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昔两重天
(2025-10-27 14:43:14)
标签:
文化 |
——参加“中华魂”主题教育演讲成果展示联想
“中华魂”主题教育活动始于1994年,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单位联合发起。活动以书籍为载体,通过读书征文、演讲实践等形式贯穿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各级关工委通过深化读书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坚定理想信念,提升读、写、讲、行综合素质。活动长效机制被多地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考核体系。
今年的“中华魂”主题教育是以“弘扬长征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从9月30日至10月25日,作为山阴县关工委成员中的一员,我随县关工委贾忠权主任参加了山阴县城各中小学校“中华魂”主题教育演讲成果展示。演讲中,上百名中小学生激情澎湃地分享着他们的学习心得和感受。他们用坚定的眼神、激昂的语言演讲的长征精神,使我深感震撼与鼓舞。这种精神的伟大与崇高,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当铭记于心、传承发扬的精神瑰宝。
这十多所学校,大部分没有去过。参加演讲期间,到各学校进行了参观。回想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自己的中小学生活,半个多世纪过去,今昔两重天,收获颇丰,感触至深。
我上学时在文革时期,“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那时小学5年,初中和高中各2年,新的形势下恢复了“六三三”学制。
我首先想到我的小学和初中阶段,班里没有一个戴眼镜的同学。高中时候,山阴一中上千名学生,只有我们班的郭威同学戴眼镜。当时看到他戴眼镜,用现在的话说,有一种隐隐约约的羡慕,觉得时髦、酷、新奇、有知识。记的还让他把眼镜摘下来戴在自己的眼睛上,一片模糊。五十多年后,走进中小学校,不到十岁的娃娃,戴眼镜的比比皆是;中学生里更是一大半。这么多孩子近视,实在有点吓人。和关工委的同事们议论,得出的结论是以前戴眼镜的少,原因是家庭作业少、电子产品少、户外活动多。现在小学作业经常要写到晚上9点多钟。加上手机流行,孩子们早早开始玩手机,许多家长打发孩子的奖赏就是把手机扔给他玩。作业多,电子产品多,长此以往,近视的自然也就多了。
看到孩子们不论是整齐的校服,还是其它各种各样的衣服,想到五十多年前穿打补丁的衣服是家常便饭,更别提穿校服了。在那个时代,人们为了温饱,辛勤劳作,节衣缩食。曾几何时,一件衣物,是一家人的宝贵财产。关工委的领导回忆起结婚时,穿的是哥哥过大年时才穿的灯芯绒衣服。而今看到孩子们身着各式各样的校服礼服,在阳光下自信地走向未来,我心中便充满了幸福与自豪。让我们以一颗感恩的心,铭记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看到孩子们的课桌,想起我们小学时,土炕上摆着的是从家里带去的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书桌。后来,进入初中,桌凳是连在一起两个同学伙用的,记得和同桌崔卫林经常为越界争吵,一个站起来另一个看到对方落座时悄悄把凳子后移导致跌坐在地上,逗得同学大学。高中时每人一个木凳,学校开大会,排着队搬来搬去。现在每个同学一套桌椅,还可以调节高低。社会的进步带来了课桌椅档次的不断提升,与现在的课桌椅相比,过去的显然已无法相提并论。每个时期的课桌椅都深刻印上了时代的痕迹,同时也给学生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学习体验。
这次参加演讲成果展示,时间近一个月,从深秋到初冬。后期县里在供暖期不到的情况下给学校供了暖,教室外寒风瑟瑟,教室内却温暖如春。走进教室,一股暖流迎面而来,看到孩子们纷纷脱下厚重的羽绒服,在温暖的教室里专心听课,幸福的笑容绽放在每一张小脸上。我想起我们那个年代,寒冷的冬季漫长而难以度过。小学时代,烧火炕所需的引火柴,在秋末时节,便成了学生们的一项重要任务。那时,我们就前往空旷的原野上去拾茬子,轮到值日时,再从家里找几根细木头片助燃。冬天教室烧炭是定量的,两个灶每天一筐,常常加不了几次就烧光了。而老师供应的比学生多,我们的教室里还有一间小屋,住着一位女老师。一次轮我们值日,就趁她外出未锁门把她的炭偷了几块放在书箱里,女老师发觉后和我们吵,我们不承认。她又向校长作了反映。校长看了看两个灶里的炭大概估计就是一筐子,没抓住把柄,便让我们几个再给老师去炭房抬一筐。当我们返回来时,只见那位年轻的女教师满眼是泪,理都不理我们。我们一看闯了祸,放下筐子就跑。
高中时候取暖用的是铁炉子,偌大的教室一个小炉子,只有炉子周围的同学不冷,后面的温度和室外温度无异。尽管同学们都穿着厚重的棉衣棉裤棉鞋,当温度降至零下十几度时,冻得连笔都握不住,唯一的取暖方式是每隔一段时间老师让全体同学跺脚几分钟。每当此时,同学们便开心地跺脚驱寒,老师也冻得在讲台上搓着手跑几步。
