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岁那一年
(2022-08-03 10:48:26)
标签:
历史情感 |
十九岁那一年
——知青战友高舰1979年的记忆
黄冀
1976年12月我们山阴县八名知青到雁北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插场时,最初的住宿是按照来至所在县份安排的,四名男知青住东二排10号知青屋。不几天,来至大同市的高舰也搬了进来。起初我们四个的被褥正好一炕铺满,加了高舰,林峰搬来一张床下了炕。
年轻人在一起本来熟得快,加上一屋五个人除李建国外,吕全华和我是高中同班同学,林峰和高舰是初中同班同学(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高舰随在山阴县工作的父母到岱岳二中读书。其父高振亚先生时任山阴县委副书记,后任左云县革委会主任、雁北行署水利局局长、雁北地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等职。前些年我采访了多名山阴的老干部,许多人回忆起县里历任领导,高书记是他们褒奖的对象,口碑甚佳。我在山阴县史志馆任职时,单位存有高老的多部回忆录,有《恒山抗日烽火》《雁门关外正气歌》《往事漫忆》《塔乡轶事》等,拜读后万分钦佩),没有几天就滚打到了一起。之后的日子里,不论是在林科所,还是离开林科所,四十多年里一直没有断了联系。
年过花甲之后,来往相对更多。谈起在林科所的经历,高舰最难忘的是十九岁那年参与雁北地区半干旱地区造林试验项目工作。
1979年3月22日,雁北林科所对职工的工种进行了重新调整分配,高舰被分配到了营林组,负责人是赵世福先生(雁北地区林业技术权威,北京人,早年留日,五十年代被错划为右派,平反后出任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总工、副局长)。当天晚上,老赵(在林科所,没有职务的老同志我们一概在姓氏前加老相称,一直沿用至今)把高舰叫到他的办公室,介绍了单位今年的工作安排,让高舰协助毕业于山西农大的技术员张启到左云县管家堡公社进行雁北地区半干旱地区造林试验项目的种植试验工作。这项工作的项目承担人为张启、高舰;项目地点在左云县云西林场管家堡小南梁;项目名称为雁北半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用树种为油松、樟子松、小叶杨;研究内容有三点,分别是:小南梁南、北坡两坡造林对比试验;不同树种对比试验;针叶树覆土与不覆土试验。具体工作内容为前期造林工作,不同坡向土壤含水量测定,各树种成活率调查,气象资料收集和管理及管护工作五点。
四月八日他们从雁北林科所出发,因当时交通不方便没有直达车辆,先到怀仁县汽车站坐车来大同市,四月九日晨坐客车到左云县,在汽车站遇到了邢海鹰,他刚调离林科所,接到了通知去右玉县法院上班。尽管前几天还在一起工作,但这次邂逅相遇是难忘的,令人喜出望外,再见之日遥遥。三人紧紧握手依依话别。
他们两人在当天上午到了左云县云西林场场部,听取了云西林场对下一步工作的准备和安排,并参加了云西林场年度小组长会议,大体了解了云西林场今年的造林任务安排。四月十二日到了左云县管家堡公社(位于左云县城东北方向)所在地——左云县云西林场管家堡公社作业点,这里孤零零的几间房屋,没有院墙,它向着作业点上所有疲惫的身影敞开着。这简易的房里,今后他们在这里起伙做饭,在这里栖息安眠。
四月十四日云西林场副场长杨保庆到了管家堡作业点,带着他们去了管家堡小南梁(属于云西林场的林地范围,种植了多年的杨树,因生长缓慢,人们叫小老树),察看了地形,确定了造林试验种植区划范围等一些事项,对现有的小老树挖出,保证造林的种植区域。对南梁的南坡和北坡分别进行了规划,开启了春季造林试验种植的的第一步。
云西林场作业点雇佣的当地社员对造林试验种植区范围内的小老树全部挖出后,张启对造林试验的种植区进行了整体规划,用皮尺按照确定的位置定位挖出鱼鳞坑。张启还指导大家在不同的位置,挖了观察土壤的剖立面,对土壤进行观察研究。
同时,他们开始每隔五天定期上管家堡小南梁的南坡和北坡试验区域,用钻杆取土、圆形小铝盒装土壤,测量含水量,每次用时约3小时左右。并且随时记录收集当地当时的天气状况。取回土壤后,用天平称重并编号,待取样土壤水分充分干燥后,再称重后得出当期的土壤含水量。
五月二十二日,赵世福先生和雁北地区林业局的几位领导来这里检查工作,张启向他们汇报了工作进展情况,谈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老赵等提了一些建议,对开展的工作表示满意,要求一定要应坚持下去,如果一年不行,就坚持两年三年。总之,这个点是要搞下去,并鼓励他们要好好学习,努力钻研,每一步工作都要弄懂弄通。
六月七、八日两天,他们分别在南梁的南北坡对原种植的杨树——小老树进行了解剖。即挖掘出土壤剖面和树木在土壤中生长情况进行了解。
七月二日,开始平整坡地。因是由左云县云西林场管家堡作业点协助配合,作业点负责人老王对当地情况熟悉,由他帮助找了十多名劳力开始平整土地,挖鱼鳞坑,在张启的指导下,按照技术要求的规格,种植了樟子松、油松和等小树苗,历时16天完成任务了。其后还要种植小叶杨树,以做对比试验。
在种植完成后的在半个月中,天公作美,下了几场雨,他们上南梁的南坡和北坡查看了造林的成果,苗木成活率在96%以上,一株株苗木顶着强烈的阳光,站得笔直,好像一个个坚强的勇士,
高舰在九月一日回林科所,三天后,所团支部把他和张岐、李美兰、李建青找去,通知经过所团支部讨论和每个人的表现,决定可以加入中国共青团组织,并且给了《入团志愿书》让填表。这年3月,团中央发出了《关于在全国青年中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的决定》,高舰深受鼓舞。四十多年之后,时光不老,青春正好。他依然记着那年写过的入团志愿书,惦记着团员证上青涩稚嫩的笑颜。他说,那些年,我的共青团回忆,满满的都是青春,青年人就是要脚踏实地干,不怕苦,不服输。他们说,在管家堡作业点的几个月条件虽然艰苦,但是一直坚持着,因为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要勇于吃苦、能够吃苦,以苦为荣,在踏实苦干中实现自身价值。
九月二十日,他俩继续到管家堡作业点参加秋季造林工作,着手平整土地。虽然由于人少进展较慢,但也按时完成了秋季造林任务。随着秋天的到来,绿油油的白杨树经过秋风吹,穿上了金黄色的衣服,远远看去,像一排排战士,穿着金色的军衣,在那站岗放哨。微风吹过,树叶沙沙地响,一片又一片落在地上。地面上铺上厚厚一层,像金色的棉被。踩上去软绵绵的,不久树上变得秃秃的。他们在本年度的试验区随着秋天的到来告一段落。次年,高舰因调离了雁北林科所,再没有参加此项工作。
2022年春高舰和雁北林科所在大同市的老同事们相聚时,张启(退休前任雁北林科所副所长)和高舰谈到了此事,说我们的雁北地区半干旱地区造林试验项目很成功,有很明显的效果和成就,之后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将该项目列入林业工作的参观点,多次组织林业会议人员赴左云县管家堡小南梁半干旱地区造林试验样板区参观学习。山西省林业厅组织召开的林业工作会议也将该项目作为重点参观内容,成了林业部门的半干旱地区造林试验样板区。
听了张启的介绍,高舰十九岁时在管家堡小南梁的经历经常出现在梦境,他时时与一个曾经的梦境相遇相逢,让他想到那苍凉的原野,看到那葱郁的白杨林。他想到了一句诗:天空中,没有了鸟的影子,但它的确飞过,这就够了……
回顾在雁北林科所的几年,特别是参与雁北地区半干旱地区造林试验项目的工作,他们真切的领悟到林业科研工作的乐趣,一个人在自己的工作中,最大的价值就是充实,就是努力出色地去完成任务。在那一年里,领导的关爱给了他们工作的动力,同事和管家堡作业点的负责人给予的友情关怀及相互协助给了他们工作的舒畅感和踏实感,从而在工作中得到快乐与满足。尽管只从事了一项林业科研工作,如今回眸,也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欣慰。
2022年夏