天过来赶集,购回所需的日常用品,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集市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还承载有文化和社会功能,同时往往是区域的“信息集散中心”。

每个月的七日成为该村的赶集日来自于十年前电管所的电工收电费,每到这一天,三三两两的村民聚集在村委会交电费,人多时有数十人。有经商头脑的村民看到这一商机,便在这一天把商品摊子摆在村委会附近的大街上,之后外地的客商也闻讯而至。久而久之,形成了定期的集市。

其实现在开设集市的这条大街,百年前就是一条繁华的大街。

据《大同府志》载,新岱岳村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约1729年左右,是山阴县95个村庄之一,至今近300年的历史。据姓氏宗谱记载,樊、闫、陈、张、王等姓氏族人先祖,他们从方圆百里的村庄先后迁入,开始建村,村址选在古镇岱岳正北,相距五公里之处。建村完全仿照岱岳模式,一条南北长街,南北通商官道穿街而过,前铺后店,因此,起名叫新岱岳。当时,先人们迁居的主要原因,是受古镇岱岳街道两旁店铺排列有序,街道车水马龙,傍路开展店铺生意兴隆,手工作坊、驼队车行运输业要比耕地种庄稼收入稳定、发家致富快的启示,超前的意识决了迁居行动。到清宣统二年,即1910年,关帝庙、南阁(楼)、北阁(楼),经过五年时间建成,新岱岳村镇建设基本完善,以非农业为主、农业为辅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临街十多家商铺门头光鲜,顾客盈门,烟火气十足;手艺作坊十八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产品畅销临傍乡村;十多个骆驼团队、300多峰骆驼,常年远途运输涉足东南亚、欧西亚国家及地区;三十多家车马大店及个人客店常常爆满,算盘一响,银两进帐。全村人口达到六百人左右,富甲一方,远近闻名,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

曾经车水马龙的古道,北同蒲铁路运行后,车马大店业务开始萧条,手工作坊、沿街铺面陆续停业;土改前后,部分富人逃往呼市、包头等地;新中国成立后,手工艺匠人员主要迁入县城所在地岱岳古镇,创办铁业社、鞋业社、翻砂社等新型手工企业。岁月的洪波将古道的商贾记忆推向滚滚而流的江水中,当年的盛景逐渐消失,而今繁华过后,村落尚留的历史沉积,呈现出另一派宁静之美,曾经的辉煌仍深深留在老一代人们的记忆中。

中秋节后的一天,我们慕名和县里的知名摄影师郑文同志到新岱岳村赶了一回集。

进入村中心,顿时感到热闹非凡,人声鼎沸。走进这里,没有高楼林立,也没有车水马龙,却有着最真实的生活气息和最浓厚的人情味;走进这里,熙熙攘攘的人群,络绎不绝的交易,伴随着欢声笑语,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农村集市画卷;走进这里,仿佛翻开了一本活生生的乡土画卷,每一帧都鲜活而生动,每一幕都温暖而亲切。

老支书赵和平介绍,因为昨天是中秋节,今天相对来说人少了许多。平时这一天的清晨,那是一天中最动人的时候。天蒙蒙亮,集市的街道上就响起各种车辆的轰鸣声,来至怀仁、应县等外地的摊主们就早早地支起了摊位,摆好货物,准备迎接第一拨顾客。新岱岳村附近的和本村的客商倒姗姗来迟。当我每天早晨拄着拐杖缓缓出来时,看到采购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而来,不论男女老少,都怀揣着期待与喜悦,边走边聊,聊着农活的琐事,分享着生活的点滴,脚步轻盈,心情欢畅。他告诉我们,咱们现在走的这条路,每月的七日可以说是水泄不通。热闹程度不亚于县城岱岳的“赛”。虽然只有半天时间,但是生熟肉制品、时蔬干货、水果杂物、服装鞋帽、农机农具等货物一应俱全。多年来一年四季每月不断。本村和附近北王庄、高山疃、南岸庄、李家窑等几个村的村民到时候都络绎不绝来赶集。最方便的还是本村村民,自己家种了不少菜,早上推车出来,中午就能卖完,半天收入也可观。自种自养的绿色食品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既丰富了消费者的“菜篮子”,也鼓了村民们的“钱袋子”。老赵说,他是每次都要在集市拄着拐杖溜达半天的,家里没有需要的,也要来赶个热闹,捡点“实用便宜货”。就算什么物品也不买,也要在集市上过饱眼福了再回去。他还说,我们村的集市除了当地人的参与,越来越多的城里人也加入了赶集的队伍,把赶集当成一种休闲方式。听老赵介绍,不得不感叹乡村集市作为农村农副产品集散流通地,为村民提供买和卖的便利平台。随着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传统的乡村集市没有因现代热衷于网购快捷的购物方式而变得冷清。

在老支书的引领下,我们漫步在新岱岳村的集市上,满目所及,都是人间热闹的烟火气息。吆喝声、欢笑声、闲聊声交织成一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热闹氛围。摊位排列得井井有条,上面陈列着新鲜的蔬果、诱人的熟食、五彩斑斓的服饰以及琳琅满目的日用品,仿佛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农民们脸上洋溢着笑容,与熟人亲切交谈,分享着丰收的喜悦。孩子们蹦蹦跳跳地穿梭其间,妇女们围在摊前挑选着中意的商品。

我们和一位来至怀仁的客商聊天,询问他流动售货的情况,他说好多村都有固定的赶集日子,7日到新岱岳,附近的永静城在20日,经常去的还有刘宴庄等许多村,走南闯北一年收入15万到20万元。

一辆汽车上全是各种面、米,摊主是附近李家窑的老张,开有粮食加工企业。问他到农村卖面是不是顾客少时,他笑了:当地农民的土地只种玉米,用来喂牛,吃的面、米,包括杂粮都和我买现成的……

   确实,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纵使集市常常对应着物美价廉,许多人“舍近求远”赶来,很多时候也不仅仅是为了实惠。在物资不再匮乏、买卖无比便利的时代,乡村集市上那些渗着露珠的新鲜蔬果、那些不加修饰的农家味道、那些叫不出名的乡土特产,总能让人找回旧时的记忆,重温艰苦岁月那份对生活的郑重。这正是: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忘不掉的集市,记得住的乡愁。

中午时分,集市逐渐散去,客商们收拾好自己的货物,准备离去。村民们也纷纷离开,回到自己的家中。集市的热闹渐渐消失,留下的只有一片宁静。但那种热闹的氛围和人们的欢声笑语却留在了每个人的心中。农村的大集不仅是一个购物的地方,更是一个让人们相聚、交流、娱乐的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找到归属感和满足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温馨,感受到农村的淳朴和热情,也可以品尝到农村的美食和文化。同时也会深刻体会到商贩的不易,风吹日晒,寒来暑往,都是早早赶到集上,为了多销售点东西,再冷也在集上靠着,饿了就随便吃点东西,实属不易。

当然,新岱岳村的集市也曾出现过免费礼品诱导消费骗局一事,夏天的时候骗子在集市发放小物品吸引人们,尤其是老年人。先给大家发一些小礼品,然后开始讲解产品,先收取两次钱,然后又退还,等到收了第三次钱后时就不再出现。后来村民就不再上当了。

我们相约,等春暖花开的日子,再选一个7日过来走一走、看一看。在那里,或许还能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感动,体验到那种纯朴、自然的乡村风情。

 

202510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