或许是年龄的缘故,每到一所学校,先问厕所在哪里?厕所的变迁,静静地见证了几十年里县里的经济腾飞。特别是在平泽苑学校,董事长带我到厕所,进去后没有一点异味。不由想起在故乡的小学校读书时,学校的西侧挖有一个石头砌的深坑,中间一堵墙男女一分为二。一位男老师的夜壶在厕所一角放着,同学们小便时,便争着往里面撒尿,有时几个共同撒。挤不进去的,还捏着小鸡鸡等着,好象只有撒在那里才是尿,好象尿在那里的“咚咚”的声音格外有吸引力。老师夜里提时还得给学生倒尿,第二日便在会上骂一通。但过不了几日,就又尿满了。老师无奈,早上倒了尿便放在他住的屋子的外面,但仍有同学下课后没事干去谋划夜壶,往里面捉个蚂蚱、填个蛤蟆或者是看谁能把小石块准确地扔进那个壶口里,直至把那个夜壶逼到了老师住的屋里,才算罢休。
中小学校上课钟声的变迁也很有特色,我的小学时代,学校在办公室门口的屋檐下吊了一截道轨,敲钟的是用连结自行车脚蹬子上面的一个零件充当。这种由人工敲击发出的“钟声”,见证了我和许多同龄人在安祥寺小学的求学岁月。高中时期,山阴一中传达室门口的一株大树上悬挂着一口吊钟,门房李师傅拉绳敲击发出不同节奏的钟声,印象中三声为上课铃、两声为下课铃。而今校园普遍安装电铃系统,通过音响播放音乐或电子提示音替代传统钟声。
漫步在各学校的走廊楼道,仿佛置身于充满魅力的文化长廊,感觉每一步都是一场文化旅行,每一次驻足都是一次心灵洗礼。这些精心布置的走廊文化,不仅美化校园环境,更在无声中滋养师生心灵,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尤其是几所小学精心打造各具特色的走廊文化,将文化与教育有机结合,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处空间都在育人,形成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民俗文化主题的布置让走廊楼道充满浓厚传统的文化气息,大多是以绘画等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在墙面上,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了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特别是书法作品的展示为校园文化增添一份浓厚的艺术氛围,孩子们用书法作品装点走廊,或行云流水,或刚劲有力,展现了同学们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其中不乏熟悉的山阴书法界名人的作品,尤以陈录凡先生的居多。这些作品不仅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也让学生们在欣赏中感受汉字魅力,培养审美能力与文化传承意识。尤其是平泽苑学校的董事长李玉义,把其父母亲使用过的传统农具带入学校建起的民俗博物馆,不仅为校园文化增添了浓厚的乡土气息,更为学生的思政教育提供了生动的课堂。走进民俗博物馆,抚摸着一件件传统农具、家具,有不少是我也仅仅知道用途叫不来名称的。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农具的质朴与厚重,感受家乡的变迁,增进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引领学生探寻文化的根源,感受历史的厚重。此举确实为传承与弘扬地方特色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目睹接送孩子上下学的方式,思绪不禁飘回了自己的童年时光。安祥寺小学在村中央,上学时很少单独行动,经常结伴而行,在尘土飞扬的土路上嬉笑打闹。没有家长护送,偶尔还会在路上追逐不知道谁家的狗、猫,因此有时因迟到被罚站。放学后同学们从校门出来向东西两个方向走,走到尽头又分别从南北行进,各回各家。初、高中时住在学校,体验不到这些。但高中同学吉川祉对我讲过他们的往事:当时没有出租车和公交车,多数同学是徒步往返,二三十里路根本不当回事。路途较远的山区同学,只好拦本公社的拉煤大卡车,里面坐不下就坐在煤块上面。而今快到上学时间,离学校近的,家长背着孩子硕大的书包一直送到校门口;远的,车轮滚滚,时间精准到分钟。不由想起没有退休时,搭同事王雪梅的车下班回家,时间没有选对,快到山阴六小时,被裹在接送孩子停滞的车流里,进退都不能。等车走开后,看了一下时间,竟长达40分钟。
2025年10月25日上午,山阴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山阴县教育局联合举办“中华魂”(弘扬长征精神
离开山阴县第六小学的阶梯会场,耳边依旧萦绕着伟大的长征精神。如今,退休生活已开启了第六个年头,听了孩子们的演讲,内心的激情与炽热仍在燃烧。岁月或许会带走青春的容颜,却带不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退休不褪色,余热映初心,将长征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学习、生活中传承和发扬光大。愿这颗年轻的心炽热的情,伴随我继续前行,在未来的日子里洒下更多快乐与意义。
2025年10月28